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的聲調研究主要是采用耳聽筆錄的方法對聲調進行描寫,本文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對廈門話聲調進行研究,通過提取分析廈門話7個調類的基頻值、音強值和時長數據,得出該方言調類的調值,為陰平55、陽平35、上聲52、陰去31、陽去33、陰入32和陽入4,并對聲調的聲學特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聲調;基頻值;音強;時長
1 緒論
1.1 前人研究概述
閩南語在臺灣亦稱為臺灣話、臺語、河洛語等,屬于漢語閩語的一種,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閩語。前人對閩南方言的研究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從目前對閩南語聲調的研究成果來看,對調類與調值的劃分存在差異。以下列舉一些前人對閩南語聲調的描寫:翟時雨[1]:陰平55、陽平24、上聲51、陰去11、陽去33、陰入32、陽入5;周長楫[2]:陰平44、陽平24、上聲53、陰去21、陽去22、陰入32、陽入4;林寶卿[3]:陰平44、陽平24、上聲33、陰去21、陽去22、陰入32、陽入4。可見,對于閩南語聲調的描寫,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七個調類。對廈門、泉州、漳州等不同地區閩南語調值的描寫,存在較大差異。即使是對同一地區閩南語調值的描寫,也存在差異。
1.2 本文研究意義
傳統的聽音記音方法很難對調值相近或相似的兩個調類進行區分與描寫,如同為降調的53與31就較難通過耳聽的方式進行區分。通過實驗手段研究方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為主觀性帶來的偏差,使研究結果更科學可靠。本文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和praat軟件,基于廈門話,對閩南方言的聲調進行聲學研究,并對該方言的聲調進行描寫與闡釋,一定程度上填補用語音實驗方法研究閩南方言的空白。
2 聲調實驗研究
2.1 發音人
賴文盼,男,23歲,在讀研究生,福建泉州人。祖籍三代為閩南人,平時交流均使用閩南語,曾長期在廈門生活,習得廈門話。
2.2 實驗材料
盡可能選取不送氣清塞音聲母,并選擇可以與之相拼的單元音韻母,一般是常見的i、o、u、a,在語圖上容易把聲母與韻母區分開,同時又可以避免介音與韻尾帶來的影響。本人選取了常見的單元音韻尾i、a、o。在入聲韻母方面,選擇了常見的韻尾-p、-k、-t。同時為了使實驗更科學,在選擇聲母時,還選擇了本方言中的不送氣塞音p、擦音s以及濁音l。每個調類選擇3個字,每個字讀6遍,即每個調類都有18個樣本。實驗例字:陰平:巴[pa]、絲[si]、啰[lo];陽平:爬[pa]、時[si]、鑼[lo];上聲:飽[pa]、死[si]、腦[lo];陰去:壩[pa]、四[si]、落[lo];陽去:罷[pa]、寺[si]、烙[lo];陰入:百[pik]、息[sit]、鴨[ap];陽入:白[pik]、實[sit]、盒[ap]。
2.3 實驗數據的提取
使用praat4.4.30進行錄音,并用其提取基頻、音強及時長數據。因各個調類的調長有所不同,甚至同一調類的不同音節的調長不同,且發音人的發音也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同一絕對時刻相對應的各個調類的F0值不具有可比意義。所以,取相對時刻的基頻值,即把各調類相對百分時刻的F0值放在統一橫軸點上進行比較,這樣就使F0值有了可比性。文中提取了0、10、20、30、40、50、60、70、80、90、100時刻點的基頻F0值,單位為(Hz)。[4]提取音強時,則在提取基頻數據時確定聲調段的時間范圍進行提取即可,也提取了每個調0~100十個時刻點的音強值。而對于時長的提取較為簡單,直接提取每個調類0~100的時間即可。
3 實驗數據的處理
3.1 基頻值的處理
提取出來的基頻數據反映的是音高變化,并不是直接的聲調的調類和調值,所以要對基頻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的數據處理方法是朱曉農(2005)《上海話聲調實驗錄》[5]中所設計的對數z-score(LZ)方法。經過計算,所有對數值的平均值是2.22,標準差是0.07。最后用歸一化公式求出其LZ值。每個調類從0~100十個時刻點的LZ值結果:陰平:1.36、1.40、1.37、1.37、1.28、1.38、1.33、1.32、1.28、1.30、1.42;陽平:-0.23、-0.46、-0.52、-0.45、-0.15、0.32、0.77、1.18、1.32、1.39、1.44;上聲:1.32、1.23、1.29、1.23、0.99、0.57、0.08、-0.48、-1.07、-1.60、-1.99;陰去:0.24、0.09、-0.13、-0.39、-0.61、-0.87、-1.16、-1.41、-1.67、-1.87、
-2.13;陽去:-0.46、-0.45、-0.49、-0.50、-0.51、-0.54、-0.56、
-0.59、-0.63、-0.64、-0.69;陰入:-0.13、-0.35、-0.85、
-0.97、-1.05、-1.13、-1.13、-1.18、-1.21、-1.17、-1.20;陽入:0.64、0.65、0.56、0.48、0.46、0.32、0.41、0.43、0.42、0.40、0.60。根據以上數據,作出LZ圖:
3.2 音強值的處理
同樣,提取出來的音強如果不經過任何處理,也是沒有意義的。對音強值的處理,采取的方法與對基頻值的處理一樣。經計算得出音強LZ值數據:陰平:0.15、0.60、0.60、0.82、0.82、0.60、0.60、0.38、0.15、-0.52、-1.85;陽平:0.15、0.38、0.60、0.60、0.60、0.82、0.82、0.60、0.15、-0.74、-2.30;上聲:0.38、0.82、0.82、0.60、0.38、0.38、0.15、-0.29、-0.74、
-1.85、-2.52;陰去:0.60、1.05、0.82、0.82、0.60、0.38、0.15、
-0.29、-1.19、-1.85、-2.52;陽去:0.60、1.05、1.05、0.82、0.82、0.82、0.60、0.38、-0.29、-0.96、-2.08;陰入:0.38、0.60、0.60、0.38、0.38、0.15、-0.29、-0.74、-1.19、-2.08、-2.75;陽入:0.60、0.82、0.82、0.82、0.60、0.60、0.38、-0.07、
-0.52、-0.96、-2.08。根據以上數據,作出音強LZ圖:
3.3 時長的處理
對廈門話聲調時長的歸一化處理,運用如下公式。其中,Di為絕對時長,NDi為歸一化后的相對時長,n為廈門話調類的個數。通過對18個樣本數據的處理,得到(注:數據模式:調類:絕對時長(單位為ms)/相對時長)陰平:424/1.33;陽平:345/1.08;上聲:290/0.91;陰去:338/1.06;陽去:418/1.31;陰入:253/0.79;陽入:165/0.52。絕對時長與相對時長柱形圖如下:
4 實驗結果分析
4.1 基頻值實驗結果的分析
“聲調格局中,每一聲調所占據的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條帶狀的聲學空間”(石峰、王萍)。即從五度制的圖上展示的各聲調是一條曲線,實際上真正的聲調分布并不是一條曲線,而是分布在曲線代表的一個聲調音域中。同時,在確定聲調調類和調值的過程中,并不是把全部的曲線部分都看成調類段,調頭和調尾往往呈現出與整條曲線不和諧的狀況,這種情況也值得考慮,是否是受到了前頭聲母的影響,或者受到了后頭結束音的影響。目前對調頭和調尾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處理方法,但是一般來說調頭和調尾大致是在音高曲線上不超過20,且與總體的音高變化趨勢不同。通過對基頻值LZ圖的觀察,可以得到:
折合成五度值,-2.14至-1.42為1度;-1.42至-0.70為2度;
-0.70至0.01為3度;0.01至0.73為4度,0.73至1.45為5度。因而為陰平55、陽平35、上聲52、陰去31、陽去33、陰入32和陽入4。需特別說明的是上聲調與陰去掉的處理。上聲調的調尾處在第一度調域內的部分不到20%,符合上文提及的那種情況,故將調值描寫為52;陰去調的調頭部分,只有10%左右在第四度的范圍內,故將其調值描寫為31。
綜上,對基頻值所做的實驗分析,與傳統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可以得出,在調類升降描寫上幾乎一致,但有些調類的調值存在差異。陰平,有些把其調值描寫為44,但實驗所得是55;陽平的調值均與傳統的不一致,但都是升調;上聲也與傳統的描寫有一定出入;陰去的描寫差異較大。傳統上一般認為陰去是一個低降調或低平調,而實驗所得陰去調是一個高降調。
通過實驗分析,認為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語有7個聲調,分別是陰平55、陽平35、上聲52、陰去31、陽去33、陰入32和陽入4。
4.2 音強實驗結果的分析
從音強LZ值圖中可以看出,廈門話聲調的音強LZ曲線總體上都是先升后降,且其峰點均在50之前,陽平的峰點最靠后,但也分布在40~50時刻之間。吳宗濟和林茂燦根據字音曲線上強度最大點位置和變化總趨勢,把實驗所得的音強曲線歸納為五種類型,即平臺型、前強型、中強型、后強型和雙峰型。[6]從以上所做的音強LZ曲線圖可看出,所有調類的曲線都較曲折,其中陽平的峰值大致出現在40~50時刻之間,可以歸劃入中強型,陰平的峰值大概出現在30~40時刻之間,也可以歸入傳統意義上的中強型。其余調類的峰值均在30時刻之前,應劃入前強型。廈門話的調類中,除了前強型與中強型外,沒有看到其他類型的音強型。
4.3 時長實驗結果的分析
從對時長的數據提取中可以看出廈門話各個調類的時長分布情況。陰平最長,陽去次之,陽入最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陽入調,極其短促,絕對時長和相對時長不到陰平調、陽去調、陽平調和陰去調的一半,僅是絕對時長和相對時長第二短的陰入的65%,因而在前文的聲調描寫中,為了凸顯陽入是短促調的特性,我們將其調值記為4。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廈門話聲調的時長與調類是有關的。時長最長的兩個調是陰平和陽去,都屬于平調。而降調類的上聲、陰去和陰入均比平調的時長短。唯一的一個升調陽平,其時長居于中間位置。在所有調類中,陰入與陽入的時長最短,這可能與陰入調和陽入調都屬于入聲調,有塞音韻尾有關,因而發音較短促。
參考文獻:
[1] 翟時雨.漢語方言與方言調查[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 周長楫.閩南語與普通話[M].語文出版社,1991.
[3] 林寶卿.閩南話教程[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4] 陳楠.樂山話聲調實驗研究[J].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 朱曉農.上海話聲調實驗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吳宗濟,林燦茂.實驗語音學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賴文,男,上海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實驗語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