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明
摘 要:《詩經》作為儒家最早的經典代表作。其中經典的詩句與先民們表達的思想不僅僅是墨香的文字詩篇,更值得今人研讀與思考。本文從古代先民的建筑建造工藝思想與相關建筑概念變更思想觀上再讀《詩經》,在了解《詩經》內容與所處時代的建筑概念的基礎上,從建筑分類的方面來看“堂”的概念與空間的變更,希望以古老的智慧啟發現代人,引起他們對建筑文化的傳承與思考。
關鍵詞:《詩經》;《齊風·著》;堂;建筑演變
1 簡述《詩經》與建筑設計之間聯系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內容包括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橫跨500余年的中國先民詩歌,后經孔子刪定修改,定為305篇。廣泛地記錄了中國古代先民在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我們在為先人的建筑創造技藝之高超而感到驚嘆不已的同時,也深深地沉醉在古老文化的美中。詩意的棲居,就是高超建筑技藝與結構形式之美的結合。
當然,建筑營造技藝與詩歌的結合并不是簡單而單一的,詩歌的結構美與建筑的韻律美是那樣的一致,那樣的渾然天成,天然雕琢。古人在建造居所的時候,是否已經有意識地給建筑空間與名詞增添浪漫唯美的氣息呢?當然,在研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建筑空間在《詩經》中的概念變遷與發展,逐步形成了當今建筑設計結構與空間概念的統一與和諧。
2 《詩經》中出現建筑最早的建筑空間
2.1 由《齊風·著》引出空間的概念
《齊風·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著》是《詩經·齊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齊地漢族民歌。在這里我們討論與研究的不是詩句本身的意義,而是在詩句中出現的三個建筑空間概念:“著”、“庭”、“堂”這三個詞,“著”、“庭”、“堂”分別是周代房間的空間名稱。“著”(也稱前庭)是門之外,屏之內的一處空地;“庭”(也稱中庭)是門內的一個大院子;“堂”是庭后的一個敞開的大廳。“堂”空間在建筑空間變更的情況下也一直發生著變化。
“堂”最早在《詩經》中出現以后,所代表的含義也是一直在發生著改變。在世界最早的造園學名著研究——《園冶全釋》中這樣解釋:古云,自半已前(后)實為室,《尚書》有“壤室”,《左傳》有“窟室”,《文選》載:“旋室娟以窈窕”指“曲室”也。也就是說,古人把房屋內后半部,相對封閉的供人居住的建筑室內空間叫作室。《尚書》上有“壤室”,《左傳》有“窟室”《文選》所載:“旋室娟以窈窕”,是指曲折回環二深邃的“曲室”空間。
2.2 “室”空間的功能變革多樣
在“堂”出現之后,對“堂”空間的文字定義與功能劃分的限定出現了多種的變更與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最初《詩經》中的建筑屋的廳堂的簡單意思,發生了很大變化,這都是先民們將“堂”空間進行的詳細化與規范化限定。
(1)“堂”——殿堂之堂。堂,殿也。《說文》中段注:“古曰堂,漢以后曰殿。古時建筑部室內空間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 ,至唐以后,臣無有稱殿者矣。”宮殿之殿堂指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群空間中的主體建筑空間劃分,其中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空間組成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場所專用。堂則為祭祀祖先,懷念先賢英烈等,可由官府或民間權威機構設立。殿堂體現的不僅僅是宗室建筑與空間,還有著深遠的意義。在古籍中,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由此可見殿堂等同于君王的權威與皇家的身份高貴。更有甚者將殿堂引申為國家社稷與宗室的代名詞。這都是有權勢的階級才可用的概念,此時的殿堂之“堂”不再僅僅的作為住宅的室內外公共空間了,其引申的意義遠遠大于實際名詞概念的意義。
(2)“堂”——房屋正廳之堂。房屋正廳,這個對于“堂”字的解釋可以認為是與原始詞意最為接近的一種,房屋正廳,也就是正方中的大廳之意,作為起居與主人會客的場所,空間作為建筑空間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體現著主人的審美、風格與個性等方面的綜合問題。所以可見,“堂”仍然是居住建筑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3)“堂”——官府議政之堂。《史記·魏公子列傳》說:“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巿人皆觀公子執轡”。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堂的意思,不再是房屋正廳的意思也不是殿堂之堂的意思,我們可以在譯文中看到,這就是舊時官府討論政治事件或者審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再后來有了對簿公堂等成語,都是官府議政的地方,可見堂在現在還是有著公堂的意思的。
(4)“堂”——商店書齋之堂。我們對于杜甫草堂最為熟悉,那是杜甫不得志之時讀書的房子。因此可以看到,這就是文人騷客對書齋的愛稱,當然在如今社會,大名鼎鼎的同仁堂等商店名字仍然存在,商店書齋之堂的含義可見也不會消失,也會深入人心,成為“堂”的空間概念含義變遷與完善的一方面含義。
3 結語
當代社會環境文化在不斷地發展與革新,人與建筑空間的聯系也是越來與緊密與復雜。但是關于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概念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遷與完善,從對于空間“堂”的淺析中就可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中國傳統的廳堂文化并沒有消除,而是在逐步地發展與更新,特別是空間的層次感與豐富感都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建筑空間變革、概念含義之間的關系成為當今我們這一輩建筑師應當注重的問題。《詩經》作為我國早期先民生活與生產的歷史記憶,它集中反映了先民的生活形態,更蘊含了文化發展的古老智慧。先民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分析與定義都是我們的豐富的精神食糧,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我們不應該一味地批判與否定,而是應該將古典的文化與現代的建筑空間工藝結合起來,做到“天人合一”。
參考文獻:
[1] 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張凡,沙左幗.江南古典園林廳堂建筑的空間設計[J].華中建筑,2003.
[3] 馮紅.《詩經》中“天人合一”觀溯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09):91.
[4] 王其鈞.傳統民居的廳堂與祠堂[J].新建筑,1996.
[5] 王韜.從廳堂到起居室——中國近現代住宅客廳的變遷[J].住區,2011.
[6] 孫淼,谷巖.宏村廳堂家具與傳統文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
[7] 向熹.詩經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 朱熹.詩經集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