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
[摘要]中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既關乎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積淀,又關乎學生道德品質操守養成的課程,也即要培養學生在智商和情商上雙得雙收,尤其在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情商上見成效,這恰恰有別于其他專業課的教學目的。而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的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關鍵詞]中職思政課 職業核心能力 職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172-02
職業核心能力無疑是一個人在職就業期間所必須具備的最為重要的能力,體現于職業人智商和情商的修養水平,是一個人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也是除了適應本崗位需要,到其他崗位上均需要的綜合能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具體體現。中職學校是社會職業人的培養基地和輸出口,理當承擔好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重任,而且這一重任更聚焦于中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因為在中職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既關乎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積淀,又關乎學生道德品質操守養成的課程,也即要培養學生在智商和情商上雙得雙收,尤其在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情商上見成效。在當前我國就業競爭激烈的形勢下,職業核心能力的修養狀況無疑就是學生就業競爭實力的擁有狀況。由此,中職學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課課程建設,充分履行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責任。
一、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與職業競爭力的關系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由發達國家率先提出,強調對學生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我國對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視和具體要求最早可見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法的《國家技能振興戰略》,在這一文獻中,對職業核心能力概括為: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又可見國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在這一文獻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終身學習理念,學習、交流溝通、團隊協作、實踐、創造、就業和創業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無疑體現了一個人的職業競爭力,經過大中專院校培養的學生進入社會后,只會背誦書本上的教條的“書呆子”形象是不適用的,正如社會上用人崗位對大中專院校初始應聘的評價:“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智商和情商不對等”。在中職學生中不乏理想觀念淡薄、道德水準低下、理論素養不高。對于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缺少清醒的認識,缺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時,更多的是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關鍵時刻看不到一名青年學生的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勇于擔當的意識,這樣的思想品質絕不會適應職業需要。而對于中職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效果說來,更不能與大學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向所相提并論,因為中職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一線工作能力的操作型和技能型人才,對于中職畢業生說來,要增強他們的職業競爭力需要的是技能,技能即技術和能力的統稱,技術上要有一技之長,用人單位需要具有一技之長的員工;能力上要具有相應的“八項職業核心能力”,如果中專畢業生具有在工作崗位上能夠與同事和團隊和諧共事,能夠開拓進取力爭上游,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夠做崗位上的技術尖子和勞動模范的潛質,自然會被用人單位所青睞,也會為這些走上工作崗位的中專畢業生打下堅實的可持續發展的職業優勢和職業能力。
二、中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聯系不緊密的問題
中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聯系不緊密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偏重課程灌輸,忽略切身體驗
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上仍然是以理論灌輸為主要模式的,理論灌輸對于中職學生說來固然需要,可以說沒有理論灌輸就沒有理論教化,理論灌輸是理論教化的先導,但如同其他專業課的灌輸式方法一定不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品一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味道”,思想兩個字是前置于政治理論前面的,也就是說強調的是思想,理論灌輸不能停留在學生的記憶層面,讓學生能夠記得住,在考試時能夠答好卷子,而是要讓學生和自己的思想實際聯系起來,能夠將灌輸到大腦中的政治理論武裝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和理論的結合體,課程知識的傳授要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和學生的思想掛起鉤來,讓學生懂得并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做。
(二)囿于課本化,缺乏時效性
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當遵循教材,但鑒于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又不當“唯教材”,但恰恰目前中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囿于課本化的教法明顯突出,這里有教師的教學心理因素在作怪。一方面,教師具有經驗性講課的思維定勢,講了多年的這門課程,在教師的教法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慣性,利用經驗性做法輕車熟路,完成講課任務就萬事大吉,缺乏改革教法的主觀能動性,即使學校強調在思想政治課的講授上要突出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就教師的講課方式來看,也很難在講課過程中和授課效果上體現出來。另一方面,有針對性有時效性的講課需要教師能夠靈活地、切合現實社會中和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去講課,需要教師費心費力地去講實講活,而一些教師并不情愿這樣去做。當然,這里也還存有教師職業能力不對稱的因素,學校對專業教師的這種授課能力的培養不足。
三、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突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對策
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突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效果要見證于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和道德品質操守“雙馨”“互惠”的實效上。
當中職學校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后能夠在人品、敬業精神、責任意識、行為操守、工作能力上成為用人單位稱道的合格員工,乃至富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須調整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
(一)課堂教學實現“理實一體化”
“理實一體化”的概念即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思政課是典型的理論型課程,教學效果需要通過學生的“知行合一”來體現。也即理論灌輸必須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一道進行,讓學生在信服的基礎上接受道理,在自覺的基礎上約束言行、塑造品質。要讓學生信服就是要讓學生動腦思維所學習的理論,這里有抽象性的思維,即反映在學生大腦中的將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的結合性思考,也有具象思維,即所學理論與想象、真實、切身體驗的事物的聯系,這種思維的形成需要研討氛圍的形成,課本知識、教師的導向都不能也不應該限于教師的單向灌輸,應該有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允許學生質疑,給予學生爭辯機會,通過討論所明確的觀點會更入耳、入腦、入心。需要一種有形的載體,這種有型的載體需要教師的提供,或者是對生活中實例的分析,或者是動手動腦完成的任務,如:開展討論、進行演講等。通過“理實一體化”的課堂教學,讓抽象的理論教條在學生的認知中鮮活起來。再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需要達成共識、信守、踐行的“理實一體化”,就需要豐富校園文化,不能單一地靠教師對課本知識的講授,著名學者與作家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啟示人們:從長遠歷史看,決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榮辱興衰之命運的,往往取決于該國家與該地區的文化積淀深度如何。對于一個國家如此,對于一所校園亦如此,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要渠道即優秀文學作品的弘揚,理應該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廣泛重視。
(二)實踐教學實現基地化
中職專業課教學重視基地建設,發揮基地的作用,同樣,中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需要重視實踐教學,發揮基地作用。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地應選擇于社會,如以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突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基地,讓學生從情感體驗上理解和升華課堂上所學習的政治理論;到企業生產一線去感受老員工們是怎樣兢兢業業地為企業做出貢獻的,感受一名企業的員工當如何做人、處事、干工作的;組織學生以志愿者身份投身社會的某項具體工作中,感受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儉學帶給自己的教益,明晰和加深對國情和理論熱點問題的認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教學基地和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增加了生活體驗,感受到的是所學理論的社會價值的耳濡目染和切身體驗,感受到的事社會實踐對一個人職業核心能力的需要,看到了自己認識上和具體表現上的差距,才能從中增強學習理論的自覺性和以理論要求來塑身的自覺性。
(三)考評體系過程化
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怎么評價,所持有的評價方式和標準必須和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狀況掛起鉤來。必須打破以書面考試成績論優劣的做法,也必須僅以考試成績+評語(班主任教師或同班學生的) 的做法而論,應采用多元化考評體系,畢竟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就是多個方面的,尤其反映在學生的理論修養、為人處事、職業操守方面。因而,應嘗試采用過程化考評標準,也即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考評分階段、多角度、多元化的考評,考評結果的做出要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共同形成。有學者提出,對于思政課的考評要堅持五個標準,即:理論與實踐考核統一,知識和能力考核統一,過程和結果考核統一,認知與行為考核統一,多樣性考核。這種闡釋很有道理,思政課的考評與其他學科的考評就應該有所不同,以和專業課的考評方法趨同的方法來考評絕對不會考評出學生學習和修身的真實情況,加強對中職學校思政課考評體系實現過程化管理的具體方法需要進一步探索。
四、結語
對于加強職業學校的死刑政治課建設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相繼頒發了一系列的文件,頂層設計在強化宏觀導向,在具體實施的教學層面不能尋常規、走老路,要在吃透文獻精神的基礎上,積極開拓,踏實作為,通過思政課教學,以更切合學生需要的思路和方法培育其職業核心能力,全面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對德能兼備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冉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J].華章,2013(26).
[2]劉妍君.論實踐教學在思政課中的作用[J].社科縱橫,2010(09).
[3]方謀禮.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及提升條件[J].考試周刊,2014(96).
[4]楊湘洪.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和提高核心能力為目標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3(18).
[5]劉云.工學結合項目化課程對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作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07).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