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些日子,南方周末上一個小版塊的標題——“我們無話不談,卻還是很孤獨”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看完之后,筆者感觸頗深,加上自己的專業又是語言學,于是想就“都市語言孤獨”作些探討。城市的現代化、科技的突飛猛進是否真的悄然顛覆了我們的語言生活,顛覆了我們的交際方式?是否會造成都市語言的孤獨?為什么所有人都在說話卻沒人聆聽?本文從三個大方面,即現代性與城市現代化、都市語言孤獨以及語言與文化研究展開,淺談了都市現代化與語言的關系、語言孤獨的原因以及語言與文化研究的關系。
關鍵詞:現代性;語言孤獨;文化研究
1 現代性與城市現代化
1.1 現代性
都市的現代性很自然地使我們聯想到了城市現代化:聳立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交通,繁榮的金融貿易,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
現代化屬于歷史范疇,是一種從不發達到發達、從落后到現代的發展史?,F代化的內涵無所不包,反映了整個社會系統的進化過程和即刻狀態的表現形式?,F代化是隨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從歷史發展而來的各種體制適應客觀環境的過程。當然,這種體制適應過程牽涉到政治、經濟等所有社會內容,概念不同之處在于強調一種歷史范疇,強調社會演進的一種時序。
我國現代化理論家羅榮渠認為,“從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是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大轉變的全球性過程,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狹義而言,現代化又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
1.2 城市現代化
城市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是經濟、科技現代化的載體,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物質表現,但城市現代化又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因為城市特殊的地位與作用決定了城市現代化在國家或地區現代化中的重要性。
城市現代化是指隨著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城市的就業和經濟活動逐漸市場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科學民主化,居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改善,城市居民素質不斷提高,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高度統一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城市現代化是城市發展內涵不斷提高的過程,但最終表現為城市社會文化及人的現代化。
與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內涵相比,城市現代化的不同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超前性。城市是當代經濟的主戰場、當代科技的發源地,整體素質要優于整個社會或周邊地區,城市現代化相對于全社會的現代化具有超前性。第二,協調性。城市的現代化必須以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基礎,與周圍鄉村地區及其他城市相互協調,明確職能分工,形成一個有機的城市網絡。第三,行政區域性。此處的區域僅指城市行政管轄區,城市現代化的區域性決定了不同地區的城市現代化水平不同,現代化模式也可能不同,不同的城市應用不同的現代化標準。我國目前的行政界限不僅決定了城市發展的影響輻射范圍,也影響到城市的產業配置與布局,因此將這一特征單獨提出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對于西方國家則不明顯。第四,體系性。城市體系中不同級別的城市在世界或國家經濟發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導致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也有所不同。不同級別、不同區位的城市,承擔的職能有所不同,現代化的模式也會有所差別。另外,城市現代化還具有特殊的物質實體性。
2 都市語言孤獨
2.1 孤獨感
在通常的理解中,孤獨及孤獨感是一種常見的屬于個人的不被廣泛接受的狀態或情緒。因其普遍性和個體性,孤獨常受到忽視。在日常生活中,孤獨常被視為消極的,不被接受的負性狀態或感受。
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的社交軟件應運而生,也悄然改變著人們的交際交往方式。微信、微博、QQ、Facebook、Twitter、MSN等使我們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從此,“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從當下最流行的微信朋友圈來看,秀美食,秀旅游,秀孩子,秀恩愛,秀孩子……微信時代,什么東西都可以秀。在車上,在路上,睡覺前,醒來后,吃飯時,聚會時……什么時間都可以刷。微信依賴癥形成,這種依賴癥在社會學家看來,是一種孤獨的癥候,這種依賴癥使人們彼此那么近,卻又那么遠……
想知道自己有多依賴微信?湖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提出了一個量化的標準:至今使用微信的月份數、微信好友個數、微信群聊個數、添加公眾訂閱號或者服務號個數,這四組數字相加總數在500以下的,算是微信的輕度依賴者;500以上甚至上千的,則為中度和重度依賴者。受訪的同學A說:“我有800多個微信好友,N個微信群……但當我獨單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能說話的人,郁悶悲傷的時候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蓖瑢WB對調查人員說:“我懷疑自己得了微信孤獨癥,打開QQ、微信、微博、人人,沒人回復就很失落。認識一個陌生人,什么話都說,出現一個熟悉的人,卻怎么也開不了口。我是不是有孤獨癥?”商業周刊的一個專欄作家提煉了“微信孤獨癥”的幾大癥狀:整個人被手機“俘虜”了,吃飯時捧著,坐車時拿著,如廁不離手,甚至連約會的男女也忍不住面對面各玩各的手機,沉浸在微信的世界里忘乎所以,捧著手機“自話自說”。
在關于“孤獨”的問題上,西方著名作家馬爾克斯說:孤獨是人對周圍世界的一種情感的反應。當一個人不能或不愿理解外部世界,也不能或不愿被外部世界理解之時,孤獨之感便油然而生。他的作品《百年孤獨》,便為我們構造了一片被孤獨浸泡著的永遠不被人們理解的曠野。曠野上孤獨了百年的小鎮在上演著一部“已經死亡、正在死亡或即將死亡”的家族百年悲劇。這不僅僅是一部家族的悲劇史,也是一部民族的、時代的、社會的悲劇史。
臺灣著名作家蔣勛的一本《孤獨六講》談到了語言孤獨的問題,“所有人都在說話,卻沒人聆聽”。身邊的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在講話,但有誰在聆聽?究竟我們是步入了一個進步的信息時代還是一個社交語言孤獨的時代?
2.2 孤獨的原因
從社會治療學家的角度來看,孤獨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對自我的誤解。人類把自己從社會歷史中分離出,認為“‘我是最真實、最根本的”,而社會生活和歷史隔離于自身之外,它們決定和限制著自己的生活,孤獨由此而生,忽略了“自我概念的出現是以社會、歷史的活動為基礎的”這個現實,即自己與他人一道是自我和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從自我的角度來看,孤獨的原因歸于兩方面:更深層存在和他人。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為獲得愛和贊賞,將各種外在標準內化,并壓抑自身的情感和表達,對事物和自身的評判標準也由內在轉為外在。與自身缺乏真實溝通,個體心理和社會問題就在不和諧中產生,包括孤獨感。而外界標準有很強的不一致,“雖然有些人贊同這種虛假外表,但是其他人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生活”。所以這是一種給個體帶來不確定和不安全的生活方式。對自身真實感受和表達的疏遠和不接納,對外在標準的過分強調,使個體對自身難以把握,無法明確自身需要,進而與自我產生疏遠和不自信,使個體難以建立與自身真實感受相聯系的外在支持:一方面是對自身的疏離,另一方面間接導致對外界的疏離。這是同時產生自我和人際孤獨的過程。從這點看來,對于自身經驗的重新認識和接納成為擺脫消極孤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3 語言與文化研究
文化包含了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語言是人類最杰出的創造物之一。毫無疑問,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類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語言,所以語言是全社會成員共享的財富。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語言促進了物質文化和心理變化的發展。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每一代人都必須找到自己歷史和生活的最佳書寫者。而要成為候選者和代言人,就必須把自己的生活和更多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思維的代言人是語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人類的思維過程,輸出思維結果。
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呈現不同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差異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表現為語言差異。
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人,既是社會人,又是文化人。同理,語言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是特定的語言并非總是和特定的文化相對應。恩伯爾認為,基于“地理隔離”標準,應把那些不居住在一起但說同一種語言的民族描述為不同文化。例如,世界上有許多說英語的民族,他們彼此具有地理上的隔離,因而組成了不同的文化。所以,盡管英美兩國民族都有著盎格魯撒克遜這一共同的文化遺產,但地理隔離使英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產生了差異。這種差異雖還不足以使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分裂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系統,但它在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中的反映是顯而易見的。又如,以西班牙語為第一語言的人,除西班牙本國外,廣泛地分布在中南美各國、非洲西海岸和美國南部各州。顯然,這些人都在各個地區建設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不能把使用西班牙語的地區都統一起來看做同一種文化。此外,我們也常說拉丁文化,這不單是指說西班牙語的人的文化,也包括說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或其他語的人的文化。在一種文化(或文化區)中,有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或語群也是常見的。上述拉丁文化就是一例。此外,以希臘文化、羅馬文化、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文化這四大文化要素為共同基礎的西方文化,實際上也包含許多語言(或語言群)。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鏡像反射。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展現在眼前的乃是這個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會迥然不同。這種文化形態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呈現在語言大系統的不同層次上。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語言大系統賴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匯層次上體現得最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為廣泛。漢語中的表親關系涇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區別甚嚴,既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卻籠而統之,一律稱為cousin;漢語中有伯父、叔父、姑父、姨夫的稱謂,而英語中統一用uncle。這正是文化的差異和語言詞匯的民族性。
參考文獻:
[1]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修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蔣勛.孤獨六講[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 韓茹玉.淺談孤獨美學[J].安徽文學學報,2011(04).
[5] 羅杰斯著作精粹[M].劉毅,鐘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徐寶春,上海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