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新環境下高中英語教育觀念需要重新構建,才能跟上時代,做出實效進入高中以后,學生經常抱怨高中英語難學。教師也抱怨學生不會學,知識點講過很多遍還不會。究其原因是個別教師平時不注意學習研究,導致教學枯燥無聊,使學生處于一種“學外語就是讀,記、背”的思想狀態,阻礙了教學順利進行。在新環境下怎樣走出這一困惑,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英語學習的特點與方法,掌握高中英語學習規律,使教師樂于教,學生輕松地學呢?我認為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關鍵詞:重新構建;教師觀;教材觀;學生觀;評價觀;學習觀
一、反思過程,查找原因
學生覺得高中英語難學,原因是由初中升到高中后,對英語學習還不適應。在初中階段,教材淺易,對話豐富有趣,課文篇幅較短,課堂上有充分的學習時間,學生對所學內容格外熟悉,一些簡單的詞組和句型如:would like to do sh;be busy(in)doing sth;It takes sb.some time to do sth;The park is south of the mall等等能倒背如流。即使不能說出語法依據,他們也能依葫蘆畫瓢地運用。但是到了高中,情況卻不同了。教學內容增多,閱讀材料篇幅較長,課時相對減少。加之詞匯量增多,語法較為集中,寫作要求提高,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較多。課后自習時間不足,沒有計劃,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時有效組織預習和復習,幾單元過后心中便沒底了。從初中到高中在學生的心理上也有變化,許多學生變得靦腆、沉默寡言、被動接受。這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采取實際有效的措施。
二、轉變觀點
1.構建全新的教師觀
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現代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把學生作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以幫助學生不斷進步為目的,與學會商討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在人的潛能向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充分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生動活潑、快樂自由地發展。
教學活動的參與者
傳統教育認為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教育的對象;強調標準化的培養模式。新課程提倡樹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2、構建全新的教材觀
課程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教材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研究教的內容和方法。
首先,善于靈活運用教材。《英語課程標準》說,對教材要進行適當的、有科學性的補充和刪減,或者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或是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及調整教學順序等。
其次,善于積累課程資源。新教材以單元為單位,以話題為主線,教師完全可以結合話題進行教學資源的積累,從而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礎。
再次,加強各學科整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交流的工具。學生學習外語最終是為了用語言汲取和處理信息。英語教材具有較強的跨學科的性質。教師可以與其它學科教師討論,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
3.構建全新的學生觀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學要面對每一個學生,注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態度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為此我們要建立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的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
4.構建正確的評價觀
正確的評價觀需要立足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上。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任務在于確定任務,以充滿激情的活力感染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如何學,有效的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思考、合作、感受成功,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討論中滲透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共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熱情、存在問題、學習效果,教師都要做出有效的評價,予以認可、鼓勵、給予希望,激勵奮進,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課堂提問,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應鼓勵全班學生參與,在備課和課堂教學的用語上,多使用像“Excellent!”、“Very good!”、“Good”、“well-done”、“Take it easy.”、“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One will succeed by correcting mistakes.”、“It doesnt matter,just try it again”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鼓勵性的話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信,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同時,評價主體要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增加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5、構建正確的學習觀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要求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生從“不會”到“學會”,再到“會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合作學習是指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集體成績為評價依據的一種教學策略體系。合作學習形式可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多種變化。在進行課文教學時:①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依據課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②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想象,通過分組討論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教師帶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充實完善自我,以人為本,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意識,努力創建平等、民主、和諧、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人的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保障新《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推動素質教育與和諧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