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交流的互動過程,課堂活動應由師生共同創建。文章重點闡述和研究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與學生有效互動,培養學生學會互助學習,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
一、互動式教學的前提
關注學生情感,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是互動式教學的前提。在傳統的課程實施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情感”因素,總認為只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就盡了自己的責任了,而新課程還要求教師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時的教學中,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足夠的心理安全感。
二、中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通過課堂觀察,目前我國中學英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互動模式單一
師生互動和師班互動占絕大多數。“控制-服從”為中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中教師和學生的主要行為模式,相互切磋型的互動較少。另外,教師只注重講解語法知識,詮釋課文和操練句型,訓練學生解題技巧。
2. 互動的對象存在差異性
教師提問成績好的學生的次數多,且在對成績好的學生評價時傾向于采取肯定的、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在等待時間上表現出了耐心。而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在評價時傾向于給出“正確”或“錯誤”的簡單評價,表現出了課堂中師生互動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3.課堂互動設計不合理
有的教師在一堂課中設計了過多的問題討論,且設計的問題沒有多大的討論價值或與教學目標沒有很大的關系,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太難。課堂看上去十分熱鬧,卻流于形式而沒有內容。學生沒有真正地消化和吸收知識。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語言能力,難度要適中,并合理安排活動時間、任務分配,指令要簡練、清晰,以保證教學的順利完成。
三、中學英語課堂互動的途徑
1.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
英語教材給我們提供了大量創設情境的題材,如問候、指路、購物、看病、打電話等題材,教師可利用實物、道具等創設情境。教師還可利用畫面呈現情境,音樂渲染、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模擬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2.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是師生互動的主體。只有學生參與了教學,才可能發生人際互動。因此,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例如,利用Pair Work分組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或利用簡筆畫、多媒體學習軟件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創設不同的角色,帶領學生制作簡筆畫,利用帶有激勵功能的多媒體學習軟件使學生向著要進行的教學活動轉移,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欲。這樣學生上課情緒就會為之一振,并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進入學習中去。
3.利用好小組合作和競爭
小組一般有4~6人,由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組員之間分工明確,合作探究,形成成果。教師運用一些小組競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勝心理和集體榮譽感,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小組成員積極努力,爭取達到優勝。
四、課后反思評價
課后反思評價是互動教學的深化。一堂課上完之后,就要及時進行反思評價、總結經驗,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反思、評價也是互動,它通常可放在課后進行,教師總結教學效果,學生總結學習效果,它的最終目的是避免在今后的教學中走彎路,從而使整個教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對于中學英語教學來說,課堂上開展積極的“互動”式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綜合素質、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英語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平等教學、公平交流,這樣才能讓英語課堂教學中積極的師生互動有效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劉紅梅.改善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性——行動研究報告[J].山東外語教學,2008,(1).
[2]龐繼賢,吳薇薇. 英語課堂小組活動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城縣冠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