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輝+陳啟買+周合兵+羅一帆
摘 要: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是新時期社會經濟進步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涵蓋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技能、創新品質等內容。高等學校應該從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實踐平臺、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建立一套系統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人才
中圖分類號:G463;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7-0006-0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黨和國家已充分認識到了創新的重大意義。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關鍵靠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提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將創新能力作為學生三項基本能力之一,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構建科學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切實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擺在當今社會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內容
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它涵蓋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技能、創新品質等四方面內容。創新意識包括聰明才智、觀察力、創新潛力;創新思維包括辯證思維、批判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創新知識和技能包括專業知識、信息能力、動手能力;創新品質包括責任感、協作精神、自信心。
(1)創新意識是源泉。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
(2)創新思維是關鍵。創新性思維具有五個特征,即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及活躍的靈感。創新思維能保證學生高質量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并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去,創造性地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3)創新知識和技能是核心。缺少必要的創新知識和技能,創新的意識和靈感無法實施,都將成為空想。
(4)創新品質是保障。創新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取得成功的,沒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缺乏堅強的毅力,學生的創新靈感往往是短暫的曇花一現,不能使靈感變成現實,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容易虎頭蛇尾、見異思遷,甚至放棄追求。
創新能力中,創新的意識、思維、知識和技能、品質之間不是平等并列的關系,而是層次漸進的關系,其中意識和思維因素處于最底層,知識和技能因素處于中層,品質因素處于最頂層,呈金字塔式結構。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
創新不是憑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識的傳播、轉化和應用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之上,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均離不開教育對它的支撐。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全面系統地構建一個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實施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1. 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始終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戰場,課程體系決定著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因此,設計適合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基礎工作。
(1)通識課程體系著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包括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前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軍事技能課程及大學英語、計算機、體育等專項技能課程;后者為參照世界著名大學通識課程而設置的課程體系,要打破學科壁壘,基本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個知識領域,要重點體現人文和科學的融通、古今貫通、中西合璧、學科交叉滲透的理念,培養學生辯證和批判思維、發散和聚合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啟迪學生探索未知的動機,培養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體系著重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實踐表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是最有價值的,它們具有較強的遷移性。打造核心基礎課程體系,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有價值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創新能力;通過特色課程體系,塑造學生特殊的氣質,發展學生鮮明的個性,培養學生具有個性化的研究品質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3)實踐課程體系著重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實踐實驗課程體系的比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到實踐實驗中來,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動手能力;增加創新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檢驗并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鍛煉學生與人溝通、協作的技巧,培養學生認真、扎實的工作態度。
(4)跨學科課程體系著重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當今世界科學研究不斷向跨學科的“大科學”方向發展,許多世界一流的大學紛紛把目標瞄準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成立了許多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因此,高等學校必須拆除各學科間教育的壁壘,設置跨學科的課程體系,構建多學科的本科教育機制,可通過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開設輔修課程體系、建立跨校課程共享機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E-Learning等方式,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等的限制,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
2. 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寬口徑、厚基礎”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以學分制和選課制為基礎,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專業、課程、教師、教學進程,可以自由參加各種學術活動等。高等學校要抓機遇,爭取增大辦學自主權,增強教學制度的靈活性,增大學生的自由度,增強教學的彈性,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二是實施跨學科大類培養。根據學科特點分若干學科大類,一個大類往往有多個學科專業,有的甚至覆蓋幾個學科門類,如文史哲類、經濟管理類、數理類、化生類等,由相關的學科所在學院聯合培養學生。三是實施本碩博連讀培養。將個別具有特殊潛質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整體設計、通盤統籌考慮,在本科階段以寬、厚、廣的基礎教育為主,在碩博階段以專、深、尖專業教育為主,培養研究性創新人才。四是擴大交換生教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通過加強與海內外高水平的大學互換學生交流,豐富學生的第二校園學習閱歷;還可通過聯合辦學,實行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的政策,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和交流空間。
3. 實踐平臺
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技能。
(1)創新實驗教學平臺。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需完善三類實驗教學平臺:一是實驗教學平臺,包括公共基礎教學實驗、專業或綜合性實驗、自主式和開放式實驗;二是實訓、實做教學平臺,包括模擬實訓、仿真實訓、真操實做訓練;三是課外創新平臺,包括科技或社會活動項目、競賽活動或項目、創新作品或創業成果。每一個平臺都分為基礎層、綜合層和提高層,形成一個完善的實驗教學平臺。
(2)建設學、研、產相結合實踐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企事業單位的生產實踐活動。實施“走出去”和“請進來”戰略,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科研、產業開發和企業經營管理,教師將最新成果和產業實踐及時反饋到課堂、進入教材,使教學延伸到科研和市場第一線;同時也要想方設法讓企事業單位有經驗的成功人士走進大學課堂,將生產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和存在的問題傳授給學生,彼此形成良好的互動。優化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與實踐活動,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實踐豐富理論,增強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3)建設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相結合平臺。大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具有很多共同特點,建立一套系統的、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相結合的一體化教育管理模式,以大學生的創新活動帶動創業,以創業活動促進創新教育,深化創新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二者相互聯動,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4)建設第二課堂實踐平臺。開辟第二課堂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加課外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學習和探索,在學習和探索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升華;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和科技創新比賽,還可為創新活動構建一個交流的“平臺”,讓不同領域的知識在不同學科的學生之間得到交流、合作,讓思想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4. 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具有導向和反饋等重要功能。長期以來,高校通常以課程考試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主要依據,或者以簡單的綜合測評來評價學生,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往往只是根據學生取得的成果(競賽獲獎、發表學生論文、發明專利等)在綜合測評中適當加分來評定,而且這部分測評在學生綜合測評中的所占比例很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評價方式方法較為簡單粗放,不適合于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甚至容易產生負面作用。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不應只注重評價結果或現實創新的產品,更應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潛質和引導他們的創新積極性;不應是終結性評價,應是以過程評價為主。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前瞻性原則。傳統的以學生取得的創新成果作為指標的是一種事后指標,這種指標體系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作為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應該是具有前瞻性和預測性的指標體系,要面向未來,體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關注學生將來的創新發展態勢和發展空間。二是系統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能盡可能完整地、全面地、系統地、準確地反映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和創新潛質,防止以偏概全,切實反映學校的辦學目的和辦學指導思想,達到“以評價促發展”的目的。三是導向性原則。學生創新評價體系有別于教師評價體系,其目的是激發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激情和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性學習,主動拓展自己的學習內容,發掘具有創新潛質的人才,是一種以過程為主的評價體系,要給學生以“只要跳起來,人人都能夠得著”的現實目標,全面增強其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08).
[2]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
[3]徐高明,張紅霞.我國一流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突破與老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10(06).
[4]曹劍輝,周合兵,羅一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