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華 曹向東 劉 辛 喬 巖
?
貼敷和推拿聯合耳穴埋豆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療效※
宋麗華 曹向東 劉 辛 喬 巖
【摘要】目的 探討貼敷和推拿聯合耳穴埋豆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0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兒口服匹多莫德顆粒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推拿、耳穴埋豆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IgA、IgG、IgM水平及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IgA、IgG、IgM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中藥穴位貼敷、推拿、耳穴埋豆“三位一體”綜合療法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臨床療效明顯,可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功能。
【關鍵詞】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貼敷;推拿;耳穴埋豆;臨床療效
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指1年以內發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數頻繁,超出一定范圍。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我國反復呼吸道感染占兒科門診呼吸道疾病的30%左右,且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反復呼吸道感染具有發病機制復雜、病程遷延難愈、易引發其他疾病的特點,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給患兒及其家長帶來沉重的心身負擔和經濟負擔。大量研究表明,中醫藥具有多環節、多靶點作用特點,能夠發揮整體協調作用,在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防治中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2-5]。本研究就貼敷和推拿聯合耳穴埋豆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兒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6歲,平均(4.7±0.9)歲,病程6個月至3年,平均(2.8± 0.9)年;對照組患兒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6歲,平均(4.5±1.0)歲,病程6個月至4年,平均(2.7±0.8)年。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項臨床研究遵照赫爾辛基宣言及“涉及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臨床研究方案已通過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受其全程跟蹤。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于2007年12月修訂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概念和處理原則》中的標準[6]。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中“肺脾氣虛證”辨證標準[7]。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反復呼吸道感染西醫診斷標準和“肺脾氣虛證”證候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先天性氣道發育異常、先天性心臟病、原發性免疫缺陷、異物吸入等疾病導致的反復呼吸道感染;②非感染因素所致的呼吸道疾病;③1周前接受過激素或免疫制劑藥物治療;④過敏體質;⑤嚴重心肺、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口服匹多莫德顆粒(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40987),0.4 g/次,2次/d,療程為24 d。觀察組患兒采用貼敷、推拿、耳穴埋豆進行治療。具體方法:①推拿。主穴:天突、肺俞(2個)、中府(2個)、膻中、定喘,每次選穴4~6個;手法:一指禪推法、點按法、揉法;每個腧穴行上述手法1 min,1次/d,5 d為1個療程。②貼敷。主穴:天突、肺俞(2個)、中府(2個)、膻中、定喘,每次選穴4~6個;方藥組成:白芥子、干姜、黃芩、肉桂,由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自制散劑用無菌用水調成膏狀;每日1次,每次貼敷6~8 h,5 d為1個療程。③耳穴埋豆。穴位:肺、氣管、扁桃體、咽喉、內分泌、神門、腎上腺、內鼻,每次選穴4~6個;操作方法:每穴直壓或對壓20~30 s,每2 h按壓1次,5 d為1個療程。每例患兒均治療4個療程,每2個療程之間休息3 d。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中免疫球蛋白指標(IgA、IgG、IgM)水平,并治療后隨訪1年,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評價。
1.6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主要癥狀、體征均消失,在隨訪期內未見呼吸道感染復發;顯效:主要癥狀、體征均消失,在隨訪期內呼吸道感染復發次數不超過2次,且每次癥狀較輕;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明顯,在隨訪期內呼吸道感染復發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且無并發癥出現;無效:主要癥狀、體征均無明顯變化,在隨訪期內呼吸道感染復發次數較治療前未見減少,或病情加重[8]。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治療前后IgA、IgG、IgM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IgA、IgG、IgM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IgA、IgG、IgM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IgA、IgG、IgM水平比較(g/L,±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IgA、IgG、IgM水平比較(g/L,±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IgA IgG IgM對照組 40 1.2±0.4 1.5±0.5*5.7±1.5 7.2±1.7*1.1±0.4 1.3±0.3*觀察組 40 1.2±0.5 1.8±0.5*#5.7±1.4 8.4±2.0*#1.1±0.3 1.5±0.3*#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臨床以反復感冒、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為主要征象。其發病原因較復雜,包括缺乏母乳喂養、營養不良、低體重、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被動吸煙、社會經濟水平低、空氣及環境污染等。同時,兒童機體功能尚處于發育階段,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抗病能力較弱,易發病[9]。目前,有關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尚不十分規范,以抗菌藥物聯合使用為主,但不能有效預防感染復發,且易產生耐藥菌[10]。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為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屢感外邪所致,其根本在于肺脾氣虛。兒童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被邪侵。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布衛氣于體表,使腠理密,抵邪于外。脾主運化,為氣血化生之源。肺之氣賴于脾之運化以充養。兒童“肺常不足”,當后天失養,必宗氣不足,終致肺氣虛,清肅失司,通降失令,衛陽不足,衛表不固,外邪乘虛而入。可見,肺脾氣虛常互為因果。
已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功能均不健全,常可導致免疫功能缺陷[11]。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生與免疫因素密切相關,在發病過程中患兒免疫低下是導致其易于感染、反復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12]。中藥穴位貼敷、推拿、耳穴埋豆“三位一體”綜合療法屬中醫學外治法,通過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補脾益肺、著眼整體、扶正固本,能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IgA、IgG、IgM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貼敷、推拿、耳穴埋豆“三位一體”綜合療法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臨床療效明顯,可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功能。
參考文獻
[1] 蔡曉紅,李昌崇,羅運春,等.兒童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3,21(6):341-341.
[2] 董斐,于河,谷曉紅.中醫辨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12):2720-2723.
[3] 江雋.分期辯證分型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4,28(10):37-39.
[4] 陳珊.扶脾養胃法聯合玉屏風顆粒治療氣虛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40例臨床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15,11(6):33-35.
[5] 郭震浪,蘇振寧.炎琥寧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meta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2):83-87.
[6]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集委員會.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概念和處理原則[J].中華兒科雜志,2008, 46(2):108-109.
[7]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25-125.
[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8-78.
[9] 趙恰莎.槐杞黃顆粒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J].新中醫,2015,47(4):203-205.
[10] 陳楠,趙曉東.免疫增強劑在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中的治療地位[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8(3):168-171.
[11] Janet CK.Zinc:an essential but elusive netrient[J].Am J Clin Nutr, 2011,94(18):679-684.
[12] 郭玉蘭,酈銀芳,張莉.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血清微量元素及體液免疫的變化與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11):2058-2060.
【中圖分類號】R246.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5.047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護理學會威高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5023002004);齊齊哈爾市科學技術局2014年度社會發展指導性計劃項目(SFZD-2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