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瑤
摘 要:文化藝術的傳承是以保證“美育”的普及為基礎的。美育教育不應僅局限于藝術院校或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美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內容,是支撐國家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無論文、工、農、理、醫等任何專業人才都不應將文化藝術束之高閣,不顧人類文明的沉淀。
關鍵詞:美育;審美;高校;公共美術;文化藝術
從人類發展最早的活動上來講,審美活動是屬于全民的。早在洪荒時代就有了“首飾”,古人類將每一顆彩色的石珠手工打磨并對穿打孔,用細繩索串聯掛在手臂、腳踝、頸項上。這一行為已經與最初的將獵物利齒打孔串聯佩戴以彰顯“勇敢”有了本質的區別。當古人類對石珠的形狀、大小有了取舍甚至對顏色有了涂繪裝扮、搭配選擇之后,這件掛飾已經與彰顯“勇敢”的功利性質漸行漸遠,直至完全成為一種“審美”的需求。人類在長期的造物活動中,同時也創造了藝術,創造了美。類似于“首飾”的例子頗多,如原本只是“蔽體御寒”作用的衣服在材質及顏色、款式上的發展;原本只是儲物作用的陶器在造型、色彩、圖案上的發展等。這些資料都可以從民俗社會學中找到,足以證明審美活動是一種全民的活動。正如美術教育家豐子愷講過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而知也。”社會的大發展不斷給文化藝術冠上的高貴的光環使得其與大眾日常生活愈加脫節。與文化藝術的接觸在今天成為研究、成為鑒賞、成為具備高層次文化素養的人群才有資格討論的素材,普通市民階層則選擇了自動疏遠的態度。德國古典文學美學家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在其著作《美育書簡》中也提到,人最初的天性是完整和諧的,是具有完美人格的。而工業社會的大發展促就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社會大工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分工的需求間接引導了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出現,但卻誤導了當代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容。這不僅使社會和個人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也使得原本完善的人格出現了嚴重的缺口。席勒在當時便極力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彌補人性發展的這種遺憾。
審美活動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與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相輔相成的兩個內容,文明是文化的升華體。考察人類各個國家、社會的發展,其文明都是全民普遍文化的積累,是文化沉淀的繼承和創新。
原始未經涂繪或上釉彩的素陶與釉陶、彩繪釉陶是大不一樣的。一般性的因為某種需要而創造物品與在這個物品實用性基礎上進行加工美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需求層次,如果人民群眾普遍認為任何物品的裝飾美化都與自己無關,那是專業人才的分內之事,甚至發展到對美化內容不予理會,那么群眾的整體層次就會降低,由普遍群眾文化組成的社會文明程度也將降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需要決定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素質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礎,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當前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審美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陷入現在高校的專業分科而罔顧“審美教育”,這不僅是對人類文化沉淀的漠視,也是個人完善人格養成的障礙,更會造成全民文化素質的降低、衰退以及社會發展階段文明的低迷。
人的思維主要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形式,任何事物的成功創造都不是其中單一思維形式的最終成果。進行文化藝術活動主要側重于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熟練運用只有通過廣泛的審美活動才能完成。五四運動期間,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這里的美育范疇就包括美術、文學、音樂、舞蹈等一切能夠引起人們進行審美思維、審美活動的“術”。“美術”是美育內容的一個部分,美術鑒賞課的意義和不可缺失性,就在于培養“發現美的眼睛”,通過藝術作品使觀者感受到形形色色的和諧。豐富的感官,使人的本質力量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最終造就敏銳的形象思維能力。
美術的諸如教育、認識、審美、娛樂等這些社會功能,使得美術活動必然是文化活動的一種形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獨特的記錄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文明都在美術作品中得以形象的記錄。進行《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以來,筆者發現直到今天剛接觸這一課程的學生還是普遍地認為“美術”就是“畫畫”,這是一個非常狹義的理解。隨著“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以來,“美術”就有了更為細微、廣泛的概念。所屬造型藝術的繪畫、建筑、雕刻、工藝美術等,以及書法、攝影等視覺藝術統屬于美術。例如,代表史前文明的巖畫、彩陶;代表奴隸社會文明的青銅器,陵墓等,這些都成了階段文明的載體。社會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美術”的內涵和外延也將更加豐滿。
作為“美育”內容之一的《美術鑒賞》課程,其重要意義著重體現在它的教育、審美、認知、娛樂這四個社會功能上。它可以通過非常直觀形象的藝術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和道德修養的啟迪教化,如東晉時期畫家顧愷之的中國畫作品《女史箴圖》、法國畫家庫爾貝的油畫作品《碎石工》、法國雕塑家羅丹的《思想者》等。以《女史箴圖》為例,作品雖取材自當時文學家張華的文學作品《女史箴》,但在當時人們識字率低的社會現實局限下,其社會影響力以及產生的教化作用卻遠遠高于文學原著。這也是美術作品在美育的一切內容中最獨特的功能體現。藝術家以自己的生活高度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將這種深刻的感受融入作品之中,以寄情于物的方式感化觀者,以期達到共鳴,正如魯迅說的“美術可以輔翼道德”。作品中規勸女性恪守“婦道”的封建倫理教育理念在當今社會雖然已經失去了光環,但畫面人物形容生動、衣裙款款;線條流暢婉轉,設色典雅秀麗,作品本身無時無刻不在彰顯它的審美價值。即使我們因為時代性或者各種其他原因不能認可藝術家的精神立場,無法體會作品的教育性和認知性,也依然不妨礙我們對作品本身的欣賞和品讀。畫家以日常生活為場景布畫,又為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提供了直觀的考證資料。這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式的美育過程,是我們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
“美術”在這里所代表的絕不僅僅只是一副“畫作”,或是觀者對這幅畫作的視覺接收。這個對藝術作品品鑒、解讀的審美過程,就像梁啟超說的:“把我們卑下平凡的境界壓下去”,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一種救贖。
如果此時的美育僅僅只是培養人們欣賞美、創造美形成一種審美觀或者美學素養,那不免又陷入狹義。將美育融入人生的美學趣味和全面教育的審美境界中,強調美育對人生的促進功能才是現代美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 張道一.美術鑒賞[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 奧爾德里奇.藝術哲學[M].程孟輝,譯.
[4] 王德勝.美學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仇春霖.大學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王世琴.應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的高職美術手工課教學思考[J].美術界,2014(2).
[7] 王樹明.新課標下的美術教學思考[J].讀與寫旬刊,2012,09(10).
[8] 馬靜波,李炎峰.淺談高校藝術普及教育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幫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