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出于共同的學習目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及表現自己的機會,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充分交流、合作探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合作學習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與當代教育理念相得益彰。
一、合作學習的優勢
1. 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語言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一向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由教師主導進行知識的講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語言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 合作學習創造了積極、寬松的課堂氛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課堂中,老師提出問題一般要求學生立即并且準確的回答。大多數學生,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羞于在課堂上發言。而合作學習營造了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小組成員間互相幫助,個體之間的競爭轉化為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增強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學習中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參與,這是評估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一味依賴于老師。而合作學習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不再是一味追求知識的灌輸,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了學生對英語文化、語言及對學習的自主意識,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二、突出問題
1. 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夠強。在實施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將任務分給各小組后,有的學生不認真參加小組討論,有的學生甚至根本不參與小組活動,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缺乏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小組成員之間不商量、不討論、各自為政的現象也并不鮮見。上述問題的存在,致使合作學習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成效。
2. 對問題的探究流于形式、不夠深入。由于教師對學生缺乏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得學生在接受一項合作學習任務之初并不能準確把握此次合作學習將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因此在之后的小組討論過程中,往往只停留在比較粗淺的層面,甚至是走過場,很難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究。
3. 很難實現真正的平等交流。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的英語水平比較高,在整個討論中表現活躍,甚至占據了主導的地位,而英語程度相對較差的學生則很少有發言的機會,長此以往,造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三、有效應用
1. 進行科學的分組。教師在進行分組時,首先要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英語學習程度、語言表達能力等基本情況,其次要考慮到不同的授課內容和課堂環境,綜合這兩方面的情況進行形式多樣的分組。教師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使得小組成員在能力、性別上能達到基本均衡。在性格上,內向型與外向型相互補;在性別分布上,男女生成員搭配等等。
2. 合理調控小組進程。在合作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扮演著準備者、參與者、推動者的角色。首先,教師作為準備者,應該準確把握授課內容、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式,大膽、靈活運用教材,合理計劃小組討論時間和方向。其次,作為參與者,教師應適時調控小組討論的節奏、進度,讓學生多思考,并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發言、自我表現的機會。最后,作為推動者,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除了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適時地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鼓勵,教師的肯定和贊許能夠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討論。
3. 建立良好的評價體系。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考核、小組成員互評的方式對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在每學期末進行考核時,教師可將學生的筆試成績作為基礎分,占總成績的比例可規定為80%,將學生合作學習的評估分數作為附加分,占總成績的比例達20%。通過設置這樣的評價考核方式,既關注學生的筆試成績,又關注學生平時的合作學習表現,能夠更合理的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合作學習的重視程度,推動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