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挺
摘 要: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是我國現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流派和地理風格雖然存在,但其生存和發展受到了諸多限制,這一階段的流派已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性流派。直至1980年以后,我國美術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啟,才加速了中國美術多元化發展的進程,流派地域畫風的快速發展,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了與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之間的抗衡。
關鍵詞:現代美術;流派;地域畫風;生成;寫實主義
在美術史的研究過程中,流派和地域畫風是兩個重要的構成方面,是美術史發展的重要現象,流派成為美術史上重要時代劃分的標志。流派與地域是兩個密不可分的聯系體,換個角度來說,地域特征是構成流派的基礎。本文主要按照時間階段的劃分,來對我國當代國畫流派和地域畫風的生成進行詳細闡述。
1 當代國畫流派及地域畫風生成的階段性發展
1.1 20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
20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是我國現代文化轉型以及西學東漸發展的重要階段,我國的傳統文化及繪畫受到了較大影響,傳統文人畫的變革勢在必行。以西方寫實主義的方式對中國傳統繪畫進行改造,是20世紀初的中國繪畫主流。一些代表新文化的激進精英人物,對傳統人文畫持批判、否定的態度,而對寫實主義繪畫則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他們認為,寫實主義道路才是中國畫的根本出路。20世紀20年代以后,隨著寫實主義的倡導與發展,中國傳統人文畫觀念與西方繪畫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和對立,也就形成了傳統人文畫與寫實主義繪畫互相對立的局面。20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的傳入,使寫實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一些先前現實主義畫派的倡導者也逐漸轉變觀念和立場,由寫實主義的倡導者變為中國傳統國畫繪畫的擁護者。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劉海粟、陳師曾,二人積極倡導擁護傳統文人畫,陳師曾并特此撰寫了《文人畫的價值》一書,來闡述傳統文人畫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
20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現代畫壇出現了三個流派,即傳統文人畫、寫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這三大派別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寫實主義在現代學院體制構建以及美術學院教育等方面居于優勢地位,但在我國繪畫領域中,寫實主義中繪畫造詣或其對我國繪畫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相反對遜色于傳統文人畫。20世紀20年代~40年代的發展中,現實主義在我國繪畫領域中得到了長遠且穩定的發展,其繪畫流派的特征逐漸顯現出來,與寫實主義、傳統繪畫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該繪畫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關良、林風眠、吳大羽等。
1.2 20世紀50年代~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以后,高度化的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政治統一,使得美術逐漸成為意識形態發展的工具,美術的獨立價值逐漸喪失。在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等社會背景下,寫實主義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契合,寫實主義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主義的銷聲匿跡,瓦解了傳統派、寫實主義、現實主義三足鼎立的局面,成為現代中國繪畫發展領域的先鋒。這種變革要求畫家以寫實主義道路為主,將寫實主義與民族化結合進行創作,以中國現代美術創作作為宗旨,在畫作中凸顯社會發展這一主題,圍繞勞動人民展開,為社會主義和政治發展服務。圍繞社會、政治及人民這一創作主題的流派主要有寫實主義人物畫、新金陵派以及長安畫派等,長安畫派以全新的美術理念和創作主題作為繪畫發展的依據,這與傳統人文畫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繪畫領域中,寫實主義占據重要地位,傳統繪畫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寫實主義以其高度融合的意識形態,在中國繪畫領域占據強勢地位。從較大程度上來講,以潘天壽為主要代表人物的浙派,在寫實主義占據優勢地位的狀況下,極力抵制寫實主義的同化,始終固守傳統文人畫的創作理念和價值觀念。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主政,堅持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的分科,他提出,國畫系考試時,采取國畫寫生的形式。潘天壽提出在國畫系設置書法系的主張,這些舉措均在一定程度上對寫實主義的挑戰作出了正面回應。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學員體制中,以潘天壽為主的浙派成為唯一且擁有足夠實力對抗寫實主義的派別,浙派也逐漸發展成為傳統文人畫的聚居地。
1.3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末期
由于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現代中國繪畫長期處于寂靜期,面對寫實主義快速發展的實際狀況,國畫流派零落,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繪畫流派已不復存在,一些流派為國家政治發展服務。例如,新金陵派、京派以及長安畫派,這些流派不僅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還具有較強的功利性,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美術的前進和發展。寫實主義中與民族化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是脫離和違背現實生活的偽現實主義。
2 當代國畫未來發展趨勢研究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間的對立狀況,引導人們以理性化的思維方式思考中國美術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內容。中國美術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封閉后,在20世紀80年代重新走向開放,多元化的文化及思維方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將傳統主義、寫實主義、新現代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在自由、和諧的社會文化發展背景下,國畫流派以及地域劃分逐漸顯現出來,國畫界的創作主流逐漸演變成為低于審美價值取向,成為現代中國美術所追求的現代化及本土化構建的標志。后京派、新文人畫、后嶺南派、巴蜀畫風、中原畫風以及齊魯畫風、湖北畫風等流派與地域畫風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本土化美術對西方現代主義所提出的挑戰的回應。在當代美術審美價值觀方面,各流派之間在意識形態上具有統合關系,強制性的整合以及風格依附關系,在流派關系競爭中轉變為學術層面的自由競爭。后京派對自身進行批判與反思,在較大程度上是對寫實主義的改造及辯證的揚棄,后金陵派極大地消除了新金陵派寫實主義對其的影響,構建了一套新文人畫的繪畫表現形式,后金陵派新文人畫風的形成,使其發展成為當代新文人畫派的發展基地。
中國繪畫未來的發展趨勢要以中國國情為依據,以現代性美術的思維方式為不斷追尋的目標和方向。在當代美術領域發展中,要構建具有較強的美術流派意識和流派風格,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地域繪畫風格的構建以及整體繪畫領域的發展。例如,河北畫風,以沉郁且帶有主觀色調的表現方式體現艷照俠氣,繪畫肌理、塊面以及強烈的黑白對比效果,都使繪畫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表現能力和視覺沖擊效果;湖南畫風,以神秘、浪漫且帶有原始氣息的形式,在宗教氛圍下對事物進行綜合描繪;巴蜀畫風,以浪漫不羈的創作風格,展現率性隨意的藝術氛圍,也是對海洋性風情的完美展現。
3 結語
在當代繪畫領域的發展中,地域畫風將地域化宗教、色彩及民俗的表達作為重要表現形式。當代美術創作中的地域畫風,逐漸成為主流審美的價值取向,為地域畫風擴展自身風格的影響力,對當代美術繪畫各個流派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韓璐.論當代國畫流派和地域畫風的生成[J].大眾文藝,2012(01):49.
[2] 宋慶蓮.當代中國人物畫的區域特征研究[D].蘇州大學,2008.
[3] 王智慧.山西現當代寫意花鳥畫發展現狀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9.
[4] 漆瀾.現代語境中的中國畫[D].上海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