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峰
摘 要:聲樂文化是整個聲樂藝術文化領域中各種現象的總和,無論是創作、表演、傳播、欣賞,還是它的評論和消費、理論與實踐、傳統與歷史、變遷與發展等,都可以稱之為聲樂文化現象。可以看出,聲樂文化現象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整個政治、經濟、制度等在一種文化現象中的反映,因此它的審美教育也必然打上民族的烙印。這表明聲樂審美教育必然體現民族性。
關鍵詞:聲樂教育;文化;民族性
聲樂作為人類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直接依托于各民族的生存實踐與思維方式而存在。聲樂研究與實踐的民族化生發于聲樂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根源性。各民族的聲樂藝術都有其深刻的民族內容和民族形式,帶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風格。聲樂教育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承方式,在傳播聲樂文化的過程中,應該把民族與國家的文化使命作為重要的內容。當然,這也是人類學對聲樂文化的訴求。從中國聲樂的發展歷史看,西方聲樂引入中國后,我們一直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中國聲樂向何處去”的問題一直貫穿現當代近百年的發展歷程。這其中包含聲樂文化的創新愿望,更重要的則是對民族聲樂文化的珍視。
1 中國聲樂教育體系的存在意識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對中國聲樂學派的呼吁隨著國力的強盛而越發強烈。周小燕的《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軌跡》(《音樂藝術》1992年第二期)、許毓黎的《對創立中國聲樂學派可行性思考》(《人民音樂》1998年第九期)、馮光鈺的《努力創立中國聲樂學派》等文章都以“中國聲樂學派”為核心議題展開。與社會政治學意義上的中西關系一樣,聲樂實踐無論是以中為體基礎上的傳統聲樂藝術的現代發展,還是西體中用定義下的西方技術體系的中國化實踐,都同樣受到體用關系問題的困擾。但總體看來,無論是聲樂的文化傳統,還是對時代審美意識的把握,都不可能撇開“中國”。
我們強調文化差異,可能又無意識地在不同程度上抹殺了“文化差異”。我們不僅設定了一個無差別的“中國聲樂”,而且也設定了一個與我們相對的無差別的“西方聲樂”。我們經常提到的“意大利學派”“德國學派”“俄羅斯學派”“法國學派”,實際上都是“西方聲樂”多樣性的表征。
2 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與聲樂藝術世界化的特點及歷史進程
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具有學派發展的“開放性”特點。聲樂藝術世界化不同于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根本特點,就在于它是以民族化為基礎。聲樂藝術的世界化強調以各民族聲樂文化的合理性為前提,尊重其發展道路的特殊性,本質上是主張民族化和多元化的。建構中國聲樂學派,要辯證地看待聲樂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一方面,世界聲樂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各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并必須在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中得到表現和實現;另一方面,各民族的聲樂藝術只有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特殊理論內容和民族形式,才能貢獻于世界聲樂藝術的發展,立足于世界聲樂之林。
“西風東漸”百年來,西方文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社會生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代已經不可能有完全徹底的“傳統中國聲樂”,有的只是“當代中國的聲樂”。用一個哲學的說法,對西方聲樂藝術的借鑒與吸收,我們不應只是“照著唱”,而應該是“接著唱”,不是“聲樂在中國”,而是要用我們的語言去表現自己的審美情感與時代的民族精神,表現“中國的聲樂”。張權就說過,“不要把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根本對立起來,應該互相借鑒與吸收”。可以這樣說,廣義的一切中國當代聲樂藝術都或隱或顯地與中國聲樂的文化傳統相關聯,從而體現出某種意義上的中國審美精神特征。即便是中國聲樂藝術家演唱的西方聲樂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東方的或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如同傅聰對西方鋼琴音樂的闡釋一樣。因此,當代中國聲樂學派的建立與發展,所患者不在于西方資源的吸收與運用,而更多地在于對中國自己的聲樂傳統的涵容契入與現代創造。
3 中國聲樂學派的建立
學派的發展有一個歷史積淀的過程,它指的是一個學派的形成和發展是隨著歷史與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變化著的。在中國聲樂學派的形成過程中,有些事件是標志性的,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歌唱家群體,50年代沈陽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民族聲樂教研室(系)的建立,60年代中國音樂學院的創建和80年代初中國音樂學院的恢復及其隨后開展的創造性的工作等等。以這些標志性事件為印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發展的軌跡,它反映一個學派的發展承傳與借鑒吸收的演進過程,同時它也是學術研究走向成熟、發達和繁榮的標志。無論是早期應尚能、黃自,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張權、沈湘、周小燕、王品素、金鐵霖、施光南以及金湘等都把“中國的”作為自己的追求。
我們應該加強聲樂審美文化方面的研究,并對中國重要的歌曲作家、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的成就進行研究和總結。對于當代中國的聲樂研究來說,強化聲樂研究的民族化走向,有兩個基本的方面,一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對中國傳統聲樂文化的拒斥和虛無主義態度,使中國的聲樂研究與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更加自覺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具有更加扎實豐厚的民族文化內容;二是要使中國的聲樂研究與當代中國人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與結合,充分體現先進文化的要求,在中華民族的現代文化創造中提升和創造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特點的聲樂。
4 聲樂教育導向的規范性
聲樂作為民族審美文化的重要形態,其顯然已融入了廣泛的聲樂文化領域,它的一切目的是充分發揮這一藝術形態的社會功能。聲樂教育受眾的廣泛性表明,聲樂不僅成了為藝術審美的欣賞對象,而且成為了人類自娛活動中宣泄情感的自覺意識。這是因為人的生命運動本能存在著一定的音樂自覺。人的音樂性本身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審美變化,無疑是受社會音樂環境和欣賞客體的影響的。人們不僅在有意識的音樂聽感中協調自己的心理變化,同時也在無意識的音樂聽覺中來調控自身的心理適應。音樂本體音響的高低抑揚、輕重強弱、快慢疾徐、頓挫連斷等和人的呼吸頻率、心率脈搏及其情緒起伏、喜怒哀樂產生著相呼應的作用。因此,科學合理的教育,培養人具有對審美觀念的選擇能力,才能把聲樂中各種觀念或思想不健全的部分過濾掉,尤其是能把聲樂教育中不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以及有悖于民族意識的審美思潮克服掉。
聲樂教育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由于當今現代科學技術拉動了音樂傳媒、音樂復制的巨大拓展和蔓延,特別是網絡歌曲猶如“自來水”般地傳播和流行,從而使得歌唱藝術——這種過去少數人享用的文化娛樂形式,迅速走進了每一個家庭,影響著人們的情感生活。因此,聲樂藝術作為一種大家共同享有的審美形態,與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文化關系,所以我們必須充分重視聲樂教育的審美取向。
參考文獻:
[1] 趙燕.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民族性因素的意義和措施分析[J].大舞臺,2012(7).
[2] 劉煥成.從文藝心理學角度談聲樂藝術的民族性問題[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1996(4).
[3] 匡祎.論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中民族性的價值與貫徹[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33(2).
通訊作者:寧洪梅,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