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波
【摘 要】闡述“支架”式教學方法: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搭建實驗支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搭建合作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搭建科學評價支架,有效提升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 支架模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105-02
在傳統物理課堂上,教師忽略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性,專注理論講解,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導致其興趣漸失,思維能力無法提高。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要結合學情,充分了解學生“最近發展區”,利用“支架”挖掘其潛力,做好課堂“主導者”的工作,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層層遞進,最終實現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能舉一反三地解決實際問題。
所謂“支架”,簡單來說就是當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我們借助已經有的知識或者一些功能性的知識來提供幫助,讓其能順利接收新知識。在物理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對理論和實驗產生疑問,筆者就針對問題,依據其“最近發展區”建立支架,幫助其理解和掌握,以使其思想、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一、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通常來說,新課教學中有很多難點,考慮到學生在理解時會出現偏差,筆者就會建立問題支架引導其思考,并適當點撥,促進其理解和掌握。在建立支架時,筆者會結合學情從不同角度出發,力求以學生為本,突出重點,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比如,講《自由落體運動》時,筆者圍繞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支架,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首先,筆者讓學生閱讀例題,自主理解,側重對相關概念的掌握。其次,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由易到難,層層深入:(1)通過測量得出例題中相鄰的任意相等時間內物體位移的增量Δx 有什么規律。(2)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如何變化?(3)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和物體質量有什么關系?(4)自由落體運動的位移、速度公式如何變化?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情境,借助多媒體向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自由落體現象,引導其思考以上問題。在不斷地探究理解中歸納總結,明白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規律以及各個量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就能借助支架深入思考,有效完成學習目標,促進對知識點的掌握。
二、搭建實驗支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思維能力,讓其在數據的分析中總結歸納,有效掌握方法和理論。搭建實驗支架,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思考,獨立探索,掌握知識,促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結合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借助多媒體設計或者開展實驗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親身體會,主動地融入教學中。比如,講慣性一課時,筆者圍繞理論設計了一個小實驗:先把硬紙片放在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上,然后將一個雞蛋置于水杯上方,通過打擊玻璃上的紙片讓雞蛋掉入水杯中。然后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簡單實驗中親身體會到慣性的存在,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又如,在講“楞次定律”時,筆者組織學生合作實驗,讓其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完成。首先,讓學生根據筆者的指導正確使用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并且用表格記錄實驗數據。其次,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在小組里進行討論探究。深刻認識“感應電流磁場總是阻礙原磁場通量的變化”的楞次定律。最后,讓學生選出小組代表在臺上匯報,根據實驗數據,結合理論深入分析,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借助實驗支架進行合作學習,獨立思考,深入探討,培養了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自身發展。
三、搭建合作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合作學習是支架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不僅能促進學生相互合作,群策群力,攻堅克難,有效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減輕教學負擔,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堂設計中,實現教學的優化。
鑒于此,筆者在教學中積極引入合作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引導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較難的知識點或者進行小組實驗時,筆者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更好地融入學習中,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比如,在講自由落體實驗時,筆者讓學生合作學習,激發其實驗興趣。首先,讓學生自由分組,平均一組四到五人,等到小組成立后,筆者再作適當調整,以使每組的整體水平大抵相當,以確保合作順利進行。其次,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提出各小組的實驗猜想并且提出實驗設計方案。這種借助小組的力量共同猜想實驗,進行實驗設計,無形之中提高其探究能力。然后,集中學生的實驗方案,在班級里展示,讓大家比較、分析、討論,挑出一個最合適的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分組合作實驗。最后,小組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交流,大膽總結,得到結論: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是始終不變的,它與運動的物體無關,大小為9.8 m/s2,方向豎直向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完成了實驗,而且把思維引向更加深入的地方,推導出相關的位移、速度公式。合作學習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與實驗能力。
四、搭建科學評價支架,有效提升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
效果評價是支架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它一方面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肯定;另一方面為教學提供了可靠的反饋信息,引導我們根據效果進行及時調整,讓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為此,我們在課堂上不能忽略這一環節,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更好地投入下一階段學習。
教學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一般筆者會采用小組評價、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比如,在講完自由落體運動后,筆者針對要點給出幾道實際問題,讓學生合作解決:(1)小石塊A從塔頂自由下落5 m時,小石塊B從塔頂下方10 m自由下落,兩塊石頭同時落地,問塔高幾米?(2)跳傘運動員作低空跳傘表演時,他們離開飛機后先作自由落體,在離地面125 m時打開降落傘,開傘后,由于受到很大的阻力,運動員以14.3 m/s2的平均加速度作勻減速運動,到達地面時的速度為5 m/s。問運動員離開飛機時的高度是多少?離開飛機后,經過多少時間到達地面?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然后再根據筆者的講解相互打分,給組員進行合理評價。學生互評之后,筆者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總評。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能順利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和交流,筆者進行巡視,根據各小組的情況進行適當點撥,并觀察其交流思考情況,以便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盡快地進行解決,彌補學生的不足,有效提升和優化教學質量,促進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支架模式是促進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它響應課改精神,借鑒傳統教法,使兩者有機結合,激活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