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化的手持終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勢交互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交互技術,有著很大的應用領域和發展前景。本文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對智能觸屏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進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機交互手勢設計,發現存在的弊端,為今后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觸屏手機;交互手勢;認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在人類的生存中,手作為工具,天生是用來進行互動和交互的。人類的意圖以手勢來體現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勢,同時還在不斷創新,大量豐富的信息通過手勢在人與人之間傳達和交流。
手機作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勢和傳統的造物手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手工藝人們造物,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創造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藝人在制作產品之前已經設計好它的形態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態和特性,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這是一個通過大腦構思并用大腦控制雙手制作的過程。而手機的交互手勢靠的是人對手機屏幕上符號的認知。在接觸手機時,使用者大腦中并沒有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目標,而是被手機上的各種符號所指引,做出相應的手勢。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鈕,會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過的按鈕,記憶中的按鈕是按下才會起作用,使用者根據大腦中相似的記憶,會做出相同的舉動,于是使用者會嘗試點擊屏幕,自然就達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這中間,使用者不會考慮要用多大力氣去按才會有效。這是一個接收到圖像信息——抽取特征——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做出相同動作的循環過程,是不需要做過多思考,僅憑大腦中積累的認識活動就可以簡單完成的事情。
1 手機交互手勢中的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它將人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全過程。認知心理學的實質在于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核心是揭示認知的內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獲得、貯存、加工和使用的。
觸屏手機的手勢設計大量運用了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手機設計的根本就在于人性化,它是現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手機中蘊含了大量暗示性極強的符號。為了使用戶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快捷,設計者將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征運用在了圖標的設置當中。例如,將儲存文件的圖標設計成現實文件夾的樣子,將設置功能鍵設置成齒輪的形狀,將關閉鍵設置成“X”的形狀。看到這樣與現實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圖形,大腦會自動抽取其特征,然后與記憶中存儲的知識相比較,就會自然而然明白它們的用途。并且完全不用擔心用戶也將齒輪圖標的按鈕誤認為是存儲文件的,因為在正常的生活中,齒輪和工廠、修理等詞語是相連的,與文件存儲則完全不沾邊。
用戶在使用手機時。常用的操作手勢主要有點擊、長按、滑動、拖動、旋轉、縮放、搖動這七種手勢。這些手勢使用在手機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運用已有的認知來判斷。如果有人打來電話,使用者會看到來電顯示界面,然后點擊接聽鍵,接著舉起放在耳朵旁邊,之后才開始說話。要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用戶需要大腦、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后順序,然后按照順序作出相應的反應。由此可見,認知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形成了人的認知活動,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系的其他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
2 手機交互手勢中的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理論明確地提出:眼腦作用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產生易于理解、協調的整體。我們的視覺系統自動對視覺輸入構建結構,并且在神經系統層面上感知形狀、圖形和物體,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連的邊、線和區域。
雖然手機樣式千差萬別,屏幕中的圖標各式各樣,但是使用者還是會清楚地明白什么時候該使用什么樣的手勢,因為在使用者的潛意識里,會根據形狀、顏色、大小、亮度等視線內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動整合成整體。在iPhone的iBooks中,翻書和真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一樣,是通過指頭在屏幕上拖動劃過實現的。在手機屏幕上,翻書這個動作只是將現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用一系列的代碼顯現出來,只是書的載體不同了,一個是在紙上,一個是在電子產品上,但是卻又讓人們一下就意識到是在讀書,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勢。
著名設計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提出:人在對新鮮事物進行認知模式匹配時,總是在過去的經驗中尋找與目前情況最接近的模式,將過去的經驗映射到當前。例如,在過去我們使用鼠標手勢交互、筆式交互以及不同平臺的手勢交互等,用戶會不由自主地去嘗試之前的交互方式是否在觸屏手機中也存在。
3 手勢交互目前存在的弊端
3.1 手指遮擋
因為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們在用手勢操作時手指會遮擋住界面,當用戶選擇一個比較小尺寸的對象時,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經選中目標,手勢遮擋阻止了用戶獲得視覺反饋。
3.2 單手操作難以點擊屏幕的邊緣區域
根據人機研究,以4英寸觸屏手機為例,以大拇指為圓心,大拇指長為半徑,在手機屏幕上的約四分之一圓環區域最容易點擊,離此區域越遠,越是難以點擊。
3.3 隱蔽性高
手勢操作還沒有像按鈕操作或菜單操作那樣深入使用者的思維中,用戶界面并不能夠告訴用戶可以對某個對象做什么,于是用戶需要記憶和學習可以使用哪些手勢交互。如果用戶對其缺少認知,那么這些手勢操作就不易被發現——隱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礙。
4 結語
人類用手勢來體現意圖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手勢。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為人與人溝通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勢交互與人是密切相關的,其中蘊含著很多心理學現象。如何恰當地運用好手勢這個基本的天然工具,并做出貼切的設計,已經成為交互設計的重中之重。手勢交互是一種近些年來新興的交互技術,并且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在未來的發展中,手勢交互脫離二維的屏幕,轉而進入三維立體空間,手腕的旋轉、推拉,手掌的揮舞也會加入手勢交互的操作中,甚至多人多個手指可以同時進行操作的技術指日可待。
作者簡介:王雅琪,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