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暉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幼兒教育越來越重視,幼師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其教學動機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就幼兒教師教學動機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激發幼兒教師的教學動機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幼兒教師;教學動機;人文環境;評價體系
幼兒教育對于幼兒人格的健全、性格的形成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幼師作為幼兒教育的主體之一,其教學動機對于學校教學質量,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提升自身教學經驗具有直接而顯著的
影響。
一、幼兒教師教學動機激發的重要性
1.激發幼師教學動機對于幼兒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
意義
幼兒教師的教學素養、專業知識、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對幼兒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幼師的教學動機對于其專業知識的豐富,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態度的形成等都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所以激發幼兒教師的教學動機,有助于提高幼兒教學質量。
2.激發幼兒教學動機有助于幼兒身心發展
在幼兒園中,幼兒的人格尚未健全,性格也沒有完全形成,興趣愛好等都是一個未知數。幼兒園老師作為幼兒童年生活的重要參與者和影響者,他們的言行舉止等都會對幼兒價值觀、性格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3.激發幼師教學動機有助于豐富其教學經驗
幼師教學動機可以激發其工作興趣,可以不斷豐富自身教育理論及實踐。
例如,幼師的教學動機促使他根據教學成果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態度,加強與其他同事或同行的溝通交流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二、激發幼兒教師教學動機的建議
1.構建寬松的人文環境
首先,幼兒園的管理者要全面地看待每一位幼兒教師,多從他們的優點出發,欣賞他們,接納他們的缺點,幫助每一位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在孩子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家長之間,教師和領導之間構建輕松愉快和諧的關系;其次,加強溝通學習,校內幼師之間要學會相互學習、相互分享、相互合作、共同進步。例如就如何培養小孩的興趣,如何教會小孩分享等話題進行座談討論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評價體系等。同時要加強與校外兄弟學校的學習,開展交流學習,例如舉辦教師之間的交流會,幼師與專家學者的交流會,大家取長補短。可以通過科研活動、優質課程評比、家長聽課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專業素養,激發教學動機。最后,完善民主制度。管理者充分尊重幼師的知情權、建議權、參與權。幼師的評優考評、晉升、獎勵等要公開透明,增強其主人翁意識,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從而調動其工作的主動性。
2.完善幼師評價體系
首先,要完善評價主體,使評價主體更加多元化。傳統的評價主要是領導對老師的評價。所以要逐步構建集領導、幼師、同事、家長、學生為一體的評價體系,使評價結果更加公平。其次,將標準評價與差異評價相結合。學校要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具有可量化性、可操作性,可以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進行制定。但由于每個幼師的文化背景、教學經驗、教學風格、專業知識等各不相同,所以學校管理者應在統一中尋找差異,做好統一與差異的平衡工作,使每個有個性的幼師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最后,要豐富評價的內容。例如評價內容應該從幼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科研成果、學生的表現等多方面進行全面考評。
3.尋找社會支持
首先,要提高幼師的薪資待遇。我國目前的幼師社會地位不高,薪資待遇較低。提高其工資等福利待遇,有助于提高幼師的工作積極性,并且有助于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幼師行列,充實幼師隊伍。其次,要加強其精神獎勵,例如,組織外出培訓、集體旅游等讓幼師找到歸屬感。最后,要爭取社會、家長等對幼師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加強幼師與家長、幼兒園、社會相關部門的合作,激發幼師的教學動機,共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4.關注幼師的個性發展
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背景、教學經驗、個性需求等都呈現出差異,所以學校管理者,首先要關注幼兒教師的生活,及時幫助幼師排憂解難,讓其以一個輕松愉快的心情開展相關工作,有助于教學動機的激發。其次,性別對于教學動機有一定影響。一般來說女性相比男性更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對于小朋友更有耐心,更適合從事幼兒教師職業,所以管理者在聘用人員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男女的差異。最后,管理者要注意幼師的專業成長,盡可能為每位教師提供適合個體個性特征和專業特長的專業發展機會,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幫助幼兒教師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激發其教學動機。
幼師教學動機直接影響幼兒教育的教學質量,影響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身心發展。為此,可通過構建寬松的人文環境,完善幼師評價體系,尋找社會支持,關注幼師的個性發展等方法,不斷增強幼師的教學動機,提高幼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倪麗.幼兒教師的教學動機及其激發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26).
[2]張鑫.幼兒園教師管理問題及對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張媛.激勵策略在幼兒園教師管理中運用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