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要]大多數人都常談“人之初,性本善”。但也從另一個視角告訴我們,后天的環境及教育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換言之,教育和人的發展密不可分。
[關鍵詞]教育 發展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235-02
一、什么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一定是所有人最為向往的教育形式,那到底什么是素質教育呢?關于素質教育的含義,我們已經得到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①
在特定的時代下,素質教育被賦予新的內涵,即思想性與知識性與一體,構建完整的人性思維。素質教育就是讓我們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找到自身的真善美,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文藝復興時期的大作家說:“人是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薄叭耸悄軌螂S心所欲的改造自己?!雹趶娬{了人性的教育,人生而平等,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這就強調了人的存在價值、即自我的一種肯定;人的意義,即心靈、精神的契合。而人文教育的實質就是對于人性的教育,讓人在個體的成長中提升人格境界和對于自我理想品質的塑造,從而進行更好的精神需求。
在教育和人發展緊密相連的今天,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點。對于各大院校的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就是對其人性的發展,讓其得到更好的發揮和釋放,完成自我的全方面的發展,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精神品質、思想水平等。
素質教育的今天,其核心內容主要是以人文精神為主,它是整個人類文化的基礎,是靈魂之所在,具有高度的思想內涵,“它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思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的精神。③
二、素質教育的背景
素質教育早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被提出來了,這是一種相對于我國教育片面化的現象而提出來的。我國的基礎教育存在著很多為追求高分存在的“應試教育”,所以,可以看出我們素質教育這一理論的提出是源遠流長的。
三、素質教育的現狀
各大院校是廣大莘莘學子向往的知識殿堂,任鳥飛,憑魚躍,任海闊天空皆可學有所成??扇缃?,隨著其快速發展,一些細枝末節卻也彰顯出來。細節決定成敗,各大院校的學生們所表現的素質也漸漸露其弊端,這大多表現在學生本人的素質較差、教師素質教育方向的偏差、學校人文環境的建設質量難以過關等等方面。所以,為保證職業技術學院的廣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價值,應該建立學生自主修養模式、加強老師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強化學校各具特色的教學理念以及相應設施的建設等。
素質教育已成為時尚話題,成為各大高校紛紛探討的重點,如何提高各大高校學生的人文修養呢?世界各國都在密切關注著此類問題。同樣,各大高校是我國多方面發展人才的培養搖籃,為祖國的發展培養了各行各業的高端人才??梢灿捎诟鞔笤盒T谖幕滋N、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學生自身修養等等方面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各大院校的學生們就更應該樹立良好的道德規范,傳承我們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做一個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勇于拼搏、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爭做新時代下的標桿,樹立良好新風尚。
而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以其獨特的文化常立于世界的東方,我們更應該獨具鰲頭,特別是各大高校畢業生,更應該擁有良好的自身文化修養。可根據近幾年的數據顯示,學生們學習的書本知識很難和社會實踐融合一起,得到更好的社會發展,在一些思維邏輯方面更顯得劣勢百出,這也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學生個人對于知識的獲取等方面都有著很大關聯。
加強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基礎,一個優秀的人才,既要有著過硬的知識技能,同樣還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豐富的知識。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我們所學習的書本知識,都是對于前人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沿著前人的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例,避免我們走彎路、重復路,能使我們更好地推陳出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看得更寬、更廣,所以現今教育的重點,更多的還是要落實在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上。
良好的素質教育可以給學生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們在相對放松的環境中去體會中國文化的魅力,將圣人先賢的智慧轉化為己用,更好地去適應社會需要,更大范疇地趨利避害,處理好社會發展關系。
可現在的問題是,對于一些基礎理論性知識,學生們掌握并不好,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的學生居然并不知曉;暢談四大名著,《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更是讓學生們望而卻步;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更是推動了世界的發展,學生們更是置若罔聞……更何況是名家巨作、先賢經典也一度成了一個又一個難點中的難點。本來應該信手拈來的基礎性知識,現在卻無人問津。學習,是一生的必修課。素質教育更成了當今社會不得不說的重中之重,真是迫在眉睫??!
四、如何進行素質教育
(一)從學生個人角度出發
素質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學生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認真地審視自己,并給自己量體裁衣,打造新時代下的新自我。一方面,我們應該讓學生精讀自己專業課程的理論性知識,掌握知識原理,讀透理論知識,讓知識武裝自己。同學們就要積極熱情地投身到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去,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更好地解決問題,全面地理解知識體系的形成,這是能力形成的一個重要過程。只有能力形成了,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這就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拓寬視野,多進行各方面書籍的閱讀。閑暇之余,學海泛舟,是為情趣。徜徉知識的海洋,去領略古人先賢名篇巨作。約三五好友,去訪長沙、登三山五岳,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更是對書中知識的解答。將書中所看、所得、所想與實際生活遇到的實際問題相互融合起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有的學生會在自己畢業后感覺得心不應手,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這就是平時的課程理論知識沒有進行系統分析,很好的掌握牢固,使得今后的工作難上加難。所以,加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二)師資力量的培訓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位好的教師,能引導學生通向知識的殿堂。那么,在各大院校的教師配置上,各專業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外,還應該多注重知識理論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專業的知識理論培養,也是當代學生學習的重點,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自己著手去理解技術的概念,這樣,學生會進行更好地判斷,究竟怎樣做方為適當,告訴學生們要如何做,為什么這么做,還可以怎么做,不這樣做會如何等等問題。這樣,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讓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能更有興趣投身于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之中。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能夠回答學生各種各樣刁鉆而又花樣百出的問題;其次還要有著優秀的技術指導,正確引領學生,把最精煉的技術知識成功地灌輸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學有所成。最后,也要求老師在和學生溝通時,掌握好方法,尊重每個學生個體,讓每個學生可以獲得真正的理論知識教導,得到同等限度的關愛,并在老師因材施教下,啟發智能,更好地發展個性。讓學生能夠在陽光雨露的澆灌下,更自由、更有方向的發展就是最大的收獲。
同樣,教師的教學引導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是天邊最亮的那顆五角星,那么,各位教師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模板,教師在原有的教學體系基礎上,也應該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斷充實自己,也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知識技能方面的指導和幫助,更應該去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能夠給出更精確的分析。在對于學生的教育上,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學習,從自我感知良好中去獲得學習的樂趣,將會創造出更深的、更長遠的價值,并教會學生如何去做,才能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心、有職業感的良好的新一代。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學習其他院校更加先進的教育思想,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對新的教育思想得以全面認識和分析,不要盲目去使用,更不要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各大院校的教育就是本著學生一學就會,會了就能應用的理論,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還原于生活,這也是教育的最大意義,能夠最大限度地教書育人,去創造社會。
(三)從學校這個大家庭開始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搖籃,一草一木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學校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素質教育方面的設施更應該貼近生活、接近學生。
1.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
社會風氣的日益惡化對于學生的影響最為深遠,學生是學習的先鋒,他們總是走在時代的浪潮上,總是本能地緊跟時代脈搏,以至于不良風氣會日漸腐蝕孩子們的心靈。那學校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文化學習環境,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例如,舉辦文化藝術節,吟詠經典詩文、感受古典文化;彈唱經典名曲、培養審美情趣;英語競賽、辯論賽等各種知識性競賽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鍛煉學生動腦能力,培養學生集體意識,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體現自我價值。也可以舉辦體育競技,良好的體魄會讓人有著更加充沛的精力投身于工作中。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強對于學校文化景觀的設置,詩詞歌賦,與校園文化能很好地融合一起,打造校園的同時,可以更大限度地去使學生感知校園的深厚文化底蘊,并發自內心的去適應這樣的教學體系,有自主的學習,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引導。
2.加強素質教育的思想意識,把素質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那這樣,就需要把素質教育和培養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能輕素質教育,造成當下這種只有技術缺失人文知識的人才;也不能輕技術培訓,只有理論知識,而無實踐經驗,回歸傳統的課本知識。所以,要兼顧兩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發展,既有良好的理論知識,又能很好地應用于實踐。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指出“學校的教育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專家?!倍覈逃龑W家楊叔子說:“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梢?,我們的教育更是應該抓緊人文教育的思想理念,培養全素質型人才。
(四)家庭教育是先導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學生的言傳身教都源于父母。如果,家庭成員能夠很好地配合學校,讓學生得到更多更好地關注,及時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并發現根源,給予及時解決,那學生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這就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先導作用,是學校和家庭的強強聯合。
總之,我們要從當今教育的現狀出發,了解學生的個體,更新教育理念,讓學生主動學習,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注釋:
①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②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代表作品《哈姆萊特》。
③郝文武.當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2006(10).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