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一、分組編號,賦予身份
由于外教上課的班級數較多,總共有 12個,對于某個班來說,每周只有一次機會與學生見面,這對于一個外國人來說,要記住所有學生的中文姓名幾乎是不可能的;對外國人來說,讓其記住學生的英文名顯然比記住他們的中文名要來得容易得多,可是卻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沒有英文名,或者已有英文名的學生卻又沒有在課堂上使用英文名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外教依然設法將學生命名,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賦予學生一定的身份。身份的認定,便于責任落實,避免“去個性化”。
其采取的做法一般就是在上課前提前到班上,把學生分組,一般 4-6人為一組,然后再在白板上寫下每一組的名字,如 Group1,Group2,Group3等。之后,外教會在上課后利用 1-2分鐘時間通過“全身反應教學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確保每個學生明白自己的組別身份,比如,他會指著白板上寫下的 Group1說“Group1,standup”。待 Group1的所有學生都知道在叫自己而站起來后,他會示意他們坐下,然后以同樣的方式叫 Group2。待所有小組都叫了一遍后,他會再隨機叫出若干小組的組號,打破他們的思維定勢,以此再次確認學生確實知道了自己的組別身份。
二、捆綁編隊,共榮共辱
外教在布置學習任務時,往往要求每一組的組員集體完成或集體匯報展示,采取集體評價。在某一組的所有成員都按要求會讀或者會說,過關之后,這一組才能坐下。在發現組內有任何一位同學沒有按要求完成任務又想集體入座時,外教會堅持搖頭說“No no no”,以此示意該學生需重新按要求來做。見自己的組員因為自己一個人的任務不達標而跟著自己一樣不能就座,該同學會感受到來自組內同伴的巨大壓力,因此,他會主動向其他組員尋求幫助,其他組員也會樂意給以幫助,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是在設法解放自己。這一預期目標要達到,前提是教師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即任務不達標,就是不能坐下,以此讓學生養成一種意識,形成一種積極的態度,即自己必須達到老師的要求,別無選擇!
三、關注個體,過程評價
通過“捆綁組隊,共榮共辱”,在某種程度上逼迫學生養成(尤其是學習困難或者后進的學生)堅持學習、決不放棄的態度同時,外教也會給以學困生特別的甚至是額外的關注,以期在端正這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實實在在地豐富他們的知識、提升他們的能力。這是對他們能配合老師端正態度的昀大的獎賞。學生會覺得老師對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其實是合情合理的,老師是在真心幫助自己。在這個環節,外教在發現某個同學在第一次就某個內容還存在問題時,會在幫其解決這個問題后,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再有意識地創設機會返回來再抽查這位同學,以檢測他的掌握情況。每發現學生有進步,外教就會說“Youre picking it up”,或者 “Its much better than be fore”。
四、獎懲并舉,動態執行
幾乎每節課里,外教都會引入獎懲機制。獎懲機制的采用緣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教學活動的設計本身就含有組別間的競爭因素在里面;二是課堂管理中,對于違反課堂紀律的人給以懲罰。
對于教學活動中本身含有的組別間因為競爭而產生的獎懲措施,外教不是簡單地對達到要求的組別進行加分獎勵,他會在課前寫在白板上的組名如 Group1旁邊劃一短斜線表示對該組的達標表現獎勵一次,相反,他是在對某一組進行加分后,如果在接下來的某個教學環節中這一組沒有按標準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那么每失敗一次,該組先前獲得的獎勵分數會被撤銷一分,外教會把該組先前獲得的短斜線擦掉一條。外教采取的獎懲并舉且動態執行的做法,與我們中方教師只加分不扣分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做法傳遞給學生的訊息是積極正確的,即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一朝成功并不代表永遠成功,獲得成功后若條件成立,也有失敗的可能;如果成功是一種自然存在的話,失敗也是一種自然存在,要有這個心理準備,要能面對失敗,經得住挫折。
在課堂管理方面,外教會在第一堂課時就向學生說明課堂要求,并同時列出如果違反將會有什么樣的相應的懲罰措施。如講與課堂內容無關、上課睡覺的,采取的懲罰措施是學生到講臺上做 Jumping Jack或者靜態保持一個比較難受的姿勢,如兩手長時間側平舉等。采取這些懲罰措施前,外教會事先向這樣的學生在第一次犯錯時進行口頭警告,他會說 “You want to do Jumping Jack?”。在多次警告無效后,外教就會實施懲罰;這時,他會把懲罰的強度選擇權交給班上的其他同學,他覺得合理,就采納。外教的這一做法,充分詮釋了“學生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都得到保護。外教:教育不能只有獎勵,沒有懲罰的獎勵是無意義的;對一部分違規者的相應程度的懲罰,同時就是對其他遵規守紀者的昀大獎勵,否則,其他遵規守紀者就會問“ Why should I be have myself?”。
五、規則意識,契約精神
如上文所說,外教在設計教學活動,學生組別間帶競爭性質的游戲或者競賽。有游戲就有游戲規則,競賽就是一旦違規就會出局,失去繼續參賽的資格;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后果。
游戲中,組間競賽開始前,外教都會和學生把規則溝通清楚,并且嚴格限定反應時間。外教的課堂上,在他宣布游戲開始或者競賽開始后,若發現某個學生或者某組學生動作扭捏,或者動作遲緩、不積極反應的,他就會馬上倒計時口數“Three,Two,One”;如果數完了,學生還沒有到指定地點或開始游戲競賽,他就會發出電視里競賽游戲節目里限時到點后常常出現的“嗶嗶”聲,宣告該學生或者該組出局,失去本輪活動資格。
“契約精神本體上存在四個重要內容:契約平等精神、契約信守精神、契約救濟精神”外教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樹立一種契約精神和規則意識。尤其強調“契約自由精神、契約平等精神和契約信守精神”。
六、小結
通過長期系統的觀察分析,外教課堂教學用語的選擇與其教育教學措施的采用確實體現出了他們的一些積極正面的“學生觀”和“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