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松
語文課作為中職學校一門綜合性文化基礎課,是學好各門專業(yè)課的基礎。 但是,許多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基本上套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模式,表現為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教學形式和手段落后,脫離了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沒有根據中職語文的教育特點和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導致教學效果難盡人意,因此加強和改進中職語文教學迫在眉睫。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的分析
1. 課程重視不夠。長期以來,中職學校教育片面強調專業(yè)課,側重于“一技之長”,著眼于就業(yè),文化課普遍受到輕視,語文課程也失去了應有的位置, 長期淪為邊緣學科,用夾縫中生存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根據調查,有一些中職學校常有減少語文課程的課時量進行學生實習實訓的現象;語文教材中有一些過時的、脫離學生實際,難引起學習興趣的內容長期不變;有些學校對語文教研活動不重視、流于形式,一些語文教師至今還是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的老套套。
2. 學生基礎薄弱。這是中職語文教學較為頭痛的問題。中職學生大多是中考的失敗者,有的甚至因為種種原因,連初中都沒有讀完,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對文化課的興趣更不濃,語文基礎比較薄弱,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yǎng)和提高。目前學生中不會說普通話的,作文中錯別字、病句連篇的情況相當普遍。
3. 學習興趣不高。近幾年來,中職學生素質整體下降,基礎差、缺乏學習動力、對學習心生厭倦,好大一部分學生片面認為,語文和專業(yè)是兩碼事,到職業(yè)學校來只是為了學專業(yè)技能的,學好專業(yè)、滿足專業(yè)崗位需求就可以了,他們普遍持一種“公共課無用論”的觀點,長此以往,對語文學習便逐漸失去了信心。
4. 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受傳統(tǒng)教育、應試教育觀念影響,有些教師的教學觀念未與時俱進,教學方式陳舊老套,以本為本、采取單一的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或者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策略,忽視語文課外拓展和對學生課外語文活動的指導,使語文教學脫離了中職學生的實際。
二、改進中職語文教學的應對策略
1. 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在職業(yè)教育走向市場的今天,如果說學生是每個學校生產出的“產品”,那么企業(yè)則是“上帝”,職業(yè)學校的課程設置應服從企業(yè)的需要。當今企業(yè)缺乏的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勞動力,而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yè)教育階段的一門主要的文化基礎課程,它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學會人際交往、提高人文素質、完善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基礎,對學生的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起著奠基的作用。因此,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課程體系設計中不應孤立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將它們與機械制圖、園林設計這些專業(yè)課程隔絕開來,而應將它們逐步融合,重新組合,樹立所有課程的學習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素質,培養(yǎng)崗位能力的新理念。
2. 樹立正確的職業(yè)教育教學理念,統(tǒng)籌制定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涉及到許多環(huán)節(jié)和主客觀因素,每個環(huán)節(jié)和因素都會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針對某一具體的教學活動,制定教學策略時要樹立正確的職業(yè)教育教學理念,用符合職業(yè)技術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理念來指導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形式相關性比較強,需要統(tǒng)籌兼顧。在統(tǒng)籌使用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課程或課程的不同內容,分情況制定教學策略。
3. 教學方法應講練結合。語文作為職業(yè)學校的一門文化基礎課,應和專業(yè)相結合,和學生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其在職校的真正作用。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尊重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的體現,也是我們對過去的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過去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獨角戲”,語文課甚至成了“滿堂灌”的代名詞,語文教學走進了“高消耗、重負擔、低質量”的死胡同。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應講練結合,以練為主。根據語文教學和專業(yè)的需要,還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對話、表演等語言訓練,形成較強的口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校情況,盡可能多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使教學顯得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更通俗,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上,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參與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要設計出一些能讓學生充分參與的教學內容,將“問答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研究法”“練習法”等引入課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上午第四節(jié),學生出現了疲勞現象,可用“問答法”啟發(fā)學生的思路;某一篇課文比較簡單,可用“讀書指導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4. 通過互動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調動學生思維,使其緊跟老師的思路走,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利用他們的求知欲。課堂上老師廣泛聯系,旁征博引,不僅能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還能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服務。要注意的是,廣泛聯系,并不是漫無目的地聯系,要為講授內容服務,萬不可拋開教學重點云天霧地亂侃一通。針對中職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熱情不高、對專業(yè)課程卻比較重視的事實,我們應該從學生注重“實用”這一特點出發(f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去發(fā)現學科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對相關學科的探索熱情。例如給旅游專業(yè)班教學《赤壁之戰(zhàn)》,針對“90后”學生說話直接的現象,在教學時,可和學生共同探討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的說話藝術,并有機設置一些導游或酒店工作時的情景,啟發(fā)學生在面對服務對象時要注意講究說話藝術,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同時,在教學內容上,可適當增加與學生以后的工作聯系緊密的實用性教學內容,如申請書、請假條、求職信、即席發(fā)言等應用文寫作訓練,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 堅持激勵和快樂教學法。雖然中職學生的文化課基礎差,但是他們在其他方面卻有著超過同齡人的特長。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讓學生關注自己的價值,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教師多進行賞識教育,采取快樂教學方式,適當降低教學難度,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的環(huán)境和融洽的氣氛。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fā)言,在黑板上出一些簡單的題目讓他們上臺做并能做對等,就可采用鼓勵性語言對其給予表揚。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