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鋼
摘 要: 隨著人教版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下簡稱改革史)的深入推進,一線教師經常困惑于“怎么教”的問題。作者從實踐出發,談談看法。
關鍵詞: 高中歷史 選修 教學改革
一直以來高中改革史的地位比較尷尬,一方面是在高考中占比有限,另一方面是其教學內容與必修部分多有重疊。改革史教學應該怎么進行,困擾著不少教師。本文以人教版選修1《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為例對選修史教學做探索。
一、有效整合,相得益彰
改革史屬于選修,其教學對象是高二的文科生,其內容“是必修課程的具體、豐富和延伸”[1]。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打破選修必修的界限,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使之相得益彰。
一是利用選修復習必修。如《商鞅變法》這一單元在第一課中介紹了變法的時代背景即“大變革、大發展、大轉折”其實這一結論是我們概括出來的,那么怎么讓學生對這一結論有具體認知呢?可以通過復習必修的內容獲得。通過對歷史必修1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復習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都遭到破壞,這是商鞅變法時代背景在政治上的表現。這一時代背景在經濟上的表現可以從復習必修2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中鐵犁牛耕的推廣和小農經濟的產生獲得。通過復習必修3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形成》背景部分深刻了解:由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變。這一設計的好處不僅在于學習選修知識的同時回顧了必修知識,還在于向同學們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思想文明的全貌。此外,大大縮短了學習商鞅變法背景的時間,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回了春秋戰國時代。同樣的,《戊戌變法》背景散落在必修三本書中而且必修講得更加詳細,教師只需通過設問簡單回顧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利用選修服務必修。如在講必修2《古代的經濟政策》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變提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教材只有寥寥數語:“各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2]對學生而言這一句話多少有些突兀,可以將商鞅變法中“風起云涌的改革和變法”一目移植過來,讓學生閱讀以便理解。歷史研究講求“證由史來”“論從史出”,史料來源應是多樣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第一選擇還是教材。一則教材人手一冊,二則教材平易近人。同一類型的還有梭倫改革、宗教改革。明治維新雖然在必修沒有具體涉及,但是如果我們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前讓學生現行閱讀改革史部分《明治維新》一課,那么對于學生歸納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有裨益的。
二、多元史觀,拓寬視野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選修課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3]拓寬學生的視野絕不是簡單的史料疊加而是要考慮“看歷史的角度、讀歷史的理念和論歷史的深度”[4]。多元史觀的引入較好地解決了我們的需求。
1.文明史觀的運用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從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從縱向看就是經歷了漁獵采集文明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符合文明史觀的改革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戊戌變法。除孝文帝改革是由游牧文明向農業文明轉變外,其他三個改革都是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的不同反映。在講課時老師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孝文帝的哪些措施有利于北魏由游牧文明向農業文明轉變。西方工業文明對后三個改革的沖擊又體現在什么地方?這三國各自有哪些努力?
2.現代化史觀的運用
現代化史觀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政治上現代化指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經濟上的現代化主要指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思想上的現代化主要指科學化和理性化進程。符合這一理論的改革有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以農奴制改革為例:二一九法令頒布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政治上為了使沙皇專制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也推行了一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如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這些改革無疑使俄國向近代化的道路邁進。
3.社會史觀的運用
社會史觀主要指從社會角度觀察歷史。其研究的領域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等。據此,梭倫改革中抑制浪費、倡導節儉,商鞅變法中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行漢制、移風易俗,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以及戊戌變法時倡導斷發易服等內容都可以從社會史觀角度進行設計。
4.多元史觀的運用
上面都是一種史觀的運用,還可以嘗試用多種史觀評價同一改革。以戊戌變法為例:
唯物史觀認為: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文明史觀認為:戊戌變法是西方工業文明沖擊下的產物。
現代化史觀認為:戊戌變法政治上試圖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社會史觀認為:維新派提出斷發易服、廢止纏足、提倡女學等改變社會風俗的措施,為變法營造了積極的社會氛圍。
透過多元史觀的運用能夠增強學生“看歷史的角度”、“讀歷史的理念”和“論歷史的深度”。
三、突出人物,富有滋味
歷史是人、事、物的綜合,是過去情境的再現。如果講商鞅變法卻缺乏對商鞅人物個性的描寫則是無法想象的,那么這樣的歷史是缺位的,這樣的歷史課堂是乏味的。因此,課堂上一定不能讓人缺席。
1.透過人物創設情境
歷史人物是變法的主角,教材側重對改革背景、過程、結果的介紹,但是缺少對人物的細節刻畫。如果我們不能對人物有所了解,那么怎能理解他所從事的事業呢?
在講述孝文帝改革一課時,筆者引入了一則《魏書·高祖記》的材料介紹孝文帝:(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左》《老》,尤精釋義。”[5]在學生閱讀后隨即提問:這位孝文帝的文化課學的怎么樣?這會對孝文帝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恰巧是我們了解孝文帝漢文化情節的關鍵所在,拉近了歷史人物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更能理解一個鮮卑族的領袖為什么會采取“行漢制”、“講漢話”、“穿漢服”等移風易俗的內容。
2.透過人物培養情操。
歷史是育人的,歷史教育的最高追求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又一個的榜樣,改革家們無疑是最好的榜樣代表。所以在改革史的教學過程中豈能少了“立木為信”、“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介紹;又怎能少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介紹,透過這些鮮活的人物,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四、以史為鑒服務現實
宋神宗說《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就是要以史為鑒。雖然改革的道路具有多樣性,過程具有復雜性和曲折性,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所學中借鑒些經驗教訓,為現實服務。
1.改革必須符合歷史潮流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世卿世祿、實行軍功等爵制,行郡縣、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改革的措施推動了秦國有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順從歷史發展的潮流。明治維新、農奴制改革等都推動了向近代社會轉型。
2.漸進式改革最易被接受。
一是改革的過程不要太快。戊戌變法中光緒皇帝在103天中下達了184件命令,甚至康有為認為西方改革300年、日本30年我們中國只要3年等,都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心態,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二是對改革中的既得利益集團要有所讓步。梭倫改革中允許貴族保留祖傳的份地,農奴制改革中農民必須繳納高額的贖金才能獲得一塊貧瘠的土地。所以從1978年改革開放決策做出后,都是遵循了漸進式開放的原則。
3.支持者的態度和是否握有實權。
通過學習改革史我們發現,統治者的態度和權力大小會對改革產生直接影響。從秦孝公《求賢令》“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慨看,他對商鞅變法的支持是堅定的。這是宋仁宗、宋神宗所不具備的,所以慶歷新政曇花一現,王安石變法反反復復。光緒皇帝變法愿望很強烈但是權力都在老佛爺手中,最后只能被囚禁在瀛臺,眼睜睜看著變法失敗。
參考文獻:
[1]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者的話.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6頁.
[3]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第1版.
[4]陳國兵.明治維新之印象敘說——例談高中歷史選修課學習活動方式的創新.歷史教學,2015(7):32.
[5]魏書·高祖記(上)·魏書卷7·中華書局,197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