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摘 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教育的不斷革新,傳統的教師向學生單方面灌輸課本知識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對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而言,它更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教師展開生活化的教學是一項合理而有其發展意義的措施,它強調了課堂內容與生活的融入,讓學生增強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6C-0057-01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的教學能擺脫傳統思想品德課堂純理論化的教學方式,能活躍課堂的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科目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和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碰撞出知識的火花,讓課堂上探討變得更加深入。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教學還能提高學生融入生活的能力。現在的初中生在學校學習常常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不能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這樣不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具體理解,不利于提高他們融入社會的能力。最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生活化教學還有利于老師對學生具體情況有了解。相對于以往沉悶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多了生活化的氣息,能夠讓教師上課時放得更開、和學生知識的交流更多,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經驗,談談究竟如何擺脫沉悶的課堂,讓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變得生活化。
一、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傳統的以學生考試成績為教學目標的課堂已經不再適用,現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目標應該變得生活化,即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相結合、綜合發展其融入社會生活的能力。例如,筆者在設定教學任務時,給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讓他們提高期末考試成績,還要求他們平時在課堂上活躍一些,要懂得如何將課本上純理論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做一些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學習課題。將教學目標設定生活化,有助于學生積極進行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的學習,有助于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的實現。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學科能啟發學生對社會生活做出理性的思考。為了適應這門學科的特點,讓其發揮最大的教育作用,教師在上課時也應當貼近生活,讓空洞的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對所學內容便會有深入的全面認識,也能找到具體實例作為參考。
首先,我們可以從教材入手,把教材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點找出來和學生進行溝通,例如,在講到《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時,我會讓學生談談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遇到過什么挫折,這些挫折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響,他們最后又是如何克服這些挫折的,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些什么。學生們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能很好地將課本上有關挫折豐富人生的知識聯系實際生活。這些有利于他們對理論具體而實際地認知,并能幫助他們熟練掌握課本內容。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適當舉一些生活化的事例讓學生進行與書本知識的對照解讀。例如,在講到《交往藝術新思維》中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時,我會向學生舉一些生活中有關寬容的美好品德的事例,如彭德懷有一次和其他人去勘察地形,傳令兵手拿紅旗邊跑邊讓別人讓路,其他士兵都讓開了道,唯有一個士兵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了喊了一下讓他讓開,那名士兵起來就給了他兩拳,彭德懷沒有責怪他,只是繞過他匆匆趕路。后來,傳令兵將他捆住卻被彭德懷毫不在意地釋放了。通過這則故事,學生們能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聯系到實際生活中來,具體了解生活中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三、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相對于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底下聽課或是做筆記,在課堂上引入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讓教師的教學、手段融入生活。這些手段包括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專題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或者有關課題的小品表演等,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生活道理以及融入社會的生活方式,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生活能力。例如,在教授《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時,我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談談周圍的生活中存在著哪些不公平的現象,然后選出小組的代表上臺講述一下他們對這些現象的看法。在這樣一種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下,學生能較好地對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進行思考,將課本上的內容聯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這樣加深了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總而言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程度是一項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措施,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付諸行動。
參考文獻:
[1]沈婷婷,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 ,2015,(4).
[2]劉珊珊,淺談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嘗試[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