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培++賈德梅
[摘要]分散學習效應是指隨著重復間隔的增加重復項目的記憶效果增加。根據學習階段提取假說,只有當第二次呈現刺激時能成功檢索到首次呈現的記憶信息時才會出現該現象。在語義表征相同的情形下,背景或結構信息的變化對信息檢索起促進還是阻礙作用,一直存在爭議。本研究以維漢雙語為學習材料,以0和4為重復間隔類型,檢驗在正字法水平上的變化,對信息檢索起促進還是阻礙作用。結果發現,在集中學習條件下,雙語重復學習要好于單語條件;在分散學習條件下,二者并無差異。說明雙語條件能提供更豐富的信息編碼,對記憶起促進作用,并且在分散學習條件下,還不會因信息混亂而影響記憶效果。
[關鍵詞]分散學習效應 學習階段提取假說 雙語重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231-02
重復是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Melton于1967年發現,刺激重復呈現的間隔也是影響記憶的重要因素。[1]即分散呈現的詞匯記憶效果要好于集中呈現,這種現象被稱為分散學習效應。后來該現象被很多研究者證實,在自由回憶、再認、線索回憶和次數判斷任務中都穩定存在。盡管分散學習效應是穩定存在的現象,但是其內在認知機制卻并未獲得統一的解釋。當前,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論被提出來,一方面解釋自由回憶任務中的認知機制,另一方面解釋線索回憶中的機制。
目前,對自由回憶任務解釋里最強的主要是學習階段提取假說。該假說認為,每次重復學習一個項目都會重新激活并提取首次學習時的記憶表征。而提取本身是一個學習事件:相比提取失敗的信息,被成功提取的信息更有可能被記住。[2]首次編碼和重復呈現之間的間隔越久,提取最初記憶痕跡的難度就越大,所花的努力、需要的注意資源就更多,這樣練習效應就越強,最終被回憶出來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從而導致分散學習效應。但是,如果重復的間隔過大,使得被試無法提取最初的記憶痕跡,這就會帶來后續的遺忘以及分散學習效應的消失。這樣,學習階段提取就能很好地解釋重復間隔和分散學習效應之間的倒U形曲線關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重復的項目能作為提取的線索自動觸發記憶的提取,學習階段提取是一個自動化過程,但是也有研究發現其可以受到意識控制。
雖然人們基本可以肯定學習階段提取是一個增強記憶效果的重要機制,但是其背后的認知機制仍不清楚。研究者認為,只有在第二次呈現(P2)時,成功提取了首次呈現(P1)的記憶痕跡,P2才能為最初的記憶痕跡添加新的信息。當P2能夠提取P1的內容并添加更多不同的信息時,P2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果。而基于提醒的統計模型也認為,如果P2能在克服很大難度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使我們記起P1的信息,這種情況下P2對P1記憶效果的貢獻最大。為了增加提醒的難度,我們可以拉大P1和P2之間的間隔,也可以減少P1和P2的相似程度。[3]雖然這些理論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行為數據,但它們對底層機制的假設尚未得到直接檢驗。本研究認為,當P1為漢語,P2為維語時,由于二者以共同的語義表征為存儲單元,而存在完全不一樣的正字法規則,實現了外在特征差異的最大化。但是仍然能夠使被試成功檢索到首次呈現時的語義表征。本研究以維漢雙語為語言材料,分單次和重復學習兩類詞匯,單次學習包括漢族和維語學習,重復學習分單語(維-維,漢-漢)和雙語(維-漢,漢-維)學習兩次,并假設:1)重復學習效果好于單次學習(即重復增強記憶);2)單語重復學習存在分散學習效應,而雙語重復學習的分散學習效應變弱或消失。
一、方法
(一)被試
選取維吾爾族本科生18人(男女各半)年齡19—24周歲,均為右利手。母語為維吾爾語,第二語言為漢語,入大學學習后通過國家漢語水平考試(MHK)四級乙等以上,所有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非語言文字或心理學專業,未參加過類似實驗,無神經系統及精神疾患。所有被試均為自愿參加實驗,實驗后有少許報酬。
(二)實驗材料
從《維吾爾語小學、初中語文教材高頻詞表》中選取詞頻在500以上,長度在3—5之間的詞語54個,與相應漢語組成詞對。其中一半詞對代表的是非生命詞,一半代表的是生命詞。維吾爾語字體為 ALKATIP Kitab Tom,漢語為楷體,字號為48,輸入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文檔中,設置底紋為黑色,字體顏色為白色加粗,用screener_plugin截圖,最后將圖片在Adobe Pho-toshop CS5中制成2cm×2cm的BMP格式的圖片。
其中選取10個詞對作為練習,讓被試熟悉實驗流程。另外,再選取8個詞對(生命與非生命詞各半),分成兩半,作為填充材料分別放在實驗的開始和結束,用于避免近因和首因效應。正式實驗中,選取36個詞對,共分為三組。組一包括12個詞對,只呈現一次(維吾爾語和漢語各半);組二包括12個詞對,兩次連續重復呈現;組三包括12個詞對,兩次間隔重復呈現,中間間隔4個詞語。
(三)實驗設計
首先,本實驗整體是一個兩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包括單次學習和重復學習兩個水平。而重復學習本身是一個2(語言類型)×2(間隔類型)的組內實驗設計,自變量一為組間變量,兩個水平:單語(維-維、漢-漢)和雙語(維-漢、漢-維)。自變量二為組內變量,兩個水平:lag0和lag4。因變量為自由回憶階段的正確率。
(四)實驗程序
實驗分為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和自由回憶階段。在學習開始之前被試被告知學習之后會進行自由回憶。在學習階段,首先在屏幕上呈現“+”注視點500ms,然后呈現800—1200ms之間(M=1000ms)隨機的空屏,之后呈現詞語500ms,然后進入下一個trial。在自由回憶階段,學習之后被試進行5分鐘左右與實驗無關的數字實驗,然后進行自由回憶。被試的任務是在紙上寫出自己可以回憶到的學習過的詞語。如果該詞語是以單語言形式呈現的,那么寫出相應語言形式的詞語。如果是以跨語言重復的形式呈現的,被試需要同時寫出兩種語言形式的詞語,只要其中一種語言形式寫正確,就記為正確回憶。自由回憶的時間為10鐘。
二、結果
首先,進行頻率效應的檢驗,對單次呈現和重復呈現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別對比,在單語言重復條件下,重復學習的正確率(32.11±4.93)顯著高于單次學習(20.39±3.18),t(17)=3.69, p<0.001,在雙語重復條件下,重復學習的正確率(42.56±5.95)也顯著大于單語條件(20.39±3.18)t(17)=4.70, p<0.001。
對重復學習進行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現間隔類型主效應顯著(F(1,17)=14.27,p<0.01),語言類型的主效應也顯著(F(1,17)=5.47,p<0.05)。總的來說,分散條件的自由回憶率(44.98±5.52)高于集中條件(29.69±5.35),雙語重復條件下的自由回憶率(42.56±5.95)高于單語重復條件(32.11±4.92)。并且間隔類型和語言類型交互作用顯著(F(1,17)=5.21,p<0.05),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發現,在單語條件下,分散學習的正確率(42.78±5.43)顯著高于集中學習(21.44±4.42),t(17)=3.99,p<0.001;在雙語條件下,分散學習效應仍然顯著t(17)=2.16,p<0.05,但是分散學習(47.17±5.61)與集中學習(37.94±6.28)正確率差異縮小。為了探究差異的原因,分析不同學習條件下語言類型的差異,結果發現在集中條件下,雙語記憶效果(37.94±6.28)要顯著好于單語條件(21.44±4.42),t(17)=3.69,p<0.001,而分散條件下,雙語(47.17±5.61)與單語記憶效果(42.78±5.43)并無顯著差異,t(17)=0.75,p>0.05。
三、討論
實驗結果首先驗證了重復學習有利于增強記憶效果,并重復驗證了Glanzer和Duarte[4]以及Paivio等人[5]的研究結果。相對于單語重復學習,雙語重復學習有更豐富的信息編碼,能夠顯著提升集中條件下學習項目的自由回憶率。而在分散學習項目上,單雙語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學習階段檢索在兩種語言類型上都是正常的,雙語學習并沒有因為信息混亂而造成記憶效果下降的現象。Glanzer和Duarte采用英語-西班牙雙語被試,也發現集中學習效果要好于單語條件下的集中學習。在分散條件下,雙語重復與單語重復記憶效果并無顯著差異。但是,有研究認為Glanzer等人的研究中,對目標學習項目進行有意記憶,即被試提前被告知學習后會有測驗。Greene認為在這些有意學習條件下,被試會嘗試有組織地組織記憶項目來提高測驗中的記憶效果。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呈現的是翻譯詞對,一個有效的記憶策略就是把詞對整合入一個簡單的語義為基礎的記憶單元。因此,如果翻譯詞對在分散條件下呈現時,為了將重復呈現與首次呈現整合入同一語義加工單元,被試會試圖檢索第一次呈現的單詞。所以,在Glanzer和Duate的研究中,學習階段提取被認為是有目的學習指導的產物。但是學習階段提取本身被認為是自動化的。
本研究中的發現可以從兩個方向上去進行推論。首先,學習階段的檢索發生在重復項目的語義水平上。第二,雖然學習階段檢索是自動化的被動過程,但是由于被試知道隨后會進行自由回憶,可能在刺激第二次重復出現時刻意進行主動檢索。也就是說,被試夠將兩種不同形式的詞語整合入相同的語義加工單元中。也就是說本實驗結果可能是由于有目的的學習指導造成的。如果是這樣,那么學習階段提取要求重復項目只是語義水平的,還是語義和正字法水平上的,這并不能完全確定,因此,后續研究可以對此問題進行實驗探索。
四、結論
1.重復學習能夠增加記憶效果。
2.單語重復學習存在分散學習效應,雙語重復學習的分散學習效應較單語會明顯削弱。
3.雙語重復學習能夠提高集中條件下的分散學習效果,并且不干擾分散條件下的記憶效果,是克服由集中學習帶來記憶效果降低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Melton,A.W.Repetition and retrieval from memory[J].Science,1967,158(3800):532-532.
[2]Bahrick,Harry,P.,Bahrick,Lorraine,E.,Bahrick,& Audrey, S.,et al.Mainten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and the spacing effect[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4(5):316-321.
[3]Benjamin,A.S.,& Tullis,J.What makes distributed practice effective? [J].Cognitive Psychology,2010,61(3):228-247.
[4]Glanzer,M.,& Duarte,A.Repetition between and within languages in free recall 1[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1971,10(6):625-630.
[5]Paivio,A.,Clark,J.M.,& Lambert,W.E.Bilingual dual-coding theory and semantic repetition effects on recal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1988,14(14):163-17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