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革”時期的詩歌按照思想感情傾向可分為三類:一是表現革命理想;二是表現困惑、懷疑思想;三是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三類詩歌隨著“文革”的深入依次成為詩歌的主流。從原因上來講,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一種變化,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是脫不了關系的;而從影響上來講,文革詩歌的變化發展也對后來出現的文學現象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文革”;詩歌;大眾
“文革”時期的詩歌依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而按照其思想感情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表現革命理想;二是表現困惑、懷疑思想;三是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三類詩歌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階段性特點。雖然這三類詩歌在文革詩歌伊始便同時存在,但是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縱觀整個“文革”時期的詩歌,其主流思想大致經歷了一個由盲目相信到懷疑困惑,再到絕望與反抗的過程。
1 文革詩歌的三種類型
由于我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在群眾中樹立了極大的威望,因此,在“文革”早期不僅是紅衛兵,包括很多高級領導階層和普通群眾都對我黨充滿信心。而為了宣揚這種對黨的忠心,廣大人民群眾便開始利用詩歌來進行表達。如詩人郭沫若、田漢等,眾多的知識分子、學術名人都在當時對黨進行過歌頌,表達過對黨的忠心和贊美之情。例如,郭沫若的《水調歌頭·文革》:“文革高潮到,不斷觸靈魂。觸及靈魂深處,橫掃及幾家村。保衛政權鞏固,一切污泥濁水,蕩滌不留痕。長劍倚天處,高舉劈昆侖。鏟封建,滅資本,讀雄文,大鳴大放,大字報加大辯論。大破之中大立,破盡千年陳腐,私字去其根。一唱東方曉,紅日照乾坤。”[1]其中所提到的“鏟封建,滅資本”就是事實。雖然該詩在表述上不乏做作的成分,甚至不乏肉麻之語,但在當時那樣的一種環境下,這些詩歌也并非完全是阿諛奉承之辭。單就其思想而言,那種知識分子對黨的由衷的贊美之情還是真摯的,這種情感的表達于當時來說也是極為正常的。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人民對黨表示一下他們的尊敬和贊美之意的做法也是無可厚非的,大眾對著現有的、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極力維護的心情也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早期的文革詩歌大都表現為對黨的支持與感謝之情。
而后隨著“文革”的深入開展,一場意識形態的運動開始向政治運動轉變。紅衛兵對知識分子不分是非黑白的迫害,老舍的慘死,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冤案,使得一部分人開始對“文革”的意義產生了懷疑。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所謂的“貧下中農再教育”。貧困、閉塞、思鄉、對前途的迷茫,使青年一代發出了對時代的質疑。例如,食指的《相信未來》就是詩人在單純的理想遭到暴風雨的沖刷后,在內心充滿失落、迷惘的情況下對未來發出的一聲聲吶喊。
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人對這樣的一場政治運動也有了一個較為清醒的看法,他們開始利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對“文革”行為的諷刺與反抗。例如,關露的一首七絕“鐵門緊鎖冬無盡,雪壓堅貞一片心。鋼管有情持正義,為人申訴到天明”[2]就表現了一個作為蒙冤的共產黨干部對命運與惡勢力抗爭的信念。
所以,回溯“文革”時期的詩歌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主流思想也經歷了一個由盲目相信到懷疑困惑,再到絕望與反抗的過程。
2 造成文革詩歌現象的原因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逐漸深入,文革詩歌的思想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而這些轉變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
人的一切活動都與價值判斷密切相關,這決定了大眾對“文化大革命”的認知與評價的主要依據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滿足。新中國的建立惠及大多數人,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全國多數人對這場革命寄予厚望,有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希望通過革命來解決腐敗、貧困與落后問題。因為群眾相信黨能夠進一步創造幸福,所以“文革”一開始還是取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進而早期的文革詩歌大多以贊頌為主。
但隨著運動局勢的失控,其批斗的對象不僅是知識分子,甚至波及普通大眾,一時間人人自危,“文革”運動越來越脫離實際,民眾對“文革”也愈加懷疑。所以早期的那種對黨的尊敬和贊美的情感在此時便開始發生轉變,由此“文革”時期詩歌的另一類創作——表達困惑與懷疑的詩歌作品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了。
再加上“文革”作為一次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其所強調的是對黨的絕對忠誠,所以當時要求大眾公而忘私,人只應有貢獻與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個人的欲望在“文革”時期幾乎被扼殺。“整個文革時期成為了一個‘反智的社會,‘讀書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調論盛行,書與人都成了‘失蹤者。”而越是在一個文化的荒原,正處于求知年代的青年人就越渴望文化的浸潤。一旦在相對自由的邊緣環境,思想鉗制有所松動時,地下閱讀、地下沙龍和地下文學創作便往往得以形成自給自足的圈子。地下閱讀主要有當時被作為文化批判的禁書,干部讀的內部參考資料等灰皮書、黃皮書,其中多是西方政治學、哲學以及思想史、文學史的名著,這使青年一代有了長長的“一部精神閱讀史”。[3]正因為當時的整個社會在思想和文化方面都處于“荒蕪”階段,政治的高壓使得當時的整個社會成為一個文化的荒原,所有這一代年輕人閱讀有限,又加上人自身的欲望也是需要宣泄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動蕩與群體情感也是需要表達的,所以,此時這群青年只要一接觸到丁點兒外面的知識,他們反抗和言說的情緒就會變得越發強烈。
因此,高壓的政治教育和荒蕪的思想環境對當時的文革詩歌由困惑懷疑向不滿反抗的轉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 文革詩歌的影響
文革詩歌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是處于中國文學發展轉型的前夕,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文革”當中表達懷疑、困惑以及不滿、反抗的這一類詩歌作為“文革”當中少有的表達個人真實情感的方式,其傳播的過程就是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文革詩歌成為對社會現象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與思考的重要工具。以食指為代表的詩人,以及大量凝結著“文革”反思成果的小說的出現是社會集體思想的體現,也正是其作品承載著大眾的思想,才會取得社會的承認,并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文革詩歌對“文革”反思、共識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不僅如此,“文革”時期的一些詩歌創作還成為了后來朦朧詩的源頭。朦朧詩的出現既繼承了當時“文革”時期由于政治環境的嚴酷而故意閃爍其詞的創作傳統,又源于青年一代對未來的迷茫以及朦朧的設想與認知。朦朧詩的朦朧除了文學語言固有的模糊性之外,還有作者本身情感與思想的模糊。總之,文革詩歌在整個詩歌脈絡中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們和其他時期的詩歌一樣,共同構筑了新時代的文學地基。
參考文獻:
[1] 丁茂遠.《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332.
[2] 高昌.玩轉律詩 律詩絕句寫作實用教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101.
[3] 李潤霞.被湮沒的輝煌——論“‘文革地下詩歌[J].漢江論壇,2001(06):78.
作者簡介:蔣林芳(1990—),女,湖南邵陽人,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