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民族民間舞蹈扎根于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凝結為民族生產生活、思想信仰的交織綜合體,體現出一種“根性”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民族民間舞蹈體現出民族特色,傳承了民族精神,是文化內涵的厚重載體。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分析之后不難發現,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植根于民族傳統,貫穿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表現于藝術風格,蘊含其中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傳承性,需進行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根性”文化;民族民間;舞蹈
0 引言
民族民間舞蹈表現一個民族的生產勞作、傳統風俗、個人生活情感和社會生活狀態,蘊含著民族的審美意識、性格特點和道德觀念,是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那些曾經為祈求豐收、唱訴歷史、教育后代、歌唱家鄉的舞蹈,扎根于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經過千年的演進,凝結為民族生產生活、思想信仰的交織綜合體,體現出一種“根性”文化。
1 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植根于民族傳統
民族民間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洪荒時期,這一時期,超越了人類文字的記載時間,人們通過身體動作展現民俗活動的全貌,其“根性”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精髓的結晶。
這些來源于人們日常勞作、交往、祭祀的舞蹈,展現出人們生產生活的過程,具有濃厚的民族性,是生活的精煉縮影,其所包含的內涵韻味,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民族民間舞蹈多數涉及對生活狀態的展現,通過個體或是集體的呈現,表現出地域文化模式,其所具有的質樸、生動、形象的特性,利于記憶,易于傳播,且舞蹈的內容多半和現實的環境相結合,如藏族舞蹈“弦子”中含胸前傾的基本體態、連綿起伏的步伐特點、優美舒展的姿態動作,充分體現出了藏民的民族性格及生活習性。
民族民間舞蹈表達質樸生動、形象簡練,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能夠融合現在的藝術形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民族民間舞蹈匯集了民族的共同特性,通過不斷地改變,不斷融入、積淀新的舞蹈元素,展現出各民族的生活狀態。
2 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貫穿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
用通俗的話語來說,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展現出了人們生活的情態。例如,蒙古族的《牧馬舞》、壯族的《扁擔舞》、布依族的《織布舞》、黎族的《打柴舞》等,均源自人們的勞作中,代表人們生產生活過程的舞蹈具有濃厚的地域代表性。
民族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多生根于遠古時代的祭祀活動。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通過祭祀祈求上天的保佑,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舞蹈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并未消失,如今仍遺存在民族信仰中的祭祀歌舞,如壯族的《師公舞》、侗族的《多耶舞》、瑤族的《盤王舞》等,都承載著人們對鬼神的信仰、對生活的領悟和對未來的期待。又如彝族的《阿細跳月》,具有濃烈的宗教體驗,表現彝族人民對未來生活的寄望。
可以說,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生發于由信仰所支撐的日常生活,通過肢體語言反映現實生活,通過復雜或者是簡單的舞蹈動作,展現出對信仰的虔誠信奉。
3 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表現于藝術風格
如前所述,民族民間文化展現的是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且大眾的參與度高,能夠讓民族民間舞蹈融入生活,成為人們陶冶情操、修養身心時必不可少的活動。一直以來,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因其特有的藝術性,得到了民俗專家、舞蹈專家的大力推崇,具體表現在:
第一,概括性。民族民間舞蹈是對日常生活情景的模仿,如彝族的《煙盒舞》、瑤族的《長鼓舞》、傣族的《花環舞》。
第二,質樸性、通俗性。民族民間舞蹈是生活場景的再現,它通過藝術形式再現生活情景,如漢族的《打麥舞》、維吾爾族的《摘葡萄舞》、彝族的《樂作舞》。
第三,生動性、形象性。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原生態的表現形式,動作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大自然,如傣族的《孔雀舞》、漢族的《獅子舞》、藏族的《牦牛舞》等。
第四,節奏歡樂,具有抒情性。這是舞蹈情感的表現方式,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主要展示現實情況、祈求祝福,如土家族《擺手舞》。
第四,具有宗教信仰的藝術性。民族民間舞蹈展現出人們的生活狀態,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稱頌,對未來生活的祝福,以及通過肢體語言的形式展示自身的信仰,如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之時,人們會通過舞龍的形式寄寓吉祥,以及對龍的崇拜、贊頌。
4 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根性”文化
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容易遭遇現代際遇的影響而具有變異性,我們需要注意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特殊保護,以傳承民族舞蹈之根。
第一,推陳出新的繼承模式。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化的發展,縮小了世界的范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呈現出多樣化,這意味著民族民間舞蹈的民族特性在逐漸弱化。我國的舞蹈工作者,應該在保留原有的民族民間舞蹈的特性基礎上融入一定的現代意識,將民族民間舞蹈發揚光大。例如,藏族群舞《翻身農奴把歌唱》、傣族獨舞《孔雀舞》、羌族群舞《上房梁》等,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這些作品所展示的內容具有傳統文化的內涵,且具有時代的氣息。
第二,營造相對應的文化氛圍。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體現在其所具有的大眾參與性,需要人們參與其中,展現出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應該重視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規劃出保護的區域中心,且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到其中,定期開展相應的活動,提高大眾的參與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民族民間舞蹈的影響力,保護和繼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斯琴高娃.淺談民族民間舞蹈及其民族性[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6):191-192.
[2] 呂藝生.民間舞在現代社會中——從邏輯界定看民間舞的現代發展趨向[A].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教師文選[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 孫永剛.論談民間文化對民間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J].青春歲月,2014(18).
[4] 馮驥才.守護中華民族的“根性文化”[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2(4):6-7.
[5] 侯玉林.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的民族性[J].北方音樂,2014(7):179-180.
[6] 明文軍.再談中國民間舞的“民族性”——兼談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民間舞認識論[A].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教師文選[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趙明(1983—),女,重慶人,碩士,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