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花+孫桂香+吳秀娟+張訓保+張耀東
摘 要: 為了探討案例教學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效果,本研究以選擇預防醫學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2011級為案例教學組,采用案例教學模式;2010級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模式。兩組統一考試并對案例組進行問卷調查。兩組學生理論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案例教學組學生成績優于對照組。案例教學組對案例教學比較滿意。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而言,流行病學實施案例教學非常有必要。
關鍵詞: 流行病學 案例教學 教學效果評價
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的基礎和骨干學科,對預防醫學專業的流行病學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研室關注的重點問題。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將學生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大的幫助。案例教學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首創,后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W.B.Doham)推廣,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的許多地方[1]。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我國,目前很多課程都已采用此類方法而且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2]-[5]。
為了提高流行病學的教學質量,觀察案例教學實施后的效果,選擇本校2010級和2011級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然后對其最后的試卷情況進行分析,以期探討案例教學效果。
一、對象和方法
(一) 研究對象。本校2010級和2011級本科預防醫學專業的所有學生,共96人,2010級48人作為對照組,2011級48人作為實驗組。
(二) 研究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大約1/4的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兩組的教學老師均相同,兩個班級的學生情況基本相同,因為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都是預防醫學的專業課,所以參照上學期統計學考試成績對其進行比較,發現其統計學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學生基礎知識基本無差異。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分三次進行:首先把全班分成八個小組,每組六人,第一次上課時把篩選整理的案例及提出的引導問題發給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主討論,由小組成員發表觀點及依據,各小組長歸納提出的問題;課后學生通過復習相關知識及查閱文獻尋找答案,并做好PPT或紙質匯報總結。第二次上課時各組先匯報第一次案例課時提出的問題及答案,大概每組總結時間為5分鐘~8分鐘;然后發放第二次的案例及引導問題,其他步驟跟第一次相同。第三次上課先匯報第二次提出的問題及答案再討論新的問題,最后的時候各小組長在課堂上當場宣布各小組的見解,教師引導各小組分析案例,并不斷提出問題及引導學生思考,最后教師對本次案例教學做總結。
(三) 評價辦法。學期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理論課成績進行比較,同時對案例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四)統計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各連續變量指標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 結果
(一) 兩組對象一般情況。案例教學組和對照組性別構成(男/女)分別為25/23和24/24(x2=0.42,P= 0.838 ),平均年齡分別為(21.12±1.04)歲和(21.23±1.15)歲(t= 0.524,P=0.95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二) 兩組對象的試卷情況分析。兩次考試試題都是嚴格按照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教材《流行病學》大綱要求來出題,題型都是名詞解釋、單選題、填空題、問答計算題四種類型,題量基本相同,難易度基本一致,兩套試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
(三) 兩組對象成績。案例教學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百分制)最高98分,最低68分,平均 (83.73±7.61)分;對照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最高87.5分,最低55.5分,平均 (71.63±9.2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案例教學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將題目分為單純記憶、解釋利用和綜合分析三部分,發現兩組的得分情況存在差異,見表2。
(四) 問卷調查情況。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48份,回收率100%。調查案例教學組在各個方面對案例教學方法的評估,結果見表3。
三、 討論
本研究發現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從考試成績看,無論是總成績還是各個部分的得分,案例教學組均優于對照組;除此之外,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承認案例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對于流行病學這門課程而言,開展案例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本次案例教學的實施,得到如下的體會:
首先,案例教學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從案例的選取、案例教學的實施再到最后的總結都需要精心準備,熟練掌握整個環節,在課后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備課,而且由于學生是自由發揮,自主討論,因此提出的問題有的針對性很強,但有的偏差很大,教師在最后總結時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上課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知識儲備,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課堂控制力和細節的把握能力。
其次,對于學生而言也有很大幫助。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這在結果中有很好的體現。此外,案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案例教學可以促進他們課后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而且上課比較自由,氛圍比較活躍,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受歡迎;分小組討論后,可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每個人都可以貢獻力量,同學之間的交流增加,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每個案例分三次進行,每次都由同學先總結本組提出的問題及答案,以PPT的形式表述,這樣還可以增強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和PPT的制作能力,為畢業論文的答辯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整堂課中,教師只是相當于主持人的作用,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學生主導課堂,師生間的隔閡減少,互動增加,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
最后,案例教學存在不足之處。有的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可能會渾水摸魚,自己不考慮,只是照抄別人的結果,造成學生之間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齊;有的學生私下里都在進行與課程無關的內容,反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有的學生反映師生之間的互動有點少,主要是學生之間討論,教師只是引導,所以師生交流太少;有的章節對應的合適案例比較欠缺,很難做到所有章節都采取案例教學。
總之,案例教學是適應新形勢下流行病學的教學模式的,畢竟流行病學屬于預防醫學的專業學科,學術畢業工作后在實際中會經常用到,而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是復雜多變的,因此單靠理論教學肯定遠遠不夠,如果采用案例教學模式則既可以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又可增強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畢業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Garner DD.The continuing vitality of the case meth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BYU Education and Law Journal,2000,307.
[2]楊磊,賓曉農,呂嘉春. 文獻案例教學法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5):762-764.
[3]黃昕,劉愛忠,周價,等. 案例教學法在流行病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6):102-103.
[4]黃民主,劉愛忠,鄧靜,等. 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中《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J].2010,17(5):1023-1025.
[5]鄧芳,彭偉蓮,彭小青,等. 預防醫學專業內科學案例教學方法效果評價[J].預防醫學論壇,2013,20(8):1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