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考考題的變化,引起了各界對未來藝術院校招考與發展的關注。過去強調的“規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公平,但也捆住了手腳。反思大學四年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在某些程度上是不能適應就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是不是太過于墨守成規?針對過于統一的答案、過于注重繪畫與表達技巧、教學策略過于陳舊、課題設置不能發揮大學生的潛力、課題的整合力度不夠等問題,本文探討新時代下藝術設計基礎教學銜接性,基礎課的定位應注重對創新力、研究力和正確設計方法的培養。
關鍵詞:藝術設計;基礎教學;銜接性
1 促進高校藝術教育與高中教育的有效接軌,夯實專業基礎
脫離生源質量,只一味地進行自我標準的研究的不切實際的教育教學已不合時宜。在招生環境發生變化的趨勢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進招生策略。例如,學院根據不同的城市擬定不同的創作試題,因為不同生源地的學生的水平也不同,學院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將高校藝術教育與高中教育有效接軌、夯實專業基礎,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
1.1 學生入學情況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
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關鍵準則,課程目標確立的基本依據是學生、知識、社會等因素。面臨一屆又一屆的新生入學教育,學生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這里的“學生”指的是新生入學的專業能力(知識、繪畫、思維、技巧、表達等),不同地區的招生情況,意味著學生能力的差別。雖然統招有分數的限制,但由于班級生源的差異性,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前期調研,才能保證教學順利地進行。基礎課程在大學八個學期中,占前三個學期,時間長,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要體現教學的連貫性,教育才不會脫節,并有助于藝術基礎教學的延伸和向專業基礎教學的轉換,保持基礎教學的優勢。
1.2 根據入學時學生情況的調研,提高教學質量
在統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下,針對不同班級的不同情況進行調研。例如,完成對學生能力的調研,包括繪畫的基本功、設計表達的能力、理解運用能力等方面。根據前期調研完成數據統計,使教學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畢竟每個班上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培訓方式導致學生的專業水平也不同,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基礎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3 激發學生的設計研究能力,培養原創精神
基礎教育階段要努力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和認識基礎知識與未來創作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對造型研究的濃厚興趣,培養他們以樸素、現實的審美精神,嚴肅、嚴謹的研究態度,從對人的內心世界、內心尊嚴的關心出發,關注人豐富的富于魅力的造型形態和富于時代特征的新鮮生動的生活風貌。不要輕易打擊學生自己的想法,應該鼓勵他們盡力做到最好,培養設計研究能力和原創精神有助于與后期課程的學習。
2 優化教學策略:從實踐服務教學、課程發展趨勢整合課程教學策略
2.1 教師親自實踐,服務于教學
作為一名教學,僅靠書本上的知識和經驗之談是不能夠深入反哺學生的,必須要自己動手體驗,總結在繪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匯總經驗服務于教學。
2.2 立足教學實際情況,根據課程發展趨勢構建教學內容設置
(1)基本功應該擴展到知識領域,強調思維觀念。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不只是所謂的基本功——繪畫技能,還應該擴展到知識領域,這是培養藝術家的重要的前提,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讓學生成為技術的駕馭者,將自己的觀念更好的表達出來。
(2)注重個性化的理解與自我體驗的情感表達。任何一種物品、任何一個對象,哪怕是一首詩、一首曲子都可以成為我們描繪的對象。一兩張繪制并不難,難的是怎么樣將對象的不同情感表達出來。在設計表現形式單一的基礎上,加大對形式美感與表現技法的訓練,這是思維橫向與縱向的訓練過程,是自我體驗的情感表達、個性表達。倡導大膽選用工具,大力支持與鼓勵設計表達方式風格的多樣化。脫離“標準性答案”的教學模式,學生需要“五花八門”的創意,而不是統一的答案。
(3)單一知識型練習必將被“一體化課題”替代。取消分支或單元課程名稱,將注意力集中到“課題”上,才是專業基礎課程真正的結構所在。一個課題,或一組課題,可以成為課程要旨的聚焦點,是課程知識點的密集區域,所有知識內容方面的課程訴求都被解析為課題中的目標要求、方法、程序、體裁、技能與效果等,都融入課題的具體要求與展開細節。因此,課題是課程內容實施的重要媒介。擬定貫穿知識點的“一體化課題”,每個階段的訓練都是下個階段的基礎,循序漸進,學生將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領悟不一樣的學習感受。知識類別結構已成為促使當代課程結構(甚至包括學科設置)改革的重要因素,其影響不僅在于課程結構中設置種類的更迭或增加,更重要的是以效用指向、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的綜合性標準,為課程結構的解構與重組提供了新的依據及準則。單一的認知型課程結構必然被超越,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全面的綜合化的課程結構模式。
3 實踐設計基礎創新教育的意義
設計基礎教學顯得格外重要,不僅是培養學生能受用終身的專業技能,更應注重培養學生不斷求索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具備多學科綜合的知識,了解掌握不同學科探索求知和創新求解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路徑和不同的思維活動特性,從而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適應千變萬化的崗位任務與挑戰,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4 整理教學活動結構框架與活動程序,并予以推廣
結合前期的問題分析,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優化,發揮95后學生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礎教學課程教學活動的普遍性規律。分析與總結基礎課程定位、學科發展、學生特點,重點探討教學方式、方法,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功能。依靠邏輯關系的理論依據,對具體的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加工,便于深入教學研究,激發學生的設計研究能力,培養原創精神、創新精神。搭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把教學理論和活動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提供一個比抽象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行為框架,引導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教師在課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體現一定的次序性和可操作性,并予以廣泛的推廣。
作者簡介:林家立(1982—),女,湖北武漢人,碩士,江漢大學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