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東
摘要:柞蠶生產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最早利用柞蠶和放養柞蠶的國家。蠶業生產是嫩江縣的重要產業之一,是鼓勵廣大蠶農發揮地區特點、縣域優勢,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特色經濟的途徑之一。柞蠶繭及其相關產物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資源,在我縣的長福鎮、前進鎮、臨江鄉的農民從事著柞蠶養殖。蠶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給這些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實現了蠶農增產增收的愿望。
關鍵詞:嫩江縣;柞蠶產業;發展;思考
嫩江縣隸屬于黑龍江省黑河市,是中國麥豆主產區。境內資源豐富,尤其是林業資源。林業用地總面積942.8萬畝,森林總蓄積2619萬立方米。林場內樹種繁多,主要有落葉松、樟子松、云杉、柞樹、黑樺、白樺、椴樹等。多年來,各級相關部門和單位認真貫徹林業建設方針,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以林為本,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林業附屬產業,取得了理想的經濟效益。一定程度的解決了林業職工的安置問題,拓寬了林業職工的就業渠道,緩解了退耕還林后出現的就業難的實際問題,繁榮了市場經濟,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全縣林業經濟的長效發展。
我國是柞蠶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柞蠶品種資源庫,世界上90%的柞蠶繭都出自于我國。嫩江縣柞蠶產業起步時間較晚,但在省市相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柞蠶業的經濟產值不斷提高,充分發揮了縣域優勢、資源優勢。嫩江縣柞林資源豐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條件,使得樹質肥嫩,為柞蠶提供了非常適宜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柞蠶食源豐富,營養充足,生長速度快,蠶蛹脂肪飽滿,繭質優良,深受歡迎。
蠶業生產不占耕地,投入不多,不爭農時,對養蠶人員要求不高,養殖技術簡單易學、易掌握。而且時間短,經濟效益好。柞蠶養殖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廢料和污染物,不像其他養殖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蠶繭雖小,但卻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繭絲可用于織造柞絲綢;蛹既可食用,也可做藥材;殘渣是養殖魚、畜、禽的上好飼料;從蠶、蛹、蛾中提煉死亡柞蠶素、白細胞介素、干擾素等,還是上好的醫療、保健用品。利用蠶場空地補植柞樹或草灌植被,不僅為柞蠶提供新鮮的柞葉,還能綠化環境、凈化空氣,保持蠶場良好的環境,利于柞蠶生長發育。柞蠶全部生產過程最多不超過60天,一般從7月上旬上山放養,9月上旬收獲蠶繭,毫不影響農民進行其它農業生產。養蠶的投入和凈收入比為1∶5,遠遠高于種植水稻和玉米1∶1.5和1∶1.3的凈收入比。
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可以進一步促進全縣柞蠶產業的良好發展。因嫩江縣柞蠶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規模不大,與柞蠶業發達的遼寧、河南、吉林等省份相比,從技術、規模、產量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養殖技術較為落后,技術更新能力較慢,抵抗風險災害的能力較差。使得一些養殖戶心存顧慮,既看到了柞蠶產業收益高、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又苦于技術不嫻熟、能力不全面,不敢貿然擴大養殖規模。有的蠶農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無法熟練的掌握網絡知識和銷售技能,造成了柞蠶產品無法及時銷售出去,給蠶農造成的一定的思想負擔。
其次,嫩江縣在積極發展柞蠶養殖業的同時,只是尚沒有很好的解決割繭賣蛹的局面。目前基本不能生產蠶種,全縣用種仍以外購外進為主,不僅價格高,而且質量也不穩定,在購運途中難以避免的造成蠶種殘、病、死的狀況,既影響蠶種質量,又增加了生產成本,最終影響養蠶效益。長期以來,全縣在柞蠶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方面依然是空白,還沒有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的生產模式,還是僅僅處于初級原料的生產者、生產地,還沒有形成就地養殖、就地加工、就地研發、就地銷售的產業鏈條,沒有更好地發揮出產品附加值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因此,解決好現存的問題,是更好地確保全縣柞蠶生產的關鍵措施之一。根據全縣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合理規劃和布局,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林業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質量和信譽為準繩。與柞蠶產業發達的地區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學習、找準不足。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并定時下鄉進屯,給予蠶農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不斷提高蠶農養殖技術和管理技能,解決蠶農的后顧之憂。科學調研,在合理的范圍內不斷擴大養殖規模,以品種結構優化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柞蠶放養新技術,提高單位產量和質量,逐步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促進嫩江縣及全身柞蠶產業的良好發展。
柞蠶產業是農業特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拓寬農民、林業職工開辟新的財源,從而實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發揮得天獨厚的林業資源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嫩江縣柞蠶養殖業,掌握正確的養殖方法,并加以科學管理,既能增加蠶農的經濟收入,提高蠶農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又能很好的促進農林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