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華夏5000年歷史,中國山水畫集天地之大美反映了宇宙物質世界,體現了人的精神風貌,實現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早期,色彩的面貌是中國山水畫的本質形式,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其色彩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色”與“墨”兩種。中國山水畫的色彩呈現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形式。就色彩本身而言,它是視覺藝術中最直觀可感的表現因素,不同的色彩或是色彩組合展現出的神韻美、情趣美、情態美以及形式結構美不僅可以震撼人的心靈,并且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色彩會傳達不同的含義。本文主要從中國古代山水畫色彩觀出發,談談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中,當代中國山水畫色彩的變遷,以期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探索出當代中國山水畫色彩創作之路,拓寬其山水畫色彩表現的空間。
關鍵詞:當代;中國山水畫;色彩;研究;創作
0 引言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色彩觀受到古代哲學精神的影響,中國山水畫色彩類型主要可以劃分為淡雅的“水墨為上”和五彩彰施的“重彩”兩種。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對色彩的認知和表現也存在較大差異,近現代西方色彩觀影響了我國山水畫的色彩觀,在一定程度上啟示了中國山水畫創作,推動了中國山水畫色彩觀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遷。我們正處于文化轉型期,當代中國山水畫色彩的價值標準更為多元化、更為開放觀。藝術的發展需要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即具有時代性,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表現需要多元文化,充分發揮其視覺表現功能,建立滿足現代文化精神需求的色彩體系,為中國山水畫色彩的發展注入不朽的生命力。
1 中國古代設色山水畫的色彩觀
1.1 古代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山水畫色彩觀的影響
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表現誕生于1600多年前,當時,[1]色彩的象征表現了色彩自律性最主要的精神文化內涵,其形式主要是使用單純的顏色對比,這具有明顯的自發精神啟示性。不管是先秦諸子,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又或者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抑或是自漢朝傳入我國的佛教色彩象征,這些哲學思維方式都深刻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的色彩文化,促進了我國山水畫特有的繪畫美學觀點和創作手法等的形成。追求“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直接影響了我國山水畫色彩觀的形成。古人接山川大地頓悟自然本質,歷代哲學家借助山水追求內心平靜的精神世界。道家的色彩觀的核心是“虛”、“無”、“空”的色彩論,山水畫的色彩澄澈純凈,表現出對神仙世界的無限向往。山水畫的色彩講究人在自然中的體驗和頓悟,儒家思想的啟示為主要用筆墨和色彩來構成山水畫的畫面,效、擦、點、染的運用主要通過中鋒、側鋒、逆鋒、拖筆等筆法來表現,墨色分為濃、淡、干、濕、清、焦等,畫家運用潑墨、積墨、破墨等墨法表達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佛教美術文化的傳入,使得當時期的色彩觀和西域色彩觀碰撞融合,以佛教石窟壁畫為例,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色彩濃艷,線條粗獷,帶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動律感。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雖繪有來自于現實世界的山水,但是無不彰顯自由的意象境界。中國哲學思想古老而博大,山水畫的色彩觀中被寄予了太多的情感和理想。
1.2 五彩彰施的“重彩”山水
五色指的是東方色青,南方色赤,西方色白,北方色黑,中央色黃。自古以來就有“天玄地黃,玄與黑同”。古代山水畫作家通過“青、赤、黃、白、黑”這五色來表現自然元素、構建完整的宇宙。“重彩”興盛于唐代,經歷1000多年歷史長河的淘洗,其成了獨特的繪畫風格,具有自覺性色彩審美特征,其主要通過“勾、勒、填、彩”渲染畫面。[2]重彩山水畫始于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調,并施以大量金粉,其開啟了青綠山水畫的新航程。而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則以其超越的自然色彩把握能力運用石青石綠展現大自然富于變化、繽紛多彩的色彩,進一步完善了青綠山水體系,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直至宋代,青綠山水畫已經擁有很成熟的色彩語言,并對后世山水畫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青綠重彩,體現的是大自然草木生機蓬勃,寄予了統治階級對江山穩固、繁榮昌盛的理想。人們的精神層次不斷豐富,對于色彩的感覺也開始向感情和想象轉變。
1.3 淡雅的“水墨為上”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充分體現了佛家禪宗的超然情懷與自然山水的共鳴。隨著唐代老莊思想及中國式禪宗精神的興起改變了山水畫的審美趣味,畫家們都去濃就淡、棄彩重墨,就此興起了追求恬淡自然之風。王維是詩人兼畫家,其深悉禪宗所蘊含的內涵和哲理,在繪畫中營造安逸寧靜、超脫自由、萬物皆空的大境。這種擯棄青綠重彩而崇尚淡遠清雅的無色水墨繪畫,從“色界”向“無色界”過渡傳達出一種超然解脫的希冀,有種禪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味。從王維開始,色彩意象的審美趣味開始轉向水墨的簡樸淡雅,墨的地位不斷上升。黑與白體現的事有之極和無之極的辯證觀,它們可以代替一切色彩,這體現了中國山水畫色彩觀的完善和中國山水畫對色彩規律的獨特把握。
2 中國當代山水畫色彩的變革
2.1 近現代西方色彩觀對中國山水畫色彩運用的影響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方色彩觀給中國美術史帶來了巨大沖擊,中國山水畫開始變革走向現代化。[3]東西方不僅在地域、環境、文化上存在差異,中國山水畫和西方畫在藝術觀念、繪畫技巧、色彩運用等方面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同的文化氛圍、不同的繪畫材料媒介,如何能使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及時作出適當地變革真正實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走具有現代建樹性的中國山水畫創作之路。西方文明來源于古老的希臘,西方繪畫藝術自然隸屬于古希臘藝術,其注重和諧勻稱、莊重靜穆的形式美,這就注定西方古典繪畫的色彩是依附于形體的,并不像中國繪畫突出“功能”、“類相”等,而是表現形體的繽紛多姿,其完全服務于表現造型和光影,屈從于對形的再現。藝術家們通過色彩科學展示色彩。在封建的中國社會,封閉的文化環境使得中國繪畫的色彩語言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萎縮。中西方繪畫色彩語言的交融,使得中國山水畫色彩創作得到新的靈感和圖式,表現內心世界的形式更為多樣。
2.2 西方繪畫材料的新應用
西方色彩化學在近現代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色彩科學,顏料的性能和種類也在不斷豐富,就顏料的化學品質方面來說,也在不斷加強顏料的染色力和附著性以及耐久性,使得顏料更易被調和,這些都便于色彩藝術家的色彩表現力。[4]中西方繪畫語言的交融使得中國山水畫乃至中國畫在觀念上、材料上都獲得了創新,各具特色的風格流派不斷涌現,中國畫格局大開,中國山水畫色彩表現更為自由,空間大大拓寬。材料上更為豐富和成熟,達到了良好的肌理效果、豐富的色相變化以及厚重的質地,中國山水畫色彩創作得到了全方位的突破,色彩的獨立價值大大提升。
3 當代中國山水畫色彩創作的新開拓
3.1 材料變革下的中國山水畫創作
由于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工具材料,傳統意義上來說中國繪畫學習主要以臨摹為主,并且師徒相傳的方式在不斷地沿襲和發展。直到20世紀中期,山水畫寫生才在學校教育中被列為至關重要的一環,在不斷借鑒外來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并不失其特色時,中國山水畫創作開始采用新的工具材料,豐富其形式,中國山水畫色彩關系也由于水彩畫色關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色彩層次、色彩之間的聯系增多。中國傳統山水畫很講究運用筆墨來凸顯畫面的層次感,而色彩的層次則不是很講究,但是借鑒水彩畫色后,中國山水畫色彩在不斷地豐富。從宋代開始,中國山水畫的色彩一直處于從屬地位,只是表現一種符號性質。相對獨立的顏色卻并不能形成色彩關系。西方繪畫的傳入,中國山水畫開始運用色彩的補色關系、冷暖關系以及色彩調配效果,具有極高的附著力、耐久性以及便于調和的顏色材料被運用到山水畫創作中,使得色彩表現力增強。
3.2 現代中國山水畫色彩表現的新思路
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5]山水畫創作不僅對自然中的客觀物象和具體感受進行表現,也不僅是盲目模仿前人的作品、生搬硬套各繪畫元素,山水畫創作應該是順應時代發展、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并飽含熱情。時代進程對“無色令人盲”的詮釋表明,要想為中國山水畫色彩注入鮮活的生命力應熟練運用新的色彩技法。當代的中國山水畫創作需要打破傳統色彩觀的束縛,科學看待豐富多彩的自然色彩,形成豐富的色彩語言。縱觀近當代的山水畫作品,從中不難看出其受到西方藝術思潮和色彩觀的影響。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向抒情性與西方的寫心特性不謀而合,是中國繪畫的形式語言在內向情感和外向形式上找到的切入點。中國繪畫要通過色彩、造型、畫面和材料質地等方面凸顯張力,題材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為創作提供更好的經驗和知識。在山水畫創作上,是否這些東西同樣適用,能夠運用豐富的色彩對比來營造山水意境呢?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需要協調好色調以及山水畫精神等問題,并且要孜孜以求。
4 結語
現代社會不斷進步,文化發展趨勢呈多元化,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中國山水畫色彩觀,并賦予其無限生機。山水畫藝術本身是龐雜的體系,它牽涉中國古代哲學精神、中西方色彩觀等問題。近當代色彩藝術語境不斷變化,藝術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緊密結合現代審美意象,發揚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就中國山水畫本身而言,它是自然藝術和人類藝術在主客觀層面上相互共鳴,在自然審美觀上體現藝術哲學,山水畫的色彩因其受到美學觀念和自然哲學思想的影響表現出意象性特征。要想更好地發展中國山水畫色彩,必須整體把握其藝術觀念與客觀自然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堅持中國藝術精神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借鑒和運用其他色彩語言,使中國山水畫色彩多元化,享受更為自由的色彩感知、色彩情感、色彩想象,掙脫傳統山水畫色彩“水墨”的桎梏,以純粹的色彩和獨立的形式表現中國山水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實現中國山水畫色彩創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黎,李廣元.當代中國畫色彩系統的重建[J].美術觀察,1998(07):15.
[2] 李黎.構建當代性的中國畫色彩系統[J].設計藝術,2004(03):77.
[3] 張蔚宇.近當代中國山水畫色彩的嬗變[D].云南師范大學,2009.
[4] 浦軍.中國山水畫的顏色[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
[5] 徐輝.當代中國山水畫對傳統色彩的繼承與轉換[J].藝術科技,2015(06):42.
作者簡介:劉珂(1982—),女,四川綿竹人,美術學研究生,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阿壩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