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朱喆
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簡稱“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傳統校園教育而言的一種教育形式。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采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系統教學,對學習對象、教育資源、教育過程、教育時間實行全面開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開放教育正是適應時代發展,滿足社會各類學習需求,為求學者提供方便靈活學習方式的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開放教育為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對實現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開放教育學生的特征
開放教育在辦學理念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取消和突破了種種對學習的限制和障礙,對入學者的年齡、職業、地區、學習資歷沒有太多限制,為所有求學者提供了平等的學習機會,為社會大眾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凡有志向參加學習且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的學生均可以申請入學,學生對課程選擇和媒體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學習方式、學習進度、時間和地點等方面也可以由學生根據需要來決定。
開放教育中教與學相分離的特征,使得開放教育學習成為自主性很強的一種學習形式。在遠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大部分時間與老師和同學相分離,較少的面對面集中授課環節使師生和生生之間缺少了情感交流,使學生感覺沒有學習氛圍,缺少凝聚力和校園歸屬感,對學校缺少認同,這使得遠程教育機構必須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注,加之參加開放教育學習的多為成人在職學生,他們邊工作邊學習,工學矛盾突出。另外,學生的成分也相對復雜,求學目的不盡相同,使得當前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的內涵也表現出許多不同于普通高校學生工作的新特征。胡錦濤同志曾經說過:“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1]相對于普通高校的學生工作而言,由于開放教育開展時間較短,而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尚沒有形成一套完整體制,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過分強調管理功能,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尚顯不足。
二、人本主義思想內涵及意義
人本主義思想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的主體地位與尊嚴,追求人的個性與潛在發展。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是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2]。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集體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在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教育思想史等領域,人本主義思想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后歸宿的思想,在教育領域具體體現為以學生為“本”, 強調學生在受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尊重學生的本性、尊嚴、興趣和理想。
開放教育因其教學方式的特殊性,從一開始就把“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指導實踐的基本思想以及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核心內容。在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國家開放大學,作為中國最大的遠程教育機構,把“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基本辦學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結構中的中心地位,在教學設計、課程開發、資源配送、支持服務等方面充分考慮學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支持、關照和引導。《中國教育報》在2011年7月26日發表的《開放大學的戰略定位與科學發展》中提出,避免脫離實際辦學,努力針對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各類人群的實際需求,加強辦學的針對性。要避免有圍墻的大學容易脫離實際辦學的傾向,從學歷本位、課堂本位、教師本位轉變為學習本位、學習者本位、素質本位、能力本位,深入開展需求調查,緊密貼近實際辦學,真正有助于廣大學習者提高素質,提升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健康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4]人本主義思想作為開放教育辦學的基本思想,對指導開放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及教學管理模式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內涵界定不清晰。內涵是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關于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的內涵,到目前學術界尚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有觀點認為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就是負責學生從招生注冊到學習考試再到畢業審核整個過程中除去教學以外的所有管理工作。但是管理是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體現為上級與下級,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顯然用管理來定義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并不全面,它忽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與服務關系。
(二)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基礎理論研究薄弱。針對開放教育學生工作開展的基礎理論研究還很不足,沒有完成相關定義、范疇、特點、模式以及理論框架等基礎性研究,主要還停留在對國內外相關理論的介紹和評價層面,對于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的理論基礎,需要解決哪些根本問題,如何構建開放教育學生工作體系都尚未形成共識。
(三)機構與人員配置不健全。普通高校內部管理體系把學生工作作為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工作多采用分層管理辦法,在校、院、系都建立相應管理機構并配置人員。而開放教育因為采用遠程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工作在學校中的地位尚未明確,學生工作的組織管理機構及人員配置仍不完整,沒有建立系統化的組織機構并配置人員。
(四)導修教師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導修教師是連接學校與學生的重要橋梁,開放教育學生工作需要導修教師具有廣博的網絡知識儲備,精湛的組織管理藝術和周到的服務意識。而目前導修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也不高,缺少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和激勵制度,尚無法適應開放教育網絡化、信息化的教學特點。
(五)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內容龐雜,工作開展難度大。開放教育辦學特點以及成人在職學生特征決定了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的復雜性。導修教師不僅要完成學生選課、繳費、課前提醒、作業統計、檔案管理、考試報考等工作,還要定期組織評優獎勵及學生活動,負責學生的答疑咨詢,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常常陷入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不能自拔。
四、改進策略與方法
(一)界定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內涵。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的實質是倡導以促進學生學習和個人發展為旨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內涵應包括教育、管理與服務三項基本內容,涉及“課外”、“學生活動”、“評優獎勵”、“意識形態”、“情感問題”等非課業活動,作為學習的有益補充,為學生創造條件,使其能夠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有教育意義的、有目的的活動上。
(二)深化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理論研究。關于普通高校的學生工作理論,目前在學術界已經開展了廣泛研究,有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美英等發達國家受實用主義影響較大,強調服務的理念和行動,我國普通高校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基礎,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學生工作理論。[5]開放教育學生工作應借鑒國內外高校理論研究成果,結合開放教育特點,在學生工作基礎理論,機制與模式,特色與創新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逐步構建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理論體系。
(三)科學配置機構與人員。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高度重視學生工作,把學生工作作為學校核心工作,與學校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一樣重點落實。在學生工作管理體制設計上采用分級管理的辦法,分層設立學生工作部門并配置人員。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由學生工作部門負責組織與管理,安排專業責任教師、導修教師為學生提供支持與服務,有效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達到加強學生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學習與自身發展的目的。
(四)提高導修教師專業素養。導修教師要具備以開放教育學生工作為職業發展的意識和勝任這一職業的專業知識積累,要善于運用信息化、網絡化手段開展學生思想工作,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實現全面發展。學校應定期組織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強化導修教師的專業學習和專業修養,同時建立導修教師選拔、培養、保障、流動制度,不斷提升導修教師的專業化程度。
改進工作方式與方法。改進開放教育學生工作,就必須改變現有工作方式,在繁瑣的工作中聚焦學生工作的重點問題,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既要顧全大局,又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在心理和思想上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在工作過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溝通和投入,與學生開展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通過學生工作方式與方法的創新,吸收并借鑒最新的有益成果,最大程度實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葛海燕.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J/OL].光明網, www.gmw.cn/01gmrb/2004-01/21/10-F7E73AC765DA190D48256E2100836D4C.htm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
[4]季明明.開放大學的戰略定位與科學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1-7-26(3)
[5] 趙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綜述[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7(3):26-29
(作者系 1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國家開放大學助理研究員;2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