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藝鋒
歷史人物評述教學是整個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價值,對高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高中歷史人物評述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學生的學習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知識層次、技能層次和史識與運用層次。
“記憶、理解、運用”是學習能力的三階梯,歷史人物評述教學需要在這三個階段中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
第一階段:要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相關的基本知識,如生平、生活環境、主要經歷、思想、活動等,它是深入學習歷史人物的基石。通過基本事跡和主要活動,重現出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為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準確剖析或者客觀評價作鋪墊。這是個走近歷史人物的過程,簡稱“走近篇”。
這一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根據確定評述人物進行搜集、甄別和篩選資料,要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特別是有條件的同學通過實地考察、實地采訪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對搜集和選用的資料要注明出處,并加以甄別,去偽證存真。然后對同類、同時期或同地域的歷史人物進行歸納識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提出自己的問題。
第二階段:在對歷史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和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深入探究,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倡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同伴共同討論和交流。認識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系,進而深刻且全面地認識他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及其所產生的主要影響,此為“探究篇”。
這一階段強調的是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對比分析,求同求異,合作交流,共享共贏。重視生生之間的交往和互動。
第三階段:幫助學生應用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分階段、看主流,盡可能客觀公正地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們用心從他們跌宕的人生和非凡的成就中感受歷史人物的精神光芒,汲取人生智慧,培養健全人格,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成“評述-感悟篇”。
要完成以上三個篇章,教師和學生必須經過搜集和查閱資料、反復研究、深入討論,從獲取知識到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最終升華固化為學習者自身積極的人生態度。
筆者在組織歷史人物評述過程中,主要是采用同伴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及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其基本要義是學生以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以整個小組的表現和成績作為評價依據的教學活動。它強調的是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各負其責、交流合作、協調尊重,主張“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把個體競爭轉化為團體競爭。“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同時又有利于促進良好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合作學習理論的精髓正好與之相符,特別是在歷史人物評述中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歷史人物評述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筆者在高中開展歷史人物評述教學的探索是在2013年年初。當時,根據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需要,我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歷史人物薈萃”選修課程。本課程根據學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現代公民”的育人目標,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實踐性、探索性,突顯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和育人功能,受到學生的歡迎。
教學過程一般以六周為一個周期,每周一節課。前兩周,由教師作示范和指導,介紹課程的要求、評述歷史人物的原則、方法,合作小組自主完成整個探究學習過程。后四周由各組進行展示和評價。
以“中國近代鐵路工程之父——詹天佑”的評述為例。
首先,合作學習小組自選題后從收集、查閱、篩選資料開始,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過程,“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筆者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特別是實地考察、實地采訪等方式。詹天佑的出生地和故居紀念館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筆者所在學校正好位于荔灣區,距離詹先生故居不遠,因此,學生們到故居實地參觀,從珍貴遺物以及故居的建筑風貌本身,得到了大量實物和感知的第一手資料,而走近我們的歷史人物詹天佑先生。
其次,結合所有資料進一步分析、研習和討論,從詹天佑的生平事跡中進一步了解當時列強欺凌、內政不修的時代背景,發掘在此歷史條件下京張鐵路誕生的不易及其深遠意義,和他創立中華工程師學會,致力于發展“工學”、培養工程人才以使國家富強的愛國情操。
第三,在完成對詹天佑先生的探究性學習后,學習小組的成員通過PPT宣講形式和同學們分享了學習成果,最終大家從詹天佑“幽芳淡冶仙為侶,傲骨嶙峋世所稀”的一生寫照深切感悟到他本人面對困難和壓力的敢于斗爭、勇于為國爭光的毅力,以及獨辟蹊徑培育人才、赤誠愛國鞠躬盡瘁的精神,進一步體會到身為現代中華學子的時代使命感。
各組的展示時間為6-8分鐘。展示的過程中,每組選派一位同學主講,組員可以補充。每組選派一人組成評委團,對各組的表現進行量化評價。評價表從主題鮮明、觀點明確;內容豐富、史論結合;排版合理、制作精美;思路清晰、表達流暢等四方面進行賦分,占總評價的60%。設專職計時員和計分員,當場打分。要求各組同學尊重發言或表演的同學,把重要的信息和問題記錄下來。展示后有簡短的互動環節,一方面是由展示組就評述的內容以搶答形式向“聽眾”提問,另一方面是“聽眾”的質疑和展示組的現場答辯。
課程周期內,各組制作《人物春秋》歷史電腦小報,包括前言(選題的理由、目的、意義等)、人物的介紹和評價、結語(感悟、心得、體會等),占總評價的20%。同時提交資料匯編,包括《歷史名人薈萃合作學習記錄表》、參考文獻、資料目錄)總結反思和學習體會等等過程性資料,占總評價的20%。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