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路徑和方法,要高度重視對課文中“潛在意義”的發掘,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力;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應求同存異、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索精神;要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活動內容要新穎,形式要活潑,通過調查、參觀、訪問、聯歡、遠足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使他們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本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教育;路徑與方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意義深遠。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漏;讓學生寫作文,要求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要求緊扣教材觀點,不能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以人為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一、通過想象激活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創造性,認識到課文的理解必須融入真情實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否則課文僅僅是孤立于自己之外的事物,充其量不過是一些印在紙上的符號而已。教師要以自己較高的學識修養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課文之外的“潛在意義”,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般情況下,文章中多條線索的交叉、情節的戛然而止等,都能造成課文的“潛在意義”。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高度重視對“潛在意義”的發掘,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想象就是創造力?!痹谖膶W作品中通過想象發掘和填補“空白”已成為一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學”的創始人之一伊賽爾所言:“文學本文也是這樣,我們只能想見本文中沒有東西;本文寫出的部分給我們知識,但只有沒有寫出的那一部分給我們想見事物的機會。的確沒有未定的成分,沒有本文中的空白,我們就不可能發揮想象。”
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以瑪蒂爾德知道項鏈是假的這一結局戛然結尾,這里就有相當多的閱讀空白等待讀者來填補。于是我布置了一個“《項鏈》后記”的訓練,要求學生按照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設計一下主人公最后的命運,想象不要千篇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由此一來,學生興趣大增,爭相發言,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這一環節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鼓勵學生勇于質疑
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發明的起點。由于課文本身的諸多因素具有潛在性,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被人們理解和認識,加之學生的社會經歷、文化水平、個人氣質和審美傾向不同,對同一篇課文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應求同存異,因勢利導,保護學生鉆研問題的積極性。在學生提出了問題之后,教師應給予表揚,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獨到的見解,積極尋找正確的答案。例如,《項鏈》中有這樣一句話:“極細小的事情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庇械耐瑢W認為,這句話是對的,虛榮心人皆有之,看你是否碰上倒霉的事。也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這細小的一件事”確實成全了路瓦栽夫人,因為她從此丟掉了虛榮心,變成了勞動婦女。對于這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教師不可簡單地加以否定,要肯定學生的鉆研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思考,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教學中有時會碰到一些似是而非、難下定論的問題,需要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分析和評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言行,教師不應勉強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應提倡求同存異,百家爭鳴。例如,在《雷雨》中,周樸園保持侍萍以前室內的擺設,保留著侍萍的生活習慣,有的學生以為是假想,理由是當侍萍真正站在他面前時,他兇相畢露,厲聲責問侍萍:“誰指使你來的!”“你來干什么!”還要趕她走。這恰恰暴露了他假善真惡的面目。有的學生則認為周樸園是真誠的,理由是他此后的兩次婚姻都很不幸,相比之下還是侍萍善良、溫柔、賢慧,值得眷念,他強迫周萍認母便表現了他的真誠。這兩種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并存,不必強求一致。
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前提。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索精神。
此外,語文教學中還應重視探究和發現環節。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和思考時間,使他們人人都能從頭到尾讀上幾遍書,有時間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師對學生獨到的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堅持下去,每個學生一定會在探究中有所發現,創造性思維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三、利用課外活動激發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打開創新的大門。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促使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并在活動中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語文課外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對青少年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們要積極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把教學的立足點由知識傳授轉移到開發潛能上來。一個人的個性與創造性有著密切的聯系,營造一種有益于學生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語文課外活動內容要新穎,形式要活潑,要獨立自主地開展。在活動中學生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加深對生活的認識,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本領。如在詩歌朗誦、作品討論、藝術演出、影視欣賞等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各種生活現象,提高分辨美丑和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創造才能。
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有采用活潑、輕松、有趣的形式,才會收到良好的活動效果。調查、參觀、訪問、聯歡、遠足等活動都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開拓學生視野。例如,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之前可擬定一些調查內容,如途中所見的爐灶煙囪數、吸煙人數等,通過調查學生能夠強烈地意識到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急需提高。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江邊、街道、菜場、景點等場所,讓學生結合所掌握的生態知識去發現問題,去思考怎樣使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很多學生都能根據平時所掌握的知識,提出比較合理的建議。這樣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興趣陡增,創新意識增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要借著“以人為本,開拓創新”的東風,因地、因時、因材、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語文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段繼揚.創新性教學通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陳美華.立足自主,著眼創新——也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下旬) ,2013(9).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