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思
[摘 要] 1982-1992年,湖北努力踐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開展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和全面推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聯動發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外因;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內因。其探索和積累的“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宏觀布局,城鄉聯動”等主要經驗,對我們今天深化湖北的綜合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驗
[中圖分類號] F121,K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6-0155-09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1982-1992年10年間,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認真學習和努力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精神,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努力將湖北黨和政府的工作迅速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積極開展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和全面推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深刻分析這10年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對于我們今天全面深化湖北各項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謀劃和制定湖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具有重要的戰略借鑒意義。
一、1982-1992年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概述
依據全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結合湖北的情形,1978-1981年3年時間,為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準備醞釀階段;1982-1992年10年時間,為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擴大時期。該時期大體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2-1987),為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起步階段。本階段,湖北承擔的全國改革試點任務多,效果好。1981年,沙市市被國務院確定為我國第一個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城市。1984年,武漢市被國務院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省會級的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城市。1986年,武漢市被確定為全國金融改革試點的5個城市之一。同時,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下發了兩個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文件,即1984年5月22日,下發了《關于當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鄂發[1984]23號);同年12月25日,下發了《關于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意見》(鄂發[1984]57號);另外,1987年6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見》(鄂政發[1987]67號)。這3個文件是指導湖北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沙市市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沙市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組具體指導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成績顯著,在20世紀80年代涌現了一批著名企業和名牌產品。例如,“活力28”洗衣粉,在1986年榮獲國家銀質獎章,因而“活力28 沙市日化”聞名全國。這些試點城市不僅是國家的試點城市,更是湖北的試點城市,它們的改革經驗對全省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開拓和示范作用。
第二階段(1988-1992),為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試點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階段。本階段,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為進一步推動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又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例如,1988年3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轉省經委、體改辦<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完善經營承包責任制意見>的通知》(鄂政發[1988]47號)。1992年6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改革,擴大開放,促進湖北經濟上新臺階的決定》(鄂發[1992]10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經驗逐步積累,例如武漢的“兩通起飛”戰略初見成效。1992年,武漢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的城市,黃石市被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列為科技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中國商業第一股——鄂武商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啟動,計劃經濟體制對武漢等湖北大中城市的發展瓶頸開始突破,國有經濟開始煥發青春活力。
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從1991年所取得成就可見一斑。1992年4月20日,時任湖北省省長的郭樹言在省七屆人大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1991年的改革工作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總結。報告指出,工業生產全面增長,經濟效益有所提高。通過廣泛開展“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狠抓產品結構調整及限產壓庫、強化銷售和扭虧增盈工作,工業生產出現了全面增長勢頭?!叭⊥瓿晒I總產值1180.61億元,比上年增長9.1%。質量穩定提高率達到91%,開發新產品、新品種4600多項。預算內工業企業的資金利稅率、銷售利稅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虧損戶和虧損額分別比上年下降9.5%和30.9%”。企業改革在二輪承包的基礎上,圍繞搞好國營大中型企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見成效。中央工作會議后,湖北制定了搞好大中型企業的34條意見,各項配套改革措施均有新的進展,為增強大中型企業的活力起到了積極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全省大中型企業新增產值占全民企業新增產值的一半以上,主體地位得到加強。全省有200多家國營商業企業進行了經營、價格、分配、用工‘四放開試點,組建了一批工商、商商聯合體,發展了一批物質批發市場,部分工業企業開展了‘破三鐵的試點”[1] 720-721。
二、1982-1992年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之原因
(一)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聯動發展的需要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會議強調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于集中,必須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改革,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把它們的大部分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會議還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同意將《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會議認為,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堅決地、完整地執行農林牧副漁并舉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才能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解放農村生產力和把農業搞上去,必須首先在農村實行改革,推行聯產計酬責任制。
中共湖北省委積極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1979年1月,湖北省委召開了三屆十四次全委(擴大)會議,時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的陳丕顯在會上作了《起好步 帶好頭 把工作重心轉得快一些好一些》的講話。他主張 ,“今后我們要一手抓農業,一手抓工業;一手抓農村,一手抓城市”。指出對于經濟管理體制,“我們應當結合我省的實際,積極著手研究和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現在,沙市和武鋼對體制改革有了初步設想,我們支持他們先行一步,還準備在省農機局和機械局搞試點,以便取得經驗?!盵1] 5在農村,湖北全省推廣實行了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不久又發展成為包干到戶、聯產到勞兩種主要責任制形式,分別占生產隊總數的46.8%、42.1%。生產責任新制度的實行,有力地推動了湖北農村經濟的發展。1981年底,湖北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總收入68.56億元,比1978年增長13.6%;上交稅收2.69億元,比1979年增長19%;農業生產的發展,使湖北農村人民公社社員收入提升,社員人平集體分配收入由1978年的85元增加到1981年102元,人平副業收入由1979年的30.6元增加到1981年的62元[2] 58。
1981年后,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從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連續5年下發了5個關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號文件”。例如,1982年年初,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充分肯定了全國農村已經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的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指出了兩個“長期不變”,即我國農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長期不變;集體經濟建立生產責任制長期不變[3] 1397-1408。這5個改革“一號文件”,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從所有制結構、形式到農民利益的實現,從生產方式、產品流通到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注重商品經濟,引入市場手段,開始突破傳統的農村經濟體制,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更催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湖北積極響應中央關于農村經濟改革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因地制宜大力推行農村責任制。1982年9月29日,中共湖北省委在《批轉省農委黨組<關于當前穩定、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中強調:“望各地結合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執行”“繼續穩定、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仍然是當前發展農業生產的中心環節”,各級主要負責同志要幫助群眾“使各種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多數生產隊實行的統一包干到戶,得到進一步完善”,最后“實現增產增收,搞活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大好形勢”[1] 176。1984年5月11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央[1984]1號文件若干經濟政策問題的決定》,要求各級領導和廣大民眾把“思想認識真正統一到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上來”,要“進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響,堅決改變湖北農業腿短、生產部門太少、各種限制太多的狀況,堅決制止至今仍時有發生的那種‘怕富、‘卡富、‘限富,打擊勤勞致富戶的錯誤做法”[1] 294。毫無疑問,當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984年4月21日,時任湖北省省長的黃知真在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湖北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農業基本上還是停止了一年,對于加快商品生產的步伐,盡快地使農民富裕起來,我們認識不夠深刻,措施不夠得力;工業上存在著落后的、不正確的管理方法等問題。我們“對湖北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帶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缺乏系統研究,改革的步伐不快”[1] 269。所謂“湖北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帶全局性的重大問題”,應該就是工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就是城鄉經濟體制改革協調發展的問題。說到底就是湖北農村改革的相對成功,不僅給湖北城市改革以重要啟迪,更給城市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為城鄉經濟發展是“一盤棋”,沒有城市的改革,農村的改革就很難鞏固,更難談其發展!經濟發展“一盤棋”就沒有“下活”!
(二)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自身發展的需要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先闡明了我國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強調了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活力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其核心是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對該文件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蓖瑫r強調,這個文件“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4] 91,83。在湖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如火如荼開展并初見成效之時,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
前已述及,時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的陳丕顯在省委三屆十四次全委(擴大)會議上,明確表態支持沙市市和武鋼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設想。同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作出決定,恢復漢口漢正街中斷了數十年的自由貿易傳統,重新開放小商品市場。當年就有108位待業青年、社會無業人員經過工商登記發證,成為第一批個體經營者。當時的漢正街位于武漢市■區,為漢口的繁華地帶,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的美譽,它的存在為武漢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毋庸置疑,后來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更是湖北開放、搞活經濟的重要窗口和風向標。從1989年起,漢正街市場銷售額突破了7億元。它的成功不僅受到了全中國的矚目,而且引起了國際輿論和外國友人的廣泛關注。英、美、法、蘇、日、德、古巴、加拿大、羅馬尼亞以及烏拉圭等10多個國家的外賓先后到現場參觀,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繁榮和發展以及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1980年8月10日,陳丕顯在中共湖北省委三屆十六次全委(擴大)會議上,作了《放寬政策,搞活經濟,為提前實現人平一千美元而奮斗》的重要報告,認為“在經濟政策、經濟改革的問題上,四川、遼寧、江蘇、上海等兄弟省市,思想比我們解放,步子跨得比我們大一些”,湖北經濟工作中“左”的影響仍然“很深廣”,其“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過去總以為社會主義經濟就是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因而不敢放手發展商品經濟”。根據湖北的經驗教訓,報告認為,“實踐證明,哪里商品經濟發展得好,哪里就富一些,哪里商品經濟搞得差,哪里就窮”,因此,“不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就不可能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也不可能把經濟搞活”,所以“要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在開展競爭的同時,要有領導、有計劃地促進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聯合”,還要“積極解決重復稅收問題。2016年省政府發了九號文件,同意沙市進行這方面的試點”,在保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占優勢的前提下,“允許城鎮存在個體經濟”。報告強調,湖北要實現人平一千美元的奮斗目標,“工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必須克服單一經濟的思想,走農工商全面發展的道路”。對此,襄陽地區的干部群眾總結得好:“要得富,農工副;要得富,走正路(社會主義道路);要得富,三頭顧(國家、集體、個人);要得富,人口控制?。ㄓ媱澤??!盵1] 58-64
由于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積極支持,加上中共湖北沙市市委、市政府的積極工作,1981年,沙市市被國務院確定為我國第一個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城市。1981年夏天,國務院體改辦調查組“到沿長江的幾個城市進行了一些調查,經過比較,認為沙市市是進行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比較合適的地方”。
湖北在廣泛實行企業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后,在武漢市、沙市市進行了推進企業改組、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與專業化協作的試點。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原則,把產品大致相同、生產工藝相關相近的工業企業聯合起來,組建專業化的生產經營公司,從而邁開了企業集團建設與產業集群建設聯合的第一步。湖北積極執行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擴權十條”“工業二十條”。1980年擴權試點的企業由上年的153個擴大到290個,1981年又進一步擴大到353個。擴權范圍除試點企業實行利潤留成外,還把生產計劃、物資采購、產品銷售、勞動工資、人事調配等權限下放給企業。自主權的擴大,有力地調動了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給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到1981年底,列入試點的353戶擴權企業,產值增長幅度達到20%,利潤增長幅度超過25%,均高于全省企業平均水平。1980年湖北也享受到中央分權的財政責任,按照“劃分收支范圍,分級包干,一定五年”的要求,湖北開始在財政上與中央“分灶吃飯”,對市、縣也實行了“分灶吃飯”的體制。這一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打破了過去統收統支、吃大鍋飯的局面,統一了事權與財權、權利與責任,使地方真正成為一級財政。
從1981年8月起,湖北按中央政策安排,在1520家預算內工業企業中實行以基數加增長利潤留成、全額利潤留成、超計劃利潤留成、盈虧包干等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其中,590家企業實行超額利潤減征所得稅。這被稱之為企業承包的經濟責任制,明確了企業的“責、權、利”,增強了企業發展生產的動力、活力。1981年11月12日,湖北省汽車集團公司與美國俄亥俄州的高新技術企業合資經營湖北派克密封件廠協議書簽字儀式在武漢舉行,次年6月2日,該廠正式成立,實現了湖北外商投資企業零的突破[2] 60-61。為了促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湖北在外貿方面也進行了調整。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恢復過去享有盛譽的武漢海關,開辟了可以直航國外的武漢、黃石兩個港口。1983年,湖北省政府決定將進出口管理委員會、援外辦公室、對外貿易局合并組建為湖北省對外經濟貿易廳,統一管理外資、外經、外貿工作,建立和擴充了10多個相應的進出口營運公司[5] 117。
1983年,武漢市對140家國營餐館、318家合營餐館、250家國營商店實行經營承包制,采取5種形式,對職工收入不攔頭、不保底,實行計分計酬,多勞多得,隨企業經營成果好壞浮動。這標志著武漢市商業和第三產業的改革進一步推進。
1983年6月,湖北實施了國有企業利改稅的第一步改革,國營大中型盈利企業由上交利潤改為交納55%的所得稅,稅后利潤一部分留給企業,一部分采取遞增包干上交、固定比例上交、交納調節稅、定額包干上繳籌辦法上交國家,小型企業按8級超額累進稅率交納所得稅后,自負盈虧。據統計,全省實行利改稅的國營企業共4938家,工交、商業、城市公用、物資供銷與縣以上供銷社6個行業綜合算賬,企業留利水平為31.31%,比1982年實際留利水平高出5.67個百分點。這是企業利稅制度的重要革新。
1984年,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批準成立,制定包括稅收減免、簡化企業進人審批手續、提供用地優惠等政策,吸引海外客商和社會各界到區內創辦高新技術產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是全國少數在原有城區進行更新開發的國家級開發區。同年,中央正式批準武漢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認為武漢市是長江中游地區的一個主要經濟中心,又是省會大城市,搞好武漢市的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對于搞活華中地區經濟、探索省會大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子具有重要意義。同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聯合下發《關于當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1)下放經濟管理權限,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2)改革流通體制,做到貨暢其流;(3)擴大國營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4)搞活城鎮集體經濟;(5)改革科研體制,搞好科研工作;(6)切實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年,湖北批準了襄樊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實施方案。”[1] 300-303
武漢柴油機廠為學習西方先進管理企業經驗,推進改革,經國務院批準,引進人才,聘請聯邦德國專家格里希擔任廠長,這是中國啟動改革以來國營企業引進的第一個外籍廠長,開創了中國職業經理人的先河。
盡管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涌現了像沙市市、武漢市等試點頗為成功的典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但是,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湖北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還存在不少問題。關于這些問題,1984年4月,時任湖北省省長的黃知真在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得十分清楚:一是管理方法“落后”“企業素質不高,產品質量低,生產成本高,技術水平落后”;二是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步子不大,對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和新產品的開拓抓得不夠”;三是流通領域“跟不上商品生產發展的新形勢,流通渠道不暢,經營管理不活”;四是“城市某些副食品還不充裕”“部分商品價格管理不嚴”。除了這些需要進一步改革的經濟發展體制之外,黃知真更是深刻反思湖北改革的重大問題,指出省政府存在“對湖北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帶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缺乏系統研究,改革的步伐不快”的重要問題[1] 268-269??梢?,不管是解決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專門領域問題,還是宏觀思考湖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一盤棋”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三、1982-1992年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經驗
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的10年,是在先前試點的基礎上繼續試點探索,并取得明顯成效的10年,更是引領全國改革創造了許多寶貴經驗的10年。曾擔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的趙凌云指出:“湖北創造的改革經驗,主要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盵2] 27其主要經驗是:
(一)只有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才能開辟改革的成功之路
宏觀考量20世紀80年代全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確居于領先地位。要領先,不解放思想不行,不敢為人先更不行。沙市市、武漢市、黃石市等先后承擔國家眾多項目的試點重任就是這方面的最好證明。湖北在改革中砥礪前行,創造多個第一,就是這方面的最有力的詮釋:第一個開放小商品市場。開放漢正街,有人指責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但是,湖北省委頂住壓力批準了武漢市委關于開放漢正街的報告。第一個引進外國專家擔任國企廠長。1984年11月,武漢柴油機廠為學習西方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經國務院批準,聘請聯邦德國專家格里希擔任廠長。對此,眾說紛紜,有人憂慮,有人憤怒,還有人指責這是賣國。當時擔任武漢市市長的吳官正發表文章,認為我們還有許多方面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請先生,格里希就是我們要請的先生之一。格里希廠長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其任職初期一直無法獲得武柴員工廣泛的理解。1985年6月的一次全廠中層干部、技術人員會議上,格里希甚至懇求:“你們有人可能認為我是發瘋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車間去檢查零部件,累得滿身是汗……我六七十歲的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你們,為了你們的老婆孩子!”令人欣慰的是,格里希的改革終于給武柴帶來了新氣象:1986年,柴油機氣缸雜質從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內,居國內領先水平;廢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向東南亞7個國家出口,創匯超過百萬美元[7]。生產“活力28”洗衣粉的沙市日化,成為第一個在中央電視臺做洗衣粉廣告的企業,第一個將廣告牌豎在香港的內地日化企業,第一個贊助春節晚會的企業,第一個進入全國500強的日化企業等。
(二)只有宏觀布局,城鄉聯動,才能“下活”經濟體制改革的“大盤棋”
經濟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湖北與全國一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走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前面,并且逼使后者與前者同步前行;湖北與全國其他省份又不完全一樣,特別注重宏觀布局,城鄉聯動。1984年9月29日,中共湖北省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發展城鄉改革和經濟工作大好形勢的若干意見》,指出:胡耀邦視察湖北以來,湖北各地堅持發展生產力和實行富民政策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以前存在的先富的有“心跳病”、未富的有“紅眼病”的現象,已經明顯減少;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發布的《農村改革十條》《城市改革六條》,對各地大膽改革起了指導和促進作用。武漢市、襄樊市、沙市市等中心城市、9個試點縣市的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與面上的改革,互相影響,互相帶動。各地領導干部大都具有“四個一起抓”總攬經濟全局的戰略思考:城鄉一起抓,農工商一起抓,生產、流通、分配一起抓,科研、教育、生產一起抓。因為一起抓,湖北工農業生產速度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84年1月至8月,全省工業完成產值224.57億元,同比增長11.6%[1] 330。1985年6月10日,中共湖北省委再次發布《關于統籌全局抓好當前工作的意見》,指出必須貫徹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認真處理好宏觀調控與微觀搞活的關系,“以城市改革為重點,帶動全面改革”,“今年城市改革中最為艱巨的是價格改革和工資改革”,各大城市中的有關部門“也要從城鄉經濟一體的全局出發,積極支持農村發展商品生產,調整產業結構,保證農民養豬的利益與積極性”[1] 384-385 。
1991年4月28日,時任湖北省省長的郭樹言在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過去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總結,認為湖北在9個縣(市)進行綜合改革,在20多個縣(市)進行單項改革的試點,探索縣級經濟發展的路子,“推進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武漢、沙市、黃石等市開展的綜合改革,使“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開始起步,有了良好的開端”[1] 667。
(三)只有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搞活企業為重點,才能使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1988年4月28日,時任湖北省省長的郭振乾在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5年的城市改革成績進行了總結: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環節,建立了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責權利緊密結合的經營機制。各種經濟聯合體1987年發展到1084個,其中以名優產品為龍頭的、不同形式的企業達38個。工業總產值在1987年達到586.4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5.6%。武鋼、二汽、葛洲壩工程局等中央在鄂大型企業和軍工企業對促進湖北工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技術進步推動了企業經濟效益好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在1987年達到18619元,比1982年提高44.3%。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87年,城鎮居民人平生活費收入、農民人平純收入,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分別比1982年增長32.9%、27%[1] 558-561。
綜上所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雖然過去30多年了,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那樣,今天湖北城市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既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也要分析30多年前湖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統籌規劃,揚長補短,為全面建成湖北小康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新時期湖北重要文獻選編(上)[M].武漢:鄂省圖內字第040號,2013.
[2]趙凌云.湖北經濟改革與發展三十年[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獻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貿易[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6]王相坤.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人民網-理論頻道,2013-11-2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128/c40537-23686027.html.
[7]威爾納·格里希.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view/1899120.htm.
[責任編輯: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