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小慶
摘 要:色彩的運用是唐卡繪畫的獨特處之一。唐卡繪畫與漢族傳統繪畫相比,顯得更加鮮明,常常用明亮的色彩表現藏傳佛教中神圣的佛的故事,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意義與運用方式。本文就唐卡繪畫中色彩的運用規律和特點做詳細論述。
關鍵詞:唐卡色彩;色彩運用;規律
唐卡的色彩,最初便會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畫面用赤、黑、白、黃、青為五大色,這是根據藏傳佛教密宗理論。宇宙是由火、風、水、地、空五大元素構成,宇宙中的五大元素與五大顏色對應,加上金銀色的點綴,整個色彩風格顯得富麗而神圣。其用色看似大膽卻細膩,一小塊面積的顏色中常見多種顏色及變化,而每一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更是不同的。
對于信仰藏傳佛教的畫師來講,繪畫唐卡的過程就是一種修行。色彩的搭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嚴格的規定,《佛造像度量經》中規定了所有佛、菩薩、密修本尊等身體結構的比例。因為只有佛、菩薩等身體才能達到這樣完美的比例,而我們人根本無法企及。
施色方面,在佛的膚色以及手持法器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繪畫唐卡的色彩是畫師在繪制過程中加工、組合的一種理想化的色彩。在顏料上主要使用的是礦物顏料和部分植物、動物顏料,如石青、石綠、朱砂、雄黃、白云母等都是常見的。唐卡中的紫紅是從植物的莖里面提取出來的;常作用于勾線的白色出自蟲子身上的皮和貝殼。這些顏料純度高,色澤艷麗,經久耐用,造就了唐卡明亮的表現效果和幾百年不掉色的特點。不難看出,把這些珍貴的礦物質顏料運用到唐卡繪畫中,更能突出唐卡繪畫在藏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唐卡繪畫中色彩的主觀性特點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及四川阿壩地區等,這些地方海拔高、地廣人稀,交通條件、生態環境惡劣。藏民族是一個全民信藏傳佛教的民族,這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有密切關系。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一旦有宗教的浸入,人民便會以此作為寄托,來抒發長期因閉塞產生的壓抑感情。在這樣的背景下,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宗教在藏族生活區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藏傳佛教中佛的故事描述的是一個無憂慮、無爭端的極樂世界,唐卡繪畫的內容也大多是藏傳佛教本身。
唐卡中的色彩表現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本就是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面積比、不同的構成形式都會給人不同的感受。
2 色彩的表現性規律
唐卡本身就意在表達藏傳佛教的情感語言,所以在色彩的表達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在色彩純度、明暗等各種對比關系上都有不同的表達,這個問題與每幅作品的繪畫內容有緊密的聯系。
2.1 底色的色彩運用
施色時,畫者會根據主題的要求確定畫面的色彩基調。重彩底色約分為紅、黑、藍、金、銀五種。從人的視覺感受上來講,我們看到的唐卡都會有一個主要顏色,依據這個主色,唐卡又可以分為紅唐卡、黑唐卡、藍唐卡、金唐卡、銀唐卡等。在內容上,紅唐卡多表現佛本生故事,風格富麗;黑唐卡多表現護法神、金剛一類鎮妖降魔的內容,并用金色勾勒其邊線,畫面顯得厚重而端嚴;藍唐卡則多表現歡喜佛、勝樂金剛之類的佛,有歡快愉悅的意義;金唐卡和銀唐卡畫面富麗而神圣。
2.2 金銀色的獨特運用
鑒于藏傳佛教在藏族人中心有重要意義,他們在施色唐卡這個表現佛的世界的繪畫作品時,不惜利用各種名貴天然顏料,常用純金以及純銀珠寶研磨調制成色,如唐卡中常用的勾金、涂金、磨金、刻金、染金等。勾金是一種特別的技法,先把金塊磨成金粉,調膠,再用線的形式描畫,以增加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處理一些佛像頭冠以及佩飾處,也會以平涂方式用金,并用已經打磨得尖尖的九眼石或者瑪瑙鑲嵌的畫筆不停摩擦出各種不同的層次。這些處理方式的目的是使上了金粉的畫看起來閃閃發光。
2.3 色彩的冷暖系表現
畫面的情感表達可以分為暖色和冷色系列,暖色給人溫暖、熱情、奔放的訊號,而冷色則給人冷漠、嚴肅、平靜的感覺。藏族唐卡畫師們編出了這樣的口訣:“紅白二為色之花,美麗裝飾此中尋,黃紅二為色之主,燦爛光華在此中,藍綠二為美景色,尋探樂境此中明,深紅藏青威嚴色,畏懼雄狀在此中。”
唐卡冷暖色表達明顯,暖色是指以紅色為基色的大紅、暗紅、橙色等顏色,冷色則是以藍色為基本色的類似顏色。這也不是說暖色就是紅色,冷色就是藍色,而是以此為基本色相而進行的一定范圍的變化。唐卡繪畫中,尊勝佛母與葉衣佛母就明顯是冷暖色系的代表。尊勝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難的女性菩薩,使用橙紅色為背景,白色的體膚加上橘紅色衣服,形成暖色系;而葉衣佛母用漸變的藍色為底色,臺座部分為藍綠色,佛像頭部的背光和日倫為鈷藍、粉綠、深藍等顏色。葉衣母是一位驅除瘟疫災害、防治傳染性病毒的有力本尊,因此在繪作葉衣母時,用冷色調來表達其安靜有力度的特殊形象。由此可見,冷暖色調給人不同的情感訊號。
2.4 色彩純度的運用方式
唐卡色彩的基礎五色分別為赤、黑、白、黃、青。我們在唐卡中看到的除金銀色外的顏色都是在這五個顏色的基礎上改變的,在基礎色上面加入白色和黑色,其彩度就會變弱,鮮度隨之變化。色彩的鮮艷度改變后,其純度就改變了,但保留一定的色彩傾向。唐卡中的色彩就常利用純度的改變來作畫,在平淡無味的色彩上點綴比較鮮艷的顏色,從而產生色域平衡,激發出人們在審美上的欲望以及情感上的敬畏。
2.5 色彩補色對比
色彩中的互補色有紅色與綠色互補,藍色與橙色互補,紫色與黃色互補。互補色表現的是兩種不同且對立的力量互補。大多數的唐卡都巧妙地利用互補色進行施色,由此構成視覺感染力和沖擊力。成功利用補色關系的唐卡作品,是有意識地控制補色間的面積關系的。唐卡繪畫中獨髻佛母的施色就巧妙地利用了藍與橙的補色關系,通身藏藍色,獨目居于額頭中央,頸上帶成串的白色骷髏頭,手執魔心與豺狼,身披人皮衣,下深穿橙色虎皮裙。佛母身體的顏色是做了純度變化的,藏藍色的使用與背景純度較高的橙紅色一同把整個畫面的視覺重點控制在了黃金分割點的位置上,色彩構成給人描畫了一個充滿智慧、慈悲和優雅的形象。
3 色彩的象征性
唐卡是以宗教為背景進行創作的獨特藝術,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視覺藝術,其色彩的象征意義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在大多數唐卡中,紅、黑、白、黃、青代表“五大”元素。就拿唐卡中時輪金剛來講,面、臂、足甚至手指都呈現不同的顏色變化,相當復雜,畫中的五色即代表五大,其中藍色代表風大,表現在主尊的臉與手;紅色代表火大,表現在主尊的右腳;白色代表水大,表現在主尊的左腳;黃色代表地大,表現在明妃黃色的身軀上。時輪金剛代表著全知,與一切時間同在,知曉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代表著佛法之輪無始無終。在施色時輪金剛身體時,用到紅、白、黃、青“四大”顏色,最后構成“空大”的產生,與其特殊的宗教意義有密切關系,“空大”產生也就意味著全知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巴繞旦,阿旺晉美.西藏繪畫[M].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2] 王可剛.藏族繪畫唐卡中的色彩審美與精神化符號表現[D].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1.
[3] 吳蕓宏旭.唐卡藝術的審美——色彩的韻律[D].湖北:江漢大學美術學院.
[4] 諾布旺典.藏密神明圖鑒——85位最重要的藏密神明大全[M].紫荊城出版社,2009.
[5] 吉布.唐卡的故事[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秀娟.論唐卡藝術中的佛教精神和色彩藝術[D].四川: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