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英
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一向比較關注個性偏激、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注意花心思引導他們。因為引導好他們不僅可以平定班級大局,而且因為他們頭腦聰明,往往會給人意外的驚喜。多年來我把引導好他們作為班級管理的一個突破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首先,創造正面接觸的機會,用愛心和欣賞架起心靈的橋梁。
個性偏激、以自我為中心學生很喜歡挑刺,所以說話常常有點尖酸刻薄,比較容易和同學發生沖突。還記得我接手重新分班的初三(7)班班主任時,遇到了郭某某。她個性鋒芒畢露,說話經常不顧別人感受,班內人際關系緊張,多次和同學發生言語沖突,甚至做一些過激的行為。雖然工作開始前我對她就有了很多了解,但我衷心希望在新的班集體中,能夠順利接納她,讓她在班級中快樂學習生活,健康成長。
接觸之初,我并沒有找她談話,我不希望一開始,就讓她覺得老師已經對她有成見,把她當作一個壞學生。我想在新的環境中給她一個自我重新定位、重新學好成長的機會。開學頭幾天,我默默而細心地關注著班上的每一位學生,其中當然也有郭某。我發現郭某精力旺盛,愛管閑事,看問題容易偏激,有時會背后說人閑話。但其作文卻寫得細膩,語文是其優勢科目。我很高興,我是語文老師,可以比較方便與她溝通。
開學一周了,對班級工作進行了新的分配,我讓郭某負責管理班級的圖書角,同時負責收集《家校聯系本》給本人,讓其擔任語文小組長。我希望她把旺盛的精力分到有益于班級的管理上,自然就少一點心思搗亂,同時也創造了很多可以和她正面接觸的機會,方便在心情放松時,隨意與之交流。同時,在語文課上,我給予其展示自我優勢的機會,作文課上,我經常拿她的作文當做范文來講評。她在語文課上敏銳的思維常讓人驚嘆,她那精美的文筆也贏得了班上同學的一致好評,漸漸的,有部分同學羨慕起她在語文上的聰穎。我用心為她在同學心目中樹立起一個正面的形象,讓她感受到老師和同學都很欣賞她。
人都是渴望尊重和欣賞的,她很珍惜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對老師和同學都更友善了,漸漸地參與班級事務多了,也能接受他人善意的建議,同學關系也和諧了。一年后,郭某變得樂觀開朗了,也順利的升上了普高。
其次,營造正面的學習環境,環境感染,友情感化,用正能量來糾正偏激。
2014年我接手了初二(3)班的班主任,班中的張某也是一位個性偏激、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說話做事我行我素,不顧同學感受,因此被學生排擠。時間一長,孤單與無助促使她偏激心理的進一步發展。剛一上任,她母親就三番五次的與我電話溝通,希望在新的一學年里,能盡力幫幫她女兒,讓班上學生不要孤立她。在學生排擠孤立已成事實的時候,老師如果仗著班主任的身份去威逼學生,只會將事情弄得更糟。于是我就采用了“曲線救援”的形式,為張某創設了一個正面的學習環境,用環境感染,友情感化,通過正能量來糾正張某的個性偏激、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足。
在班級編排座位時,我特意安排一個人緣好,責任心強、積極熱心的女同學跟她坐,目的是發揮同桌的力量。而且在她的四周安排幾個為人正直友善,與張某沒有過糾紛的女生。事前,我先對這個女同學進行了一番談話:為了班集體,不要歧視她,希望多一點包容,學業上也多幫幫她。我期待著以一個好的環境來感染她,讓她能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在后來的學習生活中,我一直與特意挑選的學生的密切溝通疏導,曉知大義,承諾獎勵,讓他們多主動與張某交流,小組合作學習中多找張某商討問題,逐漸讓張某融入團隊活動。友善的環境,友好的同學,慢慢地化解著張某的戾氣。與此同時,我也常常引導張某,讓她認識到同學排擠她,根本原因在于她的一些做法讓同學覺得不舒服。鼓勵她及時回應周圍同學對她的善意,努力重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叭朔遣菽?,孰能無情”,時間一長,張某對同學也不再那么刻薄了,學習也用心了,偶爾還會主動幫一下同學。同學們覺得她不像以前那樣煩了,在張某周圍這個小范圍內,同學們逐漸接納了她。找到了這個突破口,慢慢我就將這種正能量擴大輻射到班級范圍,讓班級比以前更和諧,更有凝聚力了。
第三,創設正面的家教環境,密切家校聯系,雙管齊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孩子的問題背后,多多少少受到家長的影響,要想效果好,就得家校一起合作。我們要以為了孩子的成長這一共同關注的問題為契機,在家長不懂教育時,好好溝通,必要時給家長一些具體做法的指導。
我帶初一(6)班時,班中的男生小輝,是一位管不好自己,班干不能管,老師批評總不服的男生。平時喜歡冷眼瞧人,氣量特別小,看到別人受表揚就揭短,看到別人挨批評就幸災樂禍。平時與他交流,一言不合,他就會罵人。同學們對他敬而遠之,科任老師也不愿更多的“管”他。可我作為班主任,卻不能坐視不管。在一個星期三的自習課上,我發現了小輝在同學面前玩手機。作為班主任,這事我得管。我決定當即把小輝的手機收起來,本學期內表現好,期末退給他。可能因為平時我比較關心他,又是班主任,小輝當時僵持了一下,還是把手機給了我。下課了,他到辦公室找我拿手機,我沒有答應他,于是他就大吵起來,換成了一副斗雞的樣子。作為一個班主任,我想到以后的管理,是不能縱容他的行為的。
為了更好的教育他,于是我找來了他的家長,沒想到一天之內我見了他的兩個媽媽:一個親媽,一個養母。好在不是同時到,雖然他們是來協助教育的,但見到我之后都是大吐苦水,互相責怪對方,把孩子教壞了。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小輝和同學相處不太和諧,喜歡背后揭人短處、說人壞話、幸災樂禍了。原來是多年生活不自覺的形成的。隨著時間推移,在學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對與錯,自然的將這一切的錯誤都歸咎到同學,習慣性地指責別人。
為了解決小輝的問題,此后的一段時間,我輪番接聽他兩個媽媽的電話,也成了他們之間疏通的橋梁,經過一段時間,兩個媽媽終于為了兒子達成了一致,不在小孩面前互相指責,有事私下協商,讓小孩的事有人管,并且盡可能保持一致意見。家庭教育的一致了,小輝也不用經常為媽媽不同態度而煩惱了,我再正面引導他,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個性偏激、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在一個班中雖然不多,但一個孩子背后就關系著一個家庭的幸福。他們更需要老師用愛心溫暖,同學用真情包容,家長用行動關愛,多方面正面的引導遠比批評指責來得有效。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