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三化學的第一輪復習已進入如火如荼的階段,學生普遍反映化學知識繁雜,尤其新課程改革后,由于學校化學學科課時設置較以往少的客觀原因,此類問題更加突出。本文主要探究在時間短、任務重的基礎下如何有效提高高三化學科復習的策略,即:注重基礎,將知識網絡化;加強概念、理論、定理、定義的理解和記憶;重視培養學生解答化學簡答題的能力;加強實驗能力的培養等。
【關鍵詞】基礎 知識 網絡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160-02
一、高三化學科復習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概述
高三化學的第一輪復習已進入如火如荼的階段,學生普遍反映化學知識繁雜,尤其新課程改革后,學生對于高一化學必修1課本中關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更是知之甚少,主要問題及原因:一是學校高一化學課程開設課時較少,而元素化合物知識在其他選修課本中不再重復涉及,進入高三,學生直接接觸綜合題目,未免產生困難,盡管在一輪復習之初,教師強調記下不少的方程式,但在考試中大部分學生還是無法運用,考試丟分情況嚴重;二是課本上的概念、定義、公式都能流暢背誦,但在考試時經常出錯;三是考試時有的題目看似簡單,一看就會,但一做就錯;只會做課本的作業,稍微變遷則應用不上,原因在于中學化學基本概念多,且多分散于各章節,學生對某一概念理解模糊不清,如學生在學習概念“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為22.4L”時,總認為“標準狀況”為25℃,一個大氣壓,這對解題產生極大的干擾,陷入了被動學習的局面。可見,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和對概念的理解不清是造成學生得分低的重要原因。
二、高三化學科復習的四大策略
(一)夯實基礎,把知識網絡化。高三化學第一輪復習,若能夯實基礎,把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體系,將對后面的二輪、三輪復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在復習基礎知識的時候,能做到有方法、講效率,將基礎知識一網打盡。如在復習元素化合物部分內容時,教會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樹狀結構,對于非金屬元素,主干由單質出發,即“單質→氫化物→氧化物→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酸對應的鹽”,如學習S元素時,由“S→H2S→SO2,SO3→H2SO3,H2SO4→SO32-,SO42”;而側枝為每一類對應物質的具體性質,通過復習,化零為整,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體系,并依次類推,復習其他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質。當主干與側枝在頭腦中線條明了,圖象清晰的時候,解題應用起來就能快速而準確,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現知識點都會,但題目不會做的情況;在復習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知識點時,除強調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應形成基本的理論體系,如化學平衡和電離平衡中影響平衡的因素就可以進行橫向聯系對比,從而加深理解;化學實驗復習中,以考綱要求的9種重要氣體的制備也可形成基本實驗操作技能體系,從原理—裝置—操作—現象—結論—分析—評價的答題思路;對于有機推斷題,狠抓課本經典方程式,如乙酸乙酯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部分學生在解題上認為水解需要1mol NaOH,水解生成的酸也需要消耗1mol NaOH,總共需要2mol。這是學生對酯基水解的本質不理解導致的。
(二)加強概念、理論、定理、定義的理解和記憶。高中化學課本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內容比較抽象,但它在整個復習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理解不透徹,就會對解題產生諸多障礙。如很多學生一旦遇到“阿伏伽德羅常數”考察的題目,就完全無從下筆,這其實是對概念的認識不夠深入導致的。要解決此類問題,首先要注意課堂老師的啟發,能把教師啟發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自問自答,這是加深理解的很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之一;其次要學會講解,講解的次數多了,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有更深層次的體驗,解題起來自然順心順意。這對于那些覺得復習課聽不聽無所謂而埋頭做題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提示作用。如在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學平衡標志的判斷時,很多學生都能將其背誦,但在解題時卻很難應用。如以下兩道題目:
1.下列說法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A.開啟啤酒瓶后,瓶中立刻泛起大量泡沫
B.在FeSO4溶液中加入少量鐵粉以防止Fe2+被氧化
C.實驗室中常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Cl2
D.工業生產硫酸的過程中使用過量的空氣以提高SO2的利用率
學生之所以選不出正確的答案,筆者認為是沒有正確理解概念內涵和外延的關系造成的。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條件是改變外界條件,結果是平衡向著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進行,也就是說首先存在平衡,換句話說反應必須是可逆的,這就轉化為判斷反應是否為可逆反應的問題,這對學生而言就簡單多了;其次要滿足外界條件的改變須引起移動。B答案中從鐵與三價鐵離子的反應不是可逆反應,即可直接得出答案,根本無需再去考慮加入鐵粉外界改變這一條件,而其他選項均滿足了以上的條件和結果的關系,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2.在固定體積的的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2NO22NO+O2,該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是
A.混合氣體的顏色不再改變
B.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
C.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D.混合氣體的壓強不變
E.單位時間內消耗2nmol NO2 的同時生成2nmol O2
F.O2氣體的物質的量濃度不變
學生一旦碰到此類題目就感覺煩難,縱使教師已總結過各種方法應對,這時候可以教會學生一個萬能的辦法,即變量變定量,則平衡;而定量變定量,則不一定平衡。A中顏色一直在變,是變量,當它不變時,即變定量,則說明平衡了;B中根據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等于總質量除以總物質的量公式M=m/n,反應前后氣體質量守恒,氣體物質的量由2變成3,所以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是變量,當它不變時,即變定量,則說明平衡;其他選項依次類推,用此方法解此類題,學生覺得容易許多。
由此可以看出,要重視課本,對概念、原理、公式。首先要記得非常熟練,能脫口而出,其次要將各個概念進行融會貫通,橫向聯系對比,形成基本的理論體系,這才符合復習的要求。記憶越準確,理解越深入,解題就會越熟練,準確率就會越高,這樣復習才有成效。
(三)重視培養學生解答化學簡答題的能力。簡答題重在考察學生的思維過程。每個人思維的嚴密性、精確性、完整性以及創造性和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均可通過簡答題很好地體現。學生在簡答題中常見的錯誤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對有關概念理論理解不透徹,不能回答出知識要點;思維混亂,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表達不規范,不能用正確的化學用語回答問題。如化學考試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文字性表述題: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很多學生明知解題的意圖,卻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考慮不周,答非所問,踩不到“點”上,因而出現許多類似但不準確的表達。要教會學生回答裝置氣密性檢查的題目時按照以下的思路:形成密閉體系——采取的操作(加熱法或液差法)——產生的現象——下結論(則氣密性良好)。處理此類問題的思路是:尋找并亮出理論依據,如化學原理、化學方程式等。扣住要點,闡明理由,得出結論。
(四)注重實驗能力的培養。化學科的復習中,實驗是必考題之一,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近幾年來,高考全國Ⅰ卷化學實驗多數源于教材實驗,但又高于教材實驗,因此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教材的重要實驗。要源于教材,但要深于教材。如人教版化學必修1《氨 銨鹽》中的噴泉實驗,是中學化學的一個重要性質實驗,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多媒體展示封面圖,提出問題思考:產生噴泉的原因是什么?膠頭滴管吸有少量水有什么作用?怎樣操作才能產生噴泉?關鍵操作是什么?首先通過多媒體操作演示此實驗幫助學生釋疑。拓展設計:如果不用膠頭滴管,還能形成噴泉嗎?展示裝置圖。讓學生理解實驗每一步驟,明確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如果我們能依綱靠本,注重對課本實驗的深刻領會,大膽改進、拓展實驗,就一定能夠達到較好的實驗復習效果。
總而言之,高三化學總復習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各階段的復習中,通過注重基礎、加強概念、理論、定理、定義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解答化學簡答題的能力、加強實驗能力的培養等四大策略,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才能達到夯實基礎,活化思維,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目的。同時老師還應加強對新課程教材的研究,對《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多加關注和分析,指導學生科學備考才更具有針對性,從而達到夯實基礎,促進學生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
【作者簡介】梁真珍(1984— ),女,漢族,南寧市第一中學化學教師,中學一級職稱。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