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英
摘要:以孝事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一種“善事父母”的日常倫理意識、規范和實踐,實際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個中國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響之大、涵蓋之廣,既深且遠。孝也是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起點與諸道德之首,也對當代中國影響深遠且在當代社會中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儒家;孝道;孝經;當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之為孝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會。孝不僅在中國文明中有其廣泛的文化綜合意義,它不僅是一種親子間的倫理價值觀念與規范,而且包含著諸多文化意蘊,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
一、孝之含義與孝道理論的完成
“孝”的觀念產生較早。孝為會意字,像小孩攙扶老人。康殷說;“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孝之初始含義有二,其一:尊族敬宗。其二: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至春秋戰國之際,隨著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孝的含義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這就是西周春秋之尊族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之初義,向善事父母的轉變。這是與當時的社會狀況、社會意識、家庭結構的變化相一致的。經過儒家的闡釋發揮,使“善事父母”最終成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內容。
孔子是儒家孝道理論的開山鼻祖。孔子出身于貴族家庭,他所生活的魯國又是周公旦后人的封地,保存著大量的周文化典籍,所以,他是在周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對西周傳統的思想和制度極為贊成和擁護,因而對周初以來所大力提倡的孝道,當然是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而且對西周傳統孝道有重大發展。
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孝被孔子還原為一種樸素的家庭倫理意識,它的人性基礎既不是具有很強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將注意力轉向了廣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從而為孝道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堅實的根基。
在孔子以后的儒學發展中,曾子可以說是儒家孝理論的集大成者。孔門中曾子不僅以其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無疑是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為核心,開創了儒家的至孝派。
曾子對孝道理論進行了全面泛化和深化。首先,曾子強調指出孝是人們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它存在于人類的自然天性之中。這是曾子關于孝道理論的基本點。曾子強調發自內心的誠懇的孝。其次,曾子把孝作為實現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在傳統的儒家中,仁、義、禮、信、忠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而曾子則以孝為中心,將這些內容都和孝聯系在一起,或者說是將這些都納入了孝的體系之中。第三,曾子還論述了社會各階層之孝,及孝之等級等一系列問題。曾子說:“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4]并且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二、孝的倫理思想在當代現實意義
(一)孝道具有社會普遍意義和人類共同適用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許多傳統道德面臨著時代的沖擊與抉擇。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的產物,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性。但從理論上和實際上講,雖然傳統的孝道多有時代局限和具體實踐上的種種不足,但畢竟涉及人類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穩定性的體現。所以,孝這種倫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會風尚的體現。因此,它不僅作用于過去,而且作用于現在乃至將來。
就孝道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性來講,我們至少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第三,孝并非唯命是從。把孝道引向對父母的唯命是從,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講求法治和民主的時代,要想使孝道生機勃勃,必須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為行孝的前提。當然,孝道不必與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對立,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對父母和親人的孝,往往容易與民主和法治的精神產生現實的矛盾。所以,要想使傳統的孝道美德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必須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責任心放在首位。
(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弘揚孝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耳聞目睹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置親情于不顧,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許多家庭為此而破裂,影響到社會安定。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咎于市場經濟的出現,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
一個人要想保持與父母兄弟的親情,要想盡好孝道,必須保證事業的發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實現了事業成功,盡孝盡悌才有可能實現。另一方面,在行孝的過程,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長輩既不要無原則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輩也不要無原則地推諉和搪塞,這就需要借鑒市場經濟的規則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講規則,都在隨心所欲地理解和實行孝道,最終將是孝道的災難。所以,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使盡孝盡悌與市場經濟的規則形成良性互動,既可以保證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也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弘揚孝道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和國家的基本細胞。基本單元穩定,社會才能和諧;細胞健康,國家這一機體才會強壯。而要保證家庭和睦穩定、生機勃勃,克盡孝道就是基礎的基礎。
中共中央在2001年頒布的關于《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系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樣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與家庭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問題同國家的安定和諧等關系統一和一致起來,非常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建設。
(四)新時期的孝道必須積極地應對現實問題
從歷史上和理論上理解孝道的積極意義并不難,難的是把傳統的孝道美德與現代的精神理念相結合,有效地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
既然孝道是要解決晚輩與長輩的關系問題,那么,在當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如何讓全社會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既是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發揚善事父母、孝敬老人這一傳統美德,對于億萬家庭的安定、乃至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有其重要意義。其次,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贍養老人的責任無疑會變得越來越沉重。面對這種形勢,從父母到子女,必須對傳統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詮釋,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導人們的行為,滿足人們的精神要求。再次,我國現在有5000多萬青壯年民工在城市務工,他們如何對待遠在家鄉的父母才算是盡孝,他們的父母長輩如何得到孝養,都需要我們以繼承傳統孝道美德為基礎,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作出適時的合理調整。
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盤繼承,現代孝的規范是對傳統的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拋去封建因素,尊老、敬老、養老仍然是我們應具有的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1]康殷.文字源流淺說[M].北京:榮寶齋,1979.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王國軒編.禮記·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