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泉
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行為。小學語文教學策略來自教學實踐,它依舊要落實在教學實踐中。一種教學策略的提出,實際上是對現實教學理想的重塑。這種重塑既表現在它所引領的教學行為在一個時期具有先進性,更科學、更富有教育性等,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它所引領的教學行為的結果表達小學語文教學的理想訴求,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1.誦讀文本,積累語言
1.1圈畫摘記法。在學習文章之前,先請學生閱讀文本,把自己認為比較好的詞語或短句圈畫下來。每篇文章最多畫三個詞語,或短句,并把它們摘抄在好詞佳句的記錄本上。上課之前,請兩三個學生和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并請這位學生帶領大家朗讀找到的詞語或佳句。
1.2錄音法。在學生學習任務完成近半時,讓學生把教材中讀得最好的三篇文章錄在“mp3”或磁帶上,利用晨讀時間每天播放三四個學生的作品,全班學生都是評判者,評出最佳朗誦者。學生為了把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現在老師與同學面前,錄音之前就要反復朗讀,甚至在錄音過程中還要不斷修正。在這一過程中可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誦讀效果,積累語言。
2.作文教學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豐富精神生活
馮友蘭說過,欲望是人類一切行動的動力源泉。欲望滿足時,自然會伴隨喜悅和滿足,當欲望無法滿足時,人就會伴隨著痛苦、沮喪、失落的情緒和情感。人作為社會中的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人分享。情感的表達方式,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三種方式傳達,前兩種更具隨意性和通俗性,通過書面語言,是經過大腦對現實生活的見聞和體驗的過濾與沉思之后的結果,也就是說,書面語言是人思想情感的最充分的載體。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興趣,學生自然會關注內心世界的情緒體驗,一旦有情緒反應,他就想通過語言釋放出來以排解心緒;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自然會變得“多愁善感”起來,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一點點小事也可能激起他內心的“波瀾”,大自然中變幻莫測的景觀可以隨意吸引他的眼球,喚起他的情緒情感體驗,社會生活千絲萬縷的關系也會牽動他的神經末梢,引發他的內心涌動;學校里學習上成敗得失會時刻牽引,家庭中生活起居中衣食住行也隨時感同身受。習作的源泉源于生活,終于表情達意。對習作有較濃厚興趣的學生,更關注生活,留心生活,其內心思想更豐富。
3.語文教師要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不斷提高文學修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強調: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教師必須首先提高文學修養。在注重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同時注重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注重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呢?一是多讀。要博覽群書,各方面的書籍都應當有所涉獵;要廣泛地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在提高文學修養的同時領悟“以兒童發展文本”的教育內涵。二是多記。記誦一定數量的優秀古詩詞增加文化積淀。三是多寫。教師要養成寫作的習慣,寫作有利于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有利于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
4.利用多媒體識字,幫助學生盡早學會識字的方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解決識字教學中的重要的部分——形聲字識字。如教“青、請、清、情、晴、睛”時,為了更好地體現形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這組字的相同處和不同處,以及怎樣才能既快又好地記住這一組字。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找出這組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憶的方法:先記住基本字,根據偏旁(學生已掌握了常用偏旁的屬性)記憶其他字。逐漸地學生了解、理解這一識字方法,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形聲字的特點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被學生認識和掌握,并逐漸學會運用這一規律自己識字。
5.培養小學生“質疑”精神
“質疑”精神就是不輕信,不盲從,遇事勤于思考的精神。科學精神鼓勵理性質疑,思考是“質疑”精神深層次的體現。古往今來有多少偉大的構想、突出的成就源于“質疑”精神?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思考:“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天上呢?”由此開始“萬有引力定律”的研究。作為一名創感時代的教師,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首先我們就應當是善于思考的教師。就像《我最好的老師》課文中懷特森老師說的那樣:“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在科學課堂上,懷特森老師注重學生思維的訓練,喜歡讓學生接受他的挑戰,讓學生明白“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的道理。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也應該像懷特森老師那樣,故意制造一些“事端”,時不時地出一些錯題、讀錯字音、寫錯別字、寫病句等,讓學生接受我們的挑戰。挑戰學生的眼力、聽力、思維等,讓學生意識到老師也有錯誤的時候,也不能完全相信老師說的話,在不經意間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6.課后要反思,追求發展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誰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課的優秀和缺點,分析自己跟學生的相互關系中的問題,那他就已經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對于每一位教師,當他上完一節課后對這節課后的感受,肯定會比課前備課的感受更深刻,從中體會該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因此,教師課后反思自己的備課與課堂教學,記錄自己的感受、體會、評價及修訂(再備課),總結積累教學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課后反思過程中要體現開放性原則。教師反思在內容上和方式上是開放的,不應把反思的內容和方式局限在某些方面,只在有利于個人專業發展,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是應該提倡的。其次,要體現出自主性原則。強調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主要靠教師的主觀努力,發揮主動性思維。再次,要體現出實踐性原則。教師反思能力的提高源于教學實踐,通過對專業自我、教學過程的反思,積累好的經驗,促進專業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