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琛 師帥 張菀桐
摘要:小便不利基本機理為腎與膀胱氣化失常所致的津液代謝失常,常由膀胱邪實與化源不足等原因引起。仲景通利小便之法博而不雜,效而有章,其通陽利水之法尤為精妙。今酌取五苓散、腎氣丸、真武湯、括樓瞿麥丸諸方,管窺仲景通陽利水法治療小便不利之要義。
關鍵詞:小便不利:《傷寒論》;《金匱要略》;通陽利水法;仲景學說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16)03-0060-03
《金匱要略》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一本有關雜病診治的專書,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其論理清晰,組方精妙,一直被歷代醫家視為治療雜病的綱領性著作。筆者在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過程中發現,二書中均有關于小便不利的相關論述,或為鑒別,或立專論。通陽利水法為仲景治療小便不利的主要治法,張仲景對通陽利水法治療小便不利的描述,揭示了許多重要的醫學道理。今酌取五苓散、腎氣丸、真武湯、栝樓瞿麥丸諸方,管窺仲景通陽利水法治療小便不利之要義。
1.小便不利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
1.1小便生成的生理基礎
小便為人體正常的水液代謝產物,《黃帝內經》對于其生成及排泄過程早有相關論述。《素問·經脈別論篇》中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即水液通過胃、脾、肺、膀胱等臟腑的運化,布散周身,最終取其濁者下輸于膀胱。《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提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以膀胱為主水之腑,藏津液,氣化精微布散周身并排濁液于體外,對膀胱的生理功能作了提綱性的概括。
1.2小便不利的病理機制
小便的生成與人體多臟腑有密切關系,排泄則與膀胱關系最為緊密。因膀胱有藏津液、氣化之功能,故其異常排泄過程也與其失職有關。《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問·宣明五氣篇》“不約為遺溺”,即膀胱封藏失職,則出現遺尿、尿頻等癥狀。《靈樞·五癃津液別》“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認為天寒腠理閉后,濁液取道膀胱,故尿頻。亦為寒邪傷及膀胱封藏氣化功能,故有溺。膀胱若氣化功能失司,則伴有小便不利、口渴、少腹疼痛等癥狀。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膀胱不利,則小便下行不暢,點滴而出。《素問·痹論篇》“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胞宮或尿胞痹阻,陽氣不振,小便澀滯。《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不得,肩上熱”,膀胱病及少腹,小便不得。
1.3小便不利的治療原則
《諸病源候論·膀胱病候》中有“津液之余者,入胞則為小便。其氣盛為有余,則病熱,胞澀,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的論述。《諸病源候論·小便難候》寫道“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此二經為表里,俱主水,水行于小腸,入胞為小便。熱氣在于臟腑,水氣則澀,其熱勢極微,故但小便難也”。巢元方認為小便不利是熱傷腎與膀胱之輕者,故僅見小便之滯澀。故從巢氏論點出發,治療上應根據《內經》針對膀胱的虛實補瀉之法,即《靈樞·本輸》中提到的“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結合膀胱生理特點,小便不利與膀胱的氣化功能有著密切關系。膀胱因氣化不利,精微不能上承于口,故多伴口渴,水液失氣化不能正常排泄,蓄積下焦,致小便不利。若水液因邪氣結聚于膀胱,又會約束膀胱氣化的功能。故小便不利當以水液結聚、氣化不利為核心病機,治療以利水結、助膀胱氣化為主要思路。因小便不利,病多在氣分,水液積聚日久,局部陽氣阻滯生熱,易與水結,需時刻考慮。故而仲景在治療小便不利的過程中尤擅使用通陽利水法,或發汗以通陽,或補益以生陽,或溫散以助陽,或泄濁而堅陽,妙方層出,法啟萬世。
2.通陽利水法臨床應用
通陽利水法為仲景治療小便不利的主要治法,其緊密結合膀胱生理特點,隨證治療。
2.1五苓散證
五苓散是治療小便不利的主要方劑之一。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均有較多論述。其首見于《傷寒論》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中與《傷寒論》述基本相似,提及治法當發汗、利小便。仲景謂“陽虛陰盛,汗之則愈”,可見發汗為通陽之法。方中以澤瀉、豬苓、茯苓、白術、桂枝為主要藥物。五苓散證為小便不利之基礎方,其基本病機即為水結、膀胱氣化不利。治療上以散水結、通陽氣為主要原則。方中以澤瀉一兩六銖為主要藥物,《神農本草經》認為澤瀉“味甘、寒。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是擇其利水之良效。《神農本草經》中認為豬苓利水道之效,其與澤瀉配伍,為治療水液蓄結之要藥。茯苓、白術運轉于脾胃,散精乎周身,仲景治療水飲,多倚二藥之功。五苓散方中,桂枝半兩,歷代醫家多認為此處存有表證且氣化不利,故用桂枝。《神農本草經》中認為桂枝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對桂枝通利之性進行肯定。在五苓散的服法中,有“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可推知,飲暖水助發汗。非唯桂枝單純解表之效。
故在確定其主要病機的原則上,張仲景選用澤瀉、豬苓、茯苓、白術利水結;桂枝通陽助氣化。輕汗通陽,使得小便通利。
2.2腎氣丸證
《素問·水熱穴論篇》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腎臟功能失司,亦會導致人體水液代謝運行失常。《金匱要略·痰飲病脈證治》有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苓桂術甘法固有利小便之功,然限于苓、術輕泄,桂枝溫通,與五苓散證頗有相似之處,故不單一列舉。腎氣丸中重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等補益之品,填補腎精,如釜下之添柴;助以茯苓、澤瀉,補而不膩,滋而能化,擅利水之妙,有導邪之功;牡丹皮清涼流動,能祛浮散之邪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少火之氣壯”,少用附子、桂枝,如畫龍之點二睛,強壯命門,啟源少火。《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謂:“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諸藥合用,補益真元,充實腎氣,扶正祛邪,故能使二陰開闔有度,導邪從下而去。宋·嚴用和《濟生方》于腎氣丸方中更添川牛膝、車前子,用治腎虛腰重、小便不利諸癥。足見補益生陽,陽氣通暢,亦可開關通利,導引小水。
2.3真武湯證
真武為四象之一,屬北方寒水。《傷寒論》中真武湯證主司少陰病,亦可見于太陽病變證,主癥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皆為水氣內留之象,寒濕客腎,直指少陰。金·成無己在注解本條時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姜之酸辛,以溫經散濕。”該方扶陽氣以攻邪,事溫散而不補,用附子、生姜辛溫之性,助陽而不滯澀,散濕又能宣通,意在祛逐寒邪,消散陰翳。《神農本草經》謂芍藥能“治邪氣”,又有“利小便”之功,其酸收和營之效,又能防附、姜溫散太過;茯苓淡滲,白術性燥,可以布散水液,通利小便。方以溫散助陽,祛寒逐濕,使腎陽壯盛,收導水之功,是為真武法。吳瑭謂其能“補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暢流,而真水自生矣”。
2.4栝樓瞿麥丸證
栝樓瞿麥丸寒溫并用,補瀉無偏,用于久病之后,陰陽兩傷、正虛邪盛之時。栝樓瞿麥丸以小便不利、口渴為主癥。藥物組成有栝樓根、茯苓、山藥、附子、瞿麥。本證多為素體陽虛有濕,膀胱氣化不利,水氣結聚膀胱,郁而化熱,久則傷陰。治用炮附子1枚,補久虛之陽氣,散滯留之水氣,助膀胱之氣化;然附子溫而不補,則以山藥之平補,填陰陽之兩虛,堅實真陽;栝樓根又名天花粉,頗具潤燥養陰之效,然其秉栝樓散結通陽之性,又擅宣化濁濕之邪,樓、附同用,相反相激,獨得妙處;茯苓、瞿麥給邪以出路,尤以瞿麥最擅破堅逐邪,通利水道,盡泄濁邪。久虛之體,不事湯劑,故以丸藥緩圖真元。故栝樓瞿麥丸是用堅陽泄濁之法,獲下焦通利之功。
3.小結
仲景著書傷寒,擅事扶陽。其用通陽利水法治療小便不利,遍及汗、下、補、溫等諸法。四方均用利水之品,然味有多少,量有輕重,法隨證變,方隨法出。或取五苓微汗,通陽而散陰結;或進八味補益,生陽而助氣化;或用真武溫散,壯陽而散水汽;或以栝樓瞿麥,堅陽而泄濁濕。理法精妙,發人深省。今淺談拙見,望斧正于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