房佳瑤
[摘 要]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后,黨的十八大進而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辨析“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辯證關系,可以發現,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處使用“核心”這一詞語,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體系與核心”學理邏輯之圓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之思即24字+,應在原先表述基礎上增加“求實”“人本”“節約”“環保”四大理念。
[關鍵詞] 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24字+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6-0150-05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后,黨的十八大進而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 25。對這24字的認識,學術界多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予以把握,即從民族國家、社會共同體以及公民個人三個層面加以理解和闡釋。筆者嘗試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入手,從學理邏輯出發辨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認為必須打破當前將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對立起來的認知誤區。同時認為,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應將13億多全體中國人民作為統一或整合的認同主體及實踐主體,與時俱進地凝練和概括反映全體中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嘗試“24字+”以顯特色,以利于全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關系辨析
筆者認為,要想全方位辨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學理關系,必須首先辨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命題。國內理論界對于其表述用語的學理邏輯和基本內容的解讀從未間斷,回顧相關學術論見,發現絕大多數理論工作者主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入手,探討四大基本內容的學理聯系、實踐途徑以及戰略意義,卻很少有學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表述用語的學理邏輯提出異議。在筆者看來,根據對語詞構建成分的解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命題可以分為“三段式”,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個語詞,且在完整表述中,“核心”一詞為概述語的落腳點。
實際上,提出“社會主義”這一前置定語,實質上凸顯了價值體系的國體或社會形態的維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 5培育和踐行符合“社會主義”內在要求的核心價值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對鄧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新歷史條件下的一個內在問題的回答。
當前,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關系的認識還存在著學理邏輯上的偏差,其突出表現在“體系”和“核心”的辨析上,明顯存在“兩個體系”與“兩個核心”的學理邏輯問題。筆者提出所謂“兩個體系”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定處于更大整體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之中,而“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更應當是社會主義物質價值、社會主義制度價值、社會主義精神價值三個子體系或三位一體的更大整體,因而現在所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際上屬于社會主義精神價值這個子體系,也可稱其為核心的基本內容。筆者提出所謂“兩個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辨析“兩個核心”是處理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的一個前提。就單個語詞來看,“核心”是指“中心”“中央”“重點”“樞紐”“關鍵部分”等涵義,因而下面要澄清究竟何處使用“核心”這個語詞才最為恰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道德基礎。立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看,以上四大基本內容側重于思想、道德的精神層面,應分屬于“社會意識”范疇。相比之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這一大命題則更多地強調滿足“社會主義”不同價值類型之間業已形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性要求。依據主體需要,價值一般可以劃分為如上所述的社會主義物質價值、社會主義制度價值和社會主義精神價值三大類別。其中的物質價值屬于“社會存在”類型,而精神價值屬于“社會意識”類型,其制度價值則屬于中介類型。基于此,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已然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中介的有機統一體。顯然,當前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的基本內涵難以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實現學理意義上的對應圓融。對此,筆者較為贊同賀祥林教授等學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既定用語的修正或轉換,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稱為“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3]。而通過對“核心”這個詞語確切厘定(見上文),可見,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處使用“核心”這個語詞,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體系與核心”學理邏輯之圓融,從而比較容易理順“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辯證關系。澄清社會主義“體系”與“核心”之爭,即將那個常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定為精神層面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進而所凝練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是真正的“核心”或“精髓”,這是對通常所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改稱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基本內容更為精深的思考或更為精辟的凝練,應該說,這才是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體中的應有前提。
二、核心價值觀的分層凝練之思:“24字+”
依照上述學理邏輯,有必要對現已凝練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屬性上的分類,亦即引出學術界爭議頗多的“層面”取舍問題。筆者力求以嚴密的學理邏輯進行分析推理,從而全面把握其基本內涵。在此,嘗試通過澄清各個層面價值觀的基本內涵,論證同一層面中特定價值訴求在詞語表達和排列順序上的學理性和邏輯性,進而重新理清它們在橫向與縱向系統間的聯系。
所謂核心價值觀間的橫向聯系,就是考察每個層面價值觀的排列主次有無明顯的邏輯順序。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所謂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四個語詞,實質上前3個詞語體現了物質觀、制度觀、文明觀的內核,而“和諧”是達成“富強觀”“民主觀”“文明觀”三觀圓融的追獲目標或理想狀態。從物質觀到制度觀再到文明觀,既符合在實踐基礎上認識世界的一般規律的學理邏輯,也遵循了社會歷史運動的特殊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社會意識一定要適合社會存在狀況的規律。很明顯,這4個語詞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改稱“價值觀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的凝練。又如所謂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4個語詞的排列順序暗含這樣一條主線——個體的權力與利益及其保障,并且這里“自由觀”“平等觀”“公正觀”是“法治觀”的內在訴求和多元表現,實現“法治”是踐行其他三個方面的保障和歸宿。很明顯,這4個語詞是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改稱“價值觀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的凝練。再如,所謂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4個語詞也有特定的學理邏輯,即這里的“愛國觀”“敬業觀”“誠信觀”“友善觀”是指每個人的民族觀、人生觀與道德觀所共有的東西。很明顯,這4個語詞中前兩個與后兩個分別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兩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改稱“價值觀體系”)的基本內容之凝練。
此外,筆者很明顯地感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改稱“價值觀體系”)中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未能凝練出基本內涵或內容要素,這是一個缺失或表現為不夠圓融。由此,筆者嘗試從中凝練出“求實”“人本”兩個語詞作為核心價值觀,這分別是從“求真務實”與“以人為本”這兩個命題中凝練而出的,關于“求真務實”與“以人為本”兩個命題,是早已為政界和學界一致認同的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具有世界觀、歷史觀及方法論層次的學理邏輯。此外,筆者認為,還應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作為一項最新的基本內容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改稱“價值觀體系”)中[4]。就此,筆者嘗試從新增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內容中凝練出“節約”“環保”兩個詞語作為核心價值觀,這分別是從“兩型社會”建設的兩大內容,即“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或“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這兩大基本國策中凝練而出,這也是早已為政界和學界一致認同的內容,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學理邏輯。這里新增的4個語詞,可以說既是國家層面又是社會層面更是個人層面必須努力培育和踐行的共同具有的核心價值觀。
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縱向聯系,就是從所謂“三個層面”之間的相互聯系出發,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聯系觀”,試圖打破當前人們普遍認可的關于將“三個層面”核心價值觀割裂、對立的認知誤區。從這一認知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所謂“三個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劃定分割,在內容上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因為其培育和踐行都是基于13億多中國人民這一主體,因而難能有學理邏輯依據。筆者基本贊同淡化對“三個層面”界定的觀點及做法。舉“富強”為例,如果規定了它從屬于“國家”層面,那么社會上就很可能褒獎“國富”而忽略“社富”和“民富”價值觀的虛無主義產生;再就“誠信”而言,因其本身屬于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理應由公民個人作為實踐主體培育和踐行,但在實際上,因為公民個人不能以國家主人將“其”作為立國的首要原則。因而就筆者看來,應將現有價值觀表述的12個語詞整合為16個語詞,計32個關鍵詞的重新表述,亦即嘗試在24字基礎上加8個字,而且不宜簡單機械地歸納為“三個層次”,應依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改稱“價值觀體系”)中的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榮辱觀、生態觀,從而排序或分列為6個層次,這才具有一一對應的學理邏輯之暢,因而這一凝練概述就是:求實、人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愛國、敬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善,節約、環保。而所有這些核心價值觀都是體現13億多全體中國人民這一同一主體的核心價值觀訴求,在實踐主體上并無明顯區分。無論是國家、社會、個人,還是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榮辱觀、生態觀,其培育和踐行的過程和路徑,都統一于全體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之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賀祥林,葉 昊.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之辨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2).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
[責任編輯:馬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