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浙江省蘭溪市女埠初中,浙江 蘭溪 321100)
?
體驗成功 建立信心 提高興趣
張紅霞
(浙江省蘭溪市女埠初中,浙江 蘭溪 321100)
摘要:學生的學習從興趣開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面。而興趣又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實踐表明對學習的直接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的最有利因素。而學習開始時往往是以因為新穎、好奇等原因的間接學習興趣為主,只有讓學習的間接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轉化為直接興趣,才能讓它長久地持續下去,而且愈來愈濃。
關健詞: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直接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情感態度目標。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興趣,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探索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是推動學生認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而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往往從知識本身入手,如設計出有趣的數學情境,設計新穎的題型等以提高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或以多表揚少批評等方式盡量讓學生的興趣更持久。
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學生由于智力等方面的因素,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要承認這個差異,尊重這個差異。在教學中,如果還是以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那么大批學困生的積極性將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確定達到何種學習水平,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相同的成功體驗。例如,事先可以先將學生分成A、B、C三層,建立各層學習互助小組,教學目標由淺到深,由易到難逐步提高。課堂提問要有的放矢,充分考慮所提問題適合哪個層次的學生。課堂練習和作業要注意有層次、有梯度,使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提高。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形成學生良好心理氛圍,達到教學活動的同頻共振。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四年級以下的學生從不打不及格分數,而讓他們重新做失分的題目,讓他們在進步中得到好成績,并從中發現自己的力量。可見,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可以讓經受挫折的學生不知不覺地在參與中享受成功的快樂,獲取足夠的自信心。
課例:《有理數的運算》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有理數的運算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下面我們一起再來感受這些運算定律在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作用吧!
生:(個個躍躍欲試)好!
師:(指名板演,其它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
學生板演:
生:(部分學生高高的舉起手)
師:(看著學生的作業裝作若無其事)這么多同學舉手,誰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做錯了,應該是……
生:第一題做錯了,這題不能用乘法分配律來做。因為它的括號里面不是加號是乘號。
師:(微微一笑)那最后一題沒問題是不?
生:是!
師:那就請這兩位做錯的同學自己來把它訂正過來,其他同學自己互相檢查下,有問題的請你偷偷地訂正過來。
學生舉手示意都沒問題了。師接著說:現在第一、二題你知道前面錯的原因了嗎?
生:知道!
師:那我們再來一起校對下。
結果經過訂正,全部學生都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在上述案例中,在學生出現“錯誤”之后教師沒有馬上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判斷,而是經過在與學生的互動中間接強化正確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偷偷”地訂正。學生在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同時,也是學生對知識本身的再認識,再加工和再處理的過程,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不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更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通過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并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例如筆者在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練習課中,出示了一組題:1、38×101-1 2、125+(-25)×8 。學生一拿到題目,馬上在練練本上計算開了,我在巡視中發現好大一部分學生把第1題先算減,第二題卻用8與125和-25分別相乘了。這時我想學生一定在學習知識中出現了負遷移,然后我就把出現的這種情況在黑板上寫下來,并交給學生一個任務:先獨立思考,這兩道題這樣做行不行?為什么?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面進行討論。學生都在小組里積極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與組員交換意見,最后得出這樣做不行的原因等等。
當然在小組學習中老師還可以引入競爭機制,學生凡事都愛爭個你高我低,在競爭中,他們個個都神采飛揚,思維積極,老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設計一些競賽形式的課堂活動。使每位學生在競賽過程中體驗成功,提高學習效果,獲得新的學習動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教師要善于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產生有利于學習的持久的直接興趣。才能真正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2]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中圖分類號:G6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70-01
作者簡介:張紅霞 (1985.10-),男,漢族,浙江金華蘭溪人,大學本科,浙江省蘭溪市女埠初中教師,研究方向:積極參與數學教育教學研究,曾多次在市論文評比中獲一、二、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