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
【摘要】傳統的文化藝術已在失傳的邊緣,甚至已失傳。我們需要去保護,去繼承,才能保有中華文明五千年累積的那些智慧結晶和藝術結晶。
【關鍵詞】吹嗩吶;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小時候,總喜歡聽爺爺奶奶講過去的故事。聽他們說過去的老四合院和院子里的人和事,我總是好奇的問這問那,而爺爺總是笑著對我說:“那都是舊社會時候的事兒了,你看現在都什么年代了,誰還會像過去一樣呢……”確實如此,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形形色色新鮮的事物迅速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沖擊著我們的視覺神經,快餐式閱讀、快餐式愛情、快餐式旅游甚至是快餐式的文化正蠶食著我們的生活,一切似乎都朝著商業化的趨勢發展著,那些傳統的文化與信念正被我們所遺忘。而《百鳥朝鳳》所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傳承與堅守的故事。
在無雙鎮這個地方,吹嗩吶這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絕不止于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百鳥朝鳳”這支高難度的曲子,也只有領軍的嗩吶高手才能勝任。整個無雙鎮,只有四方聞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爺能吹“百鳥朝鳳”。焦三爺老了,急需培養接班人。徒弟游天鳴初進焦家班時年幼稚嫩,對焦三爺十分敬畏,雖然心有不甘被父親“拋棄”在焦家班學藝,但仍有為爭家門榮光全力博取師父贊許的信心。能夠進入焦家班的學子必須人品端正,忠守嗩吶藝人的德行,從骨子里做到“嗩吶離口不離手”,為考驗兩個徒弟是否符合標準,陶澤如這個面冷內熱的黑臉師父使盡招數,最終天鳴接受了嗩吶班。但由于時代的變遷,辦喪事吹嗩吶這個通俗漸漸被時代而淘汰,焦三爺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電影中第一個打動我的場景,是少年天鳴把著師父割來的蘆葦稈兒,要從河灣里吸上一口水。蔥綠的蘆葦上浮動著柔軟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個小小的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正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協調”,不免使人去想,這灣河水邊跪坐過多少個虔誠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嗩吶之音傳到如今。第一日吸水不成,臉蛋被汗水和泥漿糊花的天鳴悻悻返家,師父立馬把他碗中的白飯刨去了大半,師娘勸慰師父“娃正是長個兒的時候呢”,師父激他說“我哪個徒弟不是從娃開始的”。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嗩吶情長。
徒弟從師父手中接過嗩吶那日要起一個誓,是嗩吶離口不離手。天鳴在被師父選為接班人那天應過一句話,是他會把無雙鎮的嗩吶擔起來、傳下去。成年后的天鳴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游家班的班主,這時候洋樂隊已經飄進了各家莊戶,辦酒席的也沒人再給年輕的樂師行禮。他的骨頭縫兒里開始長出師父的威嚴和沉靜,面對身邊人另謀生計的勸說或嗔怪,天鳴說了兩回“我給師父發過誓的”,他并不作辯白,旁人也都不再說話。這處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爺已老,嗩吶的氣卻是不會斷的,縱使無雙鎮和這世道要翻上幾百回幾千個新,這把家伙事兒的魂還是長在人心里,還是埋在黃土根。
陶澤如先生飾演的焦三爺,大多數時候不怒自威,但幾處圍繞著飯桌的電影段落,卻也幽默可掬,焦三爺是中國傳統嚴父的形象。他第一回對天鳴露出笑容,是少年時天鳴躲在蘆葦蕩草叢中學鳥叫,師父在他身后躲藏,以鳥叫與他相應;第二回是班主天鳴第一次接到了活計,給他買來煙葉和白酒,焦三爺喝得滿面通紅,興奮得拿出自己的嗩吶在屋里吹到一頭醉倒,頗有“酒中仙”的神韻;最后是天鳴接過師父的嗩吶,師徒二人完成“百鳥朝鳳”的絕唱,這是焦三爺對徒弟、對嗩吶、對自己畢生心血與所愛的最后一次注視。他身體已然不支,但他知道自己的命早就融入了嗩吶的芯子里、鑄進了嗩吶的銅管中,而自己的后人會繼續將這條命活下去。
在夜里跳撲一只螢火蟲,在灶臺上永遠有裝滿了食物的海碗,在兒時第一次聽焦家班吹奏八臺睜圓了雙眼,在師父手中接過嗩吶哭紅了鼻尖,吳天明導演手下的故事淳樸且雋永,幸福又孤獨。黃土地上蒸騰的熱氣和無雙鎮里油綠的青草香,焦三爺家的嗩吶聲和一座矮墳前的“百鳥朝鳳”,將傳統文化的靈與美、哀與殤發揮到了極致。焦三爺從太師椅上站起身,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嗩吶的樂音中,吳天明導演也在這曲“百鳥朝鳳”之后羽化,民族的文化將何以為繼,智者無言宿儒淚,余音繞梁青松心。
《百鳥朝鳳》的結局并不盡如人意,我看到的是一個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被淘汰和取代的民間藝術,是一代嗩吶藝術大師漸漸老去的背影,是看到繼承的那一代無力發揚光大的無力感。如果說前半段關于傳承教學節奏畫面明快,那后半段則處處透露著這個傳統文化藝術被人取代被人放棄的壓抑。“百鳥朝鳳”這首曲子過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在故去后享有,而焦師傅生前重病時交代徒弟天鳴的也只是只需吹四臺便可。然而諷刺的是,最后在焦師傅墓前也只剩天鳴一個人在堅持用嗩吶吹奏送最后一程,因為嗩吶班也僅僅只剩下天鳴一個人了。片尾字幕前的一幕焦師傅的回眸和背影真的是讓人唏噓又傷感。好在后半部分也不全是絕望,導演還留了一線希望,那就是省領導親自登門希望天明帶著嗩吶班一起去市里表演,要把這個民間藝術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我不禁松了一口氣。
隨著時代的變遷,有太多太多傳統的文化藝術已在失傳的邊緣,甚至已失傳。我們需要去保護,去繼承,才能保有我中華文明五千年累積的那些智慧結晶和藝術結晶。正如呼吁去看這部電影的人一樣,好的作品需要觀眾的認可和觀賞,而好的文化藝術則需要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