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莉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創造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具有重要影響力。本文主要以陶行知提出的創造教育理論為起點,探討如何讓學生動腦思考提高想象力、如何讓學生動手提高實踐力、如何讓學生動嘴說話提高語言表達力,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 創造教育 創新能力 教學策略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培養在教育。我國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特別提出創造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對創造教育教學方法和如何培養出符合國家實際需要的創新性人才做出了具體要求和明文規定。因此,作為“百年大計”的教育事業,當前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合格公民,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優秀的創造人才。教育本質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內在潛能,啟迪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開拓者,注重學生思考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創造理論對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結合幾年語文教學感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把握“三個意識”,提高“三種能力”至關重要。
一、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想象力
語文課程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課堂中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考慮文章的歷史背景、考慮作者當時的心情、考慮文章描寫的畫面與現實中的反差等,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力。譬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書面文字是這樣描述紫藤蘿瀑布的,“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這是一幅描述美麗極致的紫藤蘿場景,學生如何理解和體會?教師要創設想象情境進行引導。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閉眼睛發揮自己的想象,然后由教師誦讀這段描寫紫藤蘿的語段,讓抽象的文字與學生腦海中儲存的瀑布場景相匹配,在腦海中構造出自己所想的紫藤蘿瀑布場景。學生結合自己日常所見的瀑布的樣子進行合理想象,自然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講解這種類似文章時,語文教師要多給學生以發揮創造想象的機會,充分開發他們的大腦。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腦海中的那片圖畫,不但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而且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同樣的鍛煉。
二、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動手,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教學中不單要教學生學會書本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勇于嘗試,只有學會自己親自動手實踐,才會擁有新發現。陶行知提出創造教育的核心在于行動,只有行動了,才有機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種思想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受益匪淺。教散文、詩歌時,語文教師不妨讓學生嘗試用此種文體寫作創造,最后分享給其他同學。上文言文課時,教師不妨由學生作為主導,讓他們動手查閱古音字詞,然后分小組翻譯,教師此時只需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上一些有趣的小說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挑選一組認為最有趣的片段,然后組織學生在班級進行現場表演,如此一來,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更使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下輕松地掌握要學習的內容。同時課外,教師要轉變死板的作業模式,語文課終究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與社會緊密相關,學習語文的最終結果是適應時代發展,為社會服務。所以課下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調查訪問,或演講報告之類的活動,不僅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同時開發他們的創造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圖書館查閱一些有關課文、作者的資料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例如教師在講解《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首先可以要求同學們在課下搜集關于朱自清的個人簡介,課堂上讓同學們講述朱自清的生平,然后老師給予補充,其次可以組織同學們用相機記錄下自己眼中的荷塘月色,并寫成一篇散文,與同學們分享,從中比較與課文中的荷塘月色有何異同之處,如此一來,不僅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同時學習興趣得以提高。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是他們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比“填鴨式”教學方法更有效果。
三、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暢所欲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類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當中,開動自己的嘴巴,大膽提問;開動自己的大腦,敢于提出自己的見地和觀點。因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勉勵學生勤動嘴,讓學生學會大膽地發問,敢于表述自己的觀點。譬如講《背影》這篇文章時,父親爬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場景感人至深,但是,有的學生就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父親不應該爬月臺,這是觸犯了交通規則的行為。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首先應該做的不是批評孩子,而是表揚他,因為他真正在動腦思考問題,而且有自己的見解,勇于表達。但是,該生提及的問題與課文主旨相差甚遠,教師的天職又是解答學生疑惑,針對此類情況,教師講解完課文畢后,可以組織同學們針對“父親是否該爬月臺買橘子”為話題進行一場辯論會,隨后老師說出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對課文的疑惑得到了有效解決,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考問題的敏捷性。特別上作文課時,更應該給學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間,針對作文題目發揮想象,大膽假設,如以《貓與老鼠》為題目寫一篇作文,正常情況下,貓肯定會把老鼠給吃了,但有的同學就會寫,“老鼠統治了世界,把貓當做奴隸”。也許這位同學將來會成為一名很好的設計師。想象沒有對錯,只要敢大膽創新,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有滋有味。同樣,我們可以在班級內針對社會熱門話題定期組織辯論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激烈的辯駁之中,思想的火花會被點燃,學生的創造思維會被開發,不僅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且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另外,教師在課堂中提問問題時要注意結合課文內容和實際生活,以學生較為熟悉的事物作為問題的引子,提及的問題要有針對性,不能偏離課文主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問題的答案,只要學生所答在正確范圍內就可,不必拘泥于一字一句固定在答案之中。
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當今社會呼喚創新型人才,一個民族只有不斷跟上時代步伐,擁有創新的思維理念,這個國家才會在不斷前進中發揚光大。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努力。中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對這個社會認知不夠全面,思想又叛逆,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開闊他們的思維;鼓勵他們動手實踐,提高實踐能力;積極發言,主動表達思想,提高思辨和表達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發揮,學生的潛能才能被挖掘,奇跡才能被創造,語文課堂運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會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中心.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
[2]楊雪梅.解讀陶行知教育思想[J].班主任,2009,(2).
[3]張華新.論陶行知的實踐教育思想[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5).
[4]洪祥生.試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國特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21).
[5]王華.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教育價值[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
[6]丁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實踐[J].人民教育,1991,(9).
[7]林永希.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述評[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0).
[8]周洪宇.20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