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方
摘 要:圣桑作為法國音樂史上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對法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圣桑鋼琴協奏曲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作品。《第二鋼琴協奏曲》不僅體現了圣桑在鋼琴音樂創作方面的創新精神,也呈現了作曲家清晰明朗、純樸自然的音樂創作風格。本文從圣桑《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音樂創作特點、音樂風格等幾個方面,深入剖析了圣桑《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音樂特征。
關鍵詞:圣桑;《第二鋼琴協奏曲》;音樂風格
卡米爾·圣桑是19世紀末法國著名的音樂家、鋼琴家和演奏家,也是法國音樂的啟蒙者和浪漫主義音樂后期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他所創立的民族音樂協會,為法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圣桑出生于19世紀的法國巴黎,從小便擁有驚人的音樂天賦。在鋼琴協奏曲方面,圣桑共創作了五部鋼琴協奏曲,其中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五部協奏曲中最為優秀和著名的一部。對這部鋼琴協奏曲的研究和分析,能夠讓我們深入了解作曲家的音樂情懷和創作思想,進而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掌握這部鋼琴作品的音樂信息,為學習和演奏該曲打下堅實的基礎。
1 圣桑的音樂創作特點
1.1 純凈性
浪漫主義樂派有著兩種風格,一種風格傾向于思想情感的表達,另一種風格則傾向于對事物的描述。圣桑的音樂作品大多屬于后者。其音樂作品的旋律大致可分為抒情性和活潑性兩種。在鋼琴音樂發展的進程中,莫扎特的快慢快三樂章套曲引領了近代協奏曲的標準模式。通常情況下,一個樂章為奏鳴曲式,由兩個呈示部構成,同時還會出現一些炫技性的華彩樂段。貝多芬時期則是省去了第一呈示部,李斯特甚至打開了單樂意協奏曲的創作局面,鋼琴協奏曲的形式也越來越自由。而圣桑則比較注重鋼琴曲在形式上的完整性,其協奏曲的結構形式往往都非常嚴謹完美,表現出一種音樂的純凈性。
1.2 交融性
圣桑的部分音樂作品并沒有按照古典協奏曲的結構模式進行安排,而進行了創新性的突破。這種創新性的突破,使鋼琴樂器的優勢得到了充分挖掘,也拓展了演奏者的發揮空間。但是在調性方面,圣桑習慣于結尾與開始部分的統一。這種在傳統奏鳴曲式中所采用的創新性曲式結構,充分詮釋了圣桑對古典與浪漫的完美融合。圣桑在和聲運用方面也有著高超的水準,他會利用半音化的和聲來營造一種不和諧的音響緊張感,還會利用一些不和諧的和弦來增加音樂的張力。此外,圣桑在對位技術方面也很厲害,他能夠非常逼真地模仿巴赫。在運用卡農與對位手法時,他采用不同音色線條的處理來獲取理想的音色效果,使音樂線條的層次感得到有效提升。
2 《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音樂特征
2.1 音樂風格
《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圣桑在1868年創作完成的。圣桑的整體音樂風格繼承了法國傳統音樂的高雅、嚴謹風格,同時也不缺乏適時的創新。圣桑比較注重對作品內在神韻與情感的追求,因此,我們能夠在這首鋼琴曲中看到較為規整的結構和優美的旋律線條。圣桑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有著十分美妙、清新與優雅的音樂風格。樂曲的音響明朗流暢,能夠讓欣賞者的精神緩緩放松,愉悅而輕松。圣桑在演奏技法方面也體現出清晰、統一的風格特點,旋律端莊而優美,如同少女的唱歌。《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每個細節都非常感人,可以充分體現出作曲家對作品的精益求精。協奏曲沒有獨特的形式,也沒有慢速度的中間樂章,取而代之的是活潑生動的諧謔曲。《第二鋼琴協奏曲》不僅有高難度的演奏技術,還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這首協奏曲比較注重對演奏部分的烘托,使鋼琴與其他樂器合作時,能夠產生恢宏大氣的音響效果。而且整部作品的布局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圣桑對音樂形式、情感及層次感的注重。
2.2 音樂主題
《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一章主部主題材料建立在g小調的基礎上。旋律的主干音由g小調和弦分解形式構成,音樂舒緩而優美,莊嚴而典雅。與傳統的和聲有所不同,它不僅強調了和聲功能,還強調和聲的色彩性。為了表現出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在這一章,作曲家還采用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在節奏使用方面,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伴奏部分采用了十六分休止符、六十四分音符以及三十二分音符相互結合的節奏型,這種節奏更能夠體現出音樂的旋律感和歌唱性,使樂曲效果更加流暢自然。
第二樂章主題調性為bE大調,和聲的作用是鞏固主題。旋律線條方面則表現為先上行后下行的方式,輕快而明亮。音階的跑動也能帶人給輕快的感覺。
第三部主部主題調式又恢復在g小調上,主部主題旋律的構成主要為八分音符三連音,節奏的韻律感非常強,能夠帶給人積極向上、熱情灑脫的音樂感受。
2.3 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主要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及尾聲組成。其中再現部并沒有副部和結束部,而展開部的主部與副部也不存在較為強烈的對比。第一樂章是整部樂曲的前奏,雖然表面上看形式比較自由,但卻有著嚴謹規整的結構。第一樂章的和聲主要以古典為主,織體較為豐富,整個樂章由快板變成了慢板。其中自由的華彩樂段成為這部協奏曲的特色之一。引子部分為鋼琴獨奏部分,前三個小節為復調形式,能夠清晰地分辨出三個聲部旋律的線條走向。雖然此段旋律比較自由,但結構卻較嚴謹。之后的樂曲速度逐步加快,結束部分也較為有力。呈示部的音樂情緒張力較強,音樂性質較為動蕩,速度也相對緩慢,能夠表現出既莊嚴又抒情的音樂形象。展開部的音樂情緒更加豐富,感染力也更強,接近于華彩性質,音樂也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再現部為鋼琴獨奏的華彩部分,主部主題得以再現。而尾聲則采用了引子材料,并稍加變化。
第二樂章保持在大調的基礎上,同時采用了圣桑所鐘情的塔蘭泰拉舞曲元素,音樂節奏明快、熱情,表現出了戲劇性的一面。呈示部由定音鼓帶入,由八分音符和八分止符構成了錯落有致的音樂進程。在這一樂章,作曲家采用了與傳統奏鳴曲相反的創作手法,在主部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性變化,而副部調性則一直處在屬調上。這種手法雖然表現出較大的調性變化,但穩定性較高,主調的調性能夠得到有效確立。之后的展開部和再現部都能夠體現出輕松靈動的音樂特質,讓人耳目一新。
第三樂章同樣采用了塔蘭泰拉舞蹈的節奏,旋律比較有活力,將法國民族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呈示部的主題融合了前面兩個樂意的音樂元素,只在節奏上進行了變化,曲式結構為傳統的奏鳴曲結構,只在連接部和結束部進行調性變化。展開部為第三樂章的高潮,分解式的和弦、節奏型的變化以及復合節拍的律動等,都產生了強烈的音樂對比。再現部之后便進入了長大的尾聲。這首協奏曲的尾聲長度較長,幾乎為全曲總長度的五分之一,屬于較為典型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
3 結論
圣桑在創作音樂時,不僅會保證音樂的整體調性布局,還會適當地融入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圣桑《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手法非常鮮明,其旋律性較強,非常注重對細節的描繪,能夠體現出一種樸實、自然的音樂美感。對《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分析,能夠體充分說明圣桑對音樂的那種純凈化追求。
參考文獻:
[1] 張雨琦.圣桑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演奏分析[J].北方音樂,2015(8):55.
[2] 潘大銘.圣桑《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演奏特點分析[J].音樂樂坊,2007(4):55-56.
[3] 戴彧斐.圣桑《第二鋼琴協奏曲》的主要材料分析[J].黃河之聲,2012(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