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要]小學階段是超越家庭范圍的社會化起始階段,是學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因此,小學教師必須為孩子的未來負責。這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相一致。新課改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作為教師,要樹立科學正確的學生觀,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視學生為完整的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獨特個性,尊重不同的個體差異;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給予他們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和成長,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助力。
[關鍵詞]學生觀;生命意識;個體差異;終身發展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是學習的主人,是積極的主體。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將學生視作主動的、積極的、有進取精神和創造性的學習者,在教育教學中還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的時空,給予他們享用一生的習慣、能力等精神財富。因此,樹立科學的學生觀,關注學生的一生,為他們的生命成長助力,讓每個兒童健康、全面、幸福地成長,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珍視完整的生命個體
學生是什么?他們首先是人,是具有生命意識的活生生的人。作為生命個體的學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生命存在,更擁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同樣具有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然而,學生的這種生命意識的潛能在現實的教學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喚醒與發掘。盡管在新課改的驅動下,絕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學生主體的重要性,并努力從過去單一化、知識化的誤區中逐步走出,但是,學習中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探究的深度、廣度和有效度還遠遠不夠。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仍在“聽講識記”,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內容也多為教師精挑細選、不容置疑的“藍本”,學生很少有選擇的權利,更鮮有參與開發的權利。因而,這樣的教學,學生并沒有被真正視作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一個有創造性、主動性及充滿靈性與活力的生命體。
每個教育者都應清醒地懂得:學生是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富于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只有保護學生完整的生命,積極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真正激發學生生命的潛能,教育才會充滿活力。《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句話說得好:“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每個教師所要做的不是用知識填充學生的大腦,而是給予學生點燃智慧的火種,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展現生命的靈性,使學校生活不但只是學習過程的重要構成,而且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構成。
二、關注學生的獨特個性,尊重不同的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早在1930年,陶行知先生就在曉莊師范通過實踐,并用一個精妙的譬喻闡明了其中的道理:“我們試到一個花園里面去看一看:萬紫千紅,各有它的美麗,那構成花園的偉觀的成分正是各種花草的大不同處……曉莊不是別的,只是一個‘人園,和花園有相類的意義。我們愿意在這里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現出各人本來之美以構成曉莊之美。”一位美國教師給學生上思想品德課,他說:“世界上有好多好多水果,請你挑一種水果作為你個性的象征,并寫上幾句話。”通過這個練習,他想告訴學生“‘我是世界上的唯一”這個道理。的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立的個性和人格特點。學生不僅存在差異,而且他們的差異表現在多個方面,既有認知能力的差異,也有認知方式的差異;既有智力差異,也有心理品質差異,甚至性別不同,也是一種普遍差異。這些差異有的來自于遺傳基因,有的來自于家庭教育,有的來自于社會影響,而正是這些差異,才形成了學生獨一無二的個性。因此,教師首先應承認學生的差異,善于發現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獨特個性,才能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發展成獨立、健全的人。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位美國婦女因為這樣一件事而將自己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她女兒在入園前看到“0”會說出許多不同的答案,而上了幾天幼兒園,再見到“0”就只說這是“零”了。出人意料的是,美國法院最終判這位婦女勝訴。吃驚之余,冷靜想想,這不正是給我們強調統一的教育敲響了一個警鐘嗎?過去我們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試圖把學生培養成統一模式的產品,教學內容統一,目標要求統一,評估標準統一,必然扼殺學生豐富的個性,使他們成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標準件”,尤其是那些特有個性,顯得格格不入的孩子,更易被這種機械教育、模式教育所傷害。新課標中多次強調:“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教育是為個性化提供的一種服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并以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為目的,為學生作好個性化的人生設計。
三、關注學生的終生發展,給予寶貴的永久財富
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什么才是好的教育?1926年陶行知在《我們的信條》中提出:“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這就是說,教育要使我們的學生學會生存。因此,教師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終生發展,給予學生享用一生的財富,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
1.構建支撐一生的精神
特級教師施建平說:“要給學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幫助孩子尋找精神的家園。”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知識,更要給學生一些永恒的東西,“精神”便是其中之一。學生出了學校要走向社會,除了掌握知識,更要懂得做人之本。鑒于此,首先要把學生培養成“好人”——有高尚的心靈,有崇高的境界,有堅定的信念,有樂觀的心態,有誠實的態度,有高度的責任感……他們不一定要干驚天動地的大事,但要在細微之處閃爍人性之光。因而,我們的課堂不應只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應是生命相約、心靈相會的地方,這樣,才能點亮孩子的心燈,使每個學生的心靈都變得明亮,為他們的人生之旅提供必要且重要的支撐。
2.提高主宰一生的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常讓學生做某些知識的機械識記和反饋。譬如語文,教師往往以理解某一詞句或語段為目的,卻很少關注這樣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能力有什么幫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越來越發現如何獲取知識遠比掌握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因此,教師的任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提高他們生活的能力、競爭的能力、交往的能力……為他們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3.培養受用一生的習慣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一旦養成,會讓人終身受益。從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其一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新課標中也在許多章節多次提到了習慣的養成問題,如“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等等,凡此種種我們都應著力培養,讓學生受益一生。
可以預見,只要將教育教學的目光投向學生的一生,“為學生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教”,學生一定會成為精神自由、個性豐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他們的人生之舟也將會行駛得更加順暢、穩健。
參考文獻:
[1]李政濤.教育學的生命之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05).
[2]董江華,裴長安.關注個體生命成長的公共教育學——基于教學實踐的反思[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施建平.關注孩子的一生——情境教育的核心理念[J].小學青年教師,2006(19).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