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玲
摘 要:從初中生學情和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點來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具有現實意義。為了有效落實生命教育,教師必須樹立自覺的生命教育意識,善于鉆研教材,整合資源,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創新方式,注重體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觀念,關注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生命教育;學生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逼渲械牡览砗芎唵危喝酥挥蟹e極主動,才能成為主宰自己生命的主人。反觀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進而培養起有意識、有能力主宰自己生命的學生,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生命教育主要著眼于對個體生命健康及生存的關注。而隨著生命教育思想的逐步發展與成熟,如今已經擴展為對普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包括了生命意識的樹立,生存能力的培養,生命價值的提升等。
一、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現實意義
從學情來看,這一代初中生絕大多數屬于獨生子女,家庭的過度保護使得他們在生活中較少經歷磨難,也使得他們較大程度上缺失抗挫抗壓的能力。遭遇突發的自然或社會災害,他們能否實現自救,把握住生的希望?當他人生命遭遇困境,他們能否善待他人生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面對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他們能否腳踏實地做起,為他人帶來歡樂、減輕痛苦,為家鄉和社會作出貢獻,延伸生命的價值?以上種種,皆值得我們深思。
二、鉆研教材,整合資源,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從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點來看,其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蘊含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理應成為學生生命教育的一個主要陣地。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生命情懷。
1.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內容。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學會拒絕》《保護自我》,七年級下冊《法律護我成長》,八年級上冊《網絡交往新空間》等內容,圍繞學生社會生活中面對的誘惑,引導他們提高辨別覺察能力,對不良誘惑說“不”;面對突發的事故和侵害,引導他們提高警惕,用智慧和法律保護自己。學生通過學習基本的自救自護知識,有利于填補自我保護的盲區,不斷走向成熟,筑起守護生命的堡壘。
2.生活教育
人們總是趨向于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更能促使人們生成珍愛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的內在力量。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品味生活》,七年級下冊《人生當自強》《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為堅強喝彩》,九年級《選擇希望人生》等側重引導學生直面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形成積極勇敢、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
3.生死教育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或多或少存在著對“死亡”話題的避諱。其實,生與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海德格爾就曾提出“向死而生”,意思是明白了生與死的關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地生活。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珍愛生命》,八年級下冊《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在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維護自身生命健康權的同時,也引導學生直面死亡,思考輕生或自殘行為可能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更加珍惜生命,延伸生命的價值。
4.生態教育
地球上的生命豐富多彩,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類自身。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珍愛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八年級上冊《平等尊重你我他》,九年級《計劃生育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從多個層面闡述保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導學生不僅要關注自身生命,而且要學會保護生態環境,與其他生命共生共存。
三、創新方式,注重體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合作探究,感悟生命的精彩
合作探究的開展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知識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中全面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體驗生命成長的快樂。這要求教師要精心選擇合適的探究問題,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分析、反思探究結果,形成情感共鳴,并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評價。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先布置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以“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伙伴”為主題,做一次校園內動植物物種及其生存狀況的調查,觀察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并在課堂上以圖片展示和講解介紹的方式與全班分享,使學生充分感受校園環境的美好,體會生命世界的神奇。
2.情感體驗,感悟生命的可貴
課堂教學中活動的創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關注社會熱點,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和成長,從而不斷內化為正確的生命觀,外化為正確的生命活動。例如,可以在課堂中開展適當的死亡教育活動,展示名人墓志銘,讓學生為自己撰寫墓志銘,引導學生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價值,認識到輕生、自殘等既是對親人和社會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對生命價值的褻瀆,從而喚起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
四、轉變觀念,關注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轉變教育觀念,做生命教育的引路者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教育觀念對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受現行升學制度的影響,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知識目標不斷得到強化,而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卻常被有意或無意地忽視,導致學生的內心成長沒有獲得真正關注。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作為思想品德課主導的我們擁有生命情懷,對學生追求生命價值的訴求保持充分關切。課堂教學總是要服務于某種目的才能有所著力,然而更優秀的成績和更豐滿的生命人格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因為生命一旦喪失,一切都將失去意義;因為越具有生命智慧的學生,越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生存處境,并確定提升個人和社會價值的人生目標,這樣,他們才會有更理性的學習方向。
2.關注課堂細節,做生命教育的守護者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曾提到:“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睂τ谏逃?,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學生認知的不斷變化,這種相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常態。我們應懷抱寬容開放之態,善于捕捉生命教育的細節。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表達時,我們應允許他們說出真實的困惑,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用理解和引導實現有效的生成。當學生在課堂上因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而感到尷尬、局促之時,我們應適時鼓勵,化解他們內心的不安,樹立他們的自信?!瓣柟饪傇陲L雨后,烏云之上有晴空”,我們有責任成為風雨中為孩子們撐傘的人,我們更期待與他們一起撥開烏云,擁抱陽光,守護生命。
綜上所述,要實現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師必須樹立自覺的生命教育意識,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尊重個體生命的差異,做到關懷學生、賞識學生。在課堂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平等對話,追尋具有生命情懷的思想品德課堂,打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邱慧君.生命教育的一環:良心的培養之研究[D].臺北:臺灣師范大學,2001.
[2]馮建軍.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張云飛.呼喚生命教育[J].社會,2003(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