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平
?
個體化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出院后生活狀態及質量的影響
彭世平
【摘要】目的 探討個體化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患者出院后生活狀態及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接受治療的74例COPD穩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患者出院時僅給予常規病情指導,出院后不給于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生命質量及復診情況。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第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OPD穩定期患者出院后給予個體化延續護理可有效促進其肺功能恢復,提高生命質量,是一種安全可靠、值得臨床采納的有效護理模式。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個體化延續護理;生活狀態;生命質量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深圳 51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持續氣流阻塞受限為特征的慢性消耗性呼吸系統疾病,病變主要累及肺臟部位并引起肺功能進行性下降,具有發病率高、進展快等特點[1]。個體化延續護理是一種動態護理模式,強調院后護理的重要性,近年來已逐漸應用于臨床[2]。本研究就個體化延續護理對COPD穩定期患者出院后生活狀態及質量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呼吸內科接受治療的74例COPD穩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3例,年齡30~75歲,平均(56±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8例,大專及以上1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6例,女11例,年齡30~76歲,平均(57±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7例,大專及以上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文化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住院期間內積極配合治療;②患者和(或)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治療期間私自服用其他藥物;②精神疾病;③中途退出或隨訪脫落患者;④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
1.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營養支持、康復指導等常規護理。對照組患者出院前以口頭形式囑其按時服藥,感覺不適或異常可來院復診等,出院后不給予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具體如下。
1.3.1 電話隨訪 患者出院后5 d進行第1次電話隨訪,然后根據患者需要每次間隔10~15 d,細心詢問患者用藥、飲食、呼吸鍛煉等情況。部分患者若沒有按時按劑量服用藥物,電話隨訪時應細心詢問用藥細節,服用后有無異常不適感等。有些患者可能難以抵制煙酒和辛辣美食的誘惑,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述合理飲食對病情康復的重要性。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對患者的訴求應予以重視,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愛護,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1.3.2 上門探訪 成立探訪小組,記錄每例患者出院時間,在電話隨訪基礎上每15~20 d進行一次上門探訪,仔細觀察患者咳、痰、喘恢復情況,詢問其是否出現持續咳嗽、黃痰等癥狀,對于病情不樂觀患者建議來院復診。觀察患者生活居住環境的通風、空氣質量等情況,建議患者于早晨或黃昏進行有氧鍛煉,保持室內通風、空氣流暢。詢問患者日常呼吸鍛煉效果,并指導患者進行吹氣球呼吸鍛煉、腹式呼吸鍛煉等,講述時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提高其呼吸鍛煉意識和操作規范性。
1.3.3 QQ、郵件 建立QQ病友群(部分不會使用QQ患者進行簡單指導),鼓勵患者在群里多交流,講述出院后癥狀緩解情況,患者也可以采用發郵件形式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臨床醫師和責任護士應積極為患者解答困惑,并給出預后康復的注意事項等。
1.4 觀察指標 隨訪3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生命質量及復診情況。肺功能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第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生命質量:采用生命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對患者生命質量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命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肺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PaO2、FEV1、FVC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PaO2、FEV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aO2、FEV1、FVC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aO2、FEV1、FVC比較(±s)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護理后PaO2(kPa) FEV1%(%) FVC%(%)對照組 37 6.4±1.0 6.9±1.1 52±15 55±16 62±12 63±12觀察組 37 6.4±1.1 7.7±1.2 53±15 63±15 61±12 65±13 t值 0.166 3.181 0.330 2.036 0.012 0.71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0.05
2.2 生命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37 67±13 73±14觀察組 37 68±12 81±13 t值 0.242 2.572 P值 >0.05 <0.05
2.3 復診情況比較 出院后隨訪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感染。對照組有4例患者(2例發熱咳嗽≥3 d,1例呼吸困難,1例咽炎)來院復診,經對癥處理于3 d內逐漸緩解,復診率為10.8%(4/37);觀察組患者中,2例因咽喉不適(≥3 d)復診,給予對癥治療后于2 d內緩解,復診率為5.4%(2/37);兩組患者的復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COPD穩定期患者經過院內治療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在后續治療過程中科學合理的規范化護理對病情轉歸具有重要作用[3]。但目前臨床多側重于COPD急性發作期治療及護理,忽視了COPD穩定期的護理干預,導致部分患者出院后恢復效果欠佳[4]。個體化延續性護理作為院內護理的延續,由醫院于患者出院前制訂針對性護理方案并于出院后實施,以減少和避免患者不規范行為導致病情復發甚至惡化為宗旨[5]。近年來,個體化延續護理在臨床尤其是老年慢性疾病預后護理中應用較為普遍,在改善患者院后生命質量方面具有積極作用[6]。
目前,個體化延續護理的途徑主要包括電話隨訪、上門探訪、電子平臺、復診等手段,根據患者需求開展追蹤護理。個體化延續護理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實施護理方案,能系統化、多角度解決上述問題,規范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行為執行度和提高生命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PaO2、FEV1、生命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張有英等[7]的研究結論基本相似。提示個體化延續護理取得較好的干預效果。但綜合辨證分析,本研究也存在研究例數較少、缺乏遠期隨訪數據支持等不足,在后續研究中仍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綜上所述,COPD穩定期患者出院后給予個體化延續護理可有效促進其肺功能恢復,提高生命質量,是一種安全可靠、值得臨床采納的有效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磊,劉彬,朱莉莉,等.噻托溴銨和氨茶堿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預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5-17.
[2] 張井宣.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2):338-339.
[3] 劉宏,李霞,趙愛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續護理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8):867-869.
[4] 劉蕾,楊曉霞,曾婕,等.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6(12):3333-3335.
[5] 吳燕梅,譚素琴.院外延續性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7-18.
[6] 董亞娜.延續護理在COPD穩定期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5,24(27):3431-3431.
[7] 張有英,田希星,王薇,等.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9):41-42.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Continuous Nursing Care on Life Status and Quality of Stab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fter Discharge
Peng Ship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car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Methods Selected February 2014 to 2015 April in Shenzhen City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accepted treatment of 74 cases of stable COPD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which is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7 cases in each.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routine disease guidance after discharge to nursing intervention;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extended care.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of pulmonary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Results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the 1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ccounted for the expected value(FEV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After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the COPD stable perio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ulmonary func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and is a safe,reliable,and worthy of clinical adoption..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Individualized continuous nursing care;Life status;Life quality
【中圖分類號】R473.5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5.069
作者簡介:彭世平(1978.10-),本科學歷,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