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許多綠色生態被鋼筋混泥土取代,使得都市人群對農業生態旅游的休閑自然環境具有更加強烈的需求。農業生態旅游既給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為大眾帶來了更多新穎、自然、環保的旅游選擇。將旅游業與農業有機結合,不僅促進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而且還為農業帶來了更好的發展機會。文章詳細闡述了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及特點,深入分析了我國農業生態旅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為促進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健康發展,并且指出了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美好而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的旅游業真正作用于農業發展,生態農業為我國旅游提供更大的發展平臺,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存在問題;發展前景
一、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及特點
1.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以農業作為旅游發展的生態資源,在滿足都市人群旅游市場的同時還要達到舒悅身心、休閑娛樂、自然生態等開拓生態旅游,發展新型旅游模式為目的一種生態旅游活動。
農業生態旅游將生態學理論、經濟學原理以及旅游管理學等多門融入到現代農業生態資源中,通過對農業旅游資源進行調整、規劃、改建等措施達到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環境的目的。其在保護農業生態資源的基礎上,使農業生態資源實現商品化,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另一方面還能將農業知識和農業生產過程傳遞到旅游業發展中去,使其更具獨特性。
2.農業生態旅游的特點
與其他旅游模式相比較,我國農業生態旅游有著其明顯的特點:
(1)生態性
我國地域寬廣、農業資源豐富,但存在著明顯的季節差異和地域差異,其使得農業旅游資源受到較大限制,不能充分利用到旅游業發展中去。所以,在開發利用農業生態資源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至關重要,農業旅游的首要前提是要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較高的環保意識,才充分體現出農業生態這一有別于其他旅游形式的特色。雖然有著季節和地域的限制,但發展生態環保旅游業并不受到較大影響,當生態環保達到一定的程度,各個季節、各個地區都具有其獨特之處,都能充分體現出生態環保這一較大優勢。
(2)人為性
農業旅游地的旅游資源都是原生態自然資源,人為改造的成分較小并且破壞性不大。農業旅游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再加之人為融入濃厚的鄉村文化,使其更具有農業生態旅游更具人為性。人作為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達到了農業資源中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過程,使農業資源充分發揮其固有的作用;人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的分析者,要達到物質與能量的轉換,必須以人的實際現實需要為前提;人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創造者,農業生態系統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環境,在人類不斷向正確的方向改造農業生態的同時,還要融合人文知識、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等人為元素,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
(3)不穩定性
農業生態旅游與其他旅游形式相比較,其具有不穩定性,主要表現在農業生態資源的波動性。其他旅游形式受到人為因素控制較大,在遇到較大波動時通過人為的開發改造達到其穩定的目的,而農業生態旅游則主要以自然資源為發展前提,不能對其過于破壞和控制。農業生態系統其結構和功能較為復雜,如若長期受到人類的頻繁干擾,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將較大。
二、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農業生態旅游的認識不到位
農業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因我國對其沒有明確的定義或者準確的概念,使得許多從事農業旅游的經營者和旅游地政府對其理解不到位,從而產生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許多農業生態旅游開發者沒有從根本上了解農業旅游應該具有的特點和有別于其他旅游模式的特色,盲目加大農業旅游資源開發,不斷占有良田建設旅游設備,將山林隨意改造(如建停車場、修道路、建住宿樓、擴建娛樂場所等),將“生態”二字拋之腦后,喪失了農業生態旅游本身具有的優勢。對農業生態旅游認識不到位,盲目開發與傳統的破壞旅游模式沒有任何區別,不僅破壞了固有的生態系統,還致使農業生態旅游低俗化,不具有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優勢。
另一方面,我國政府部門對農業生態旅游缺乏深入認識,對農業生態旅游開發產生了錯誤的引導,誤解了發展鄉村農業旅游的真正價值,把創造更高的經濟收益定位于發展農村生態旅游的首要目標,其目的太過商業化,使得生態旅游的實質性發生了徹底改變,盲目的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缺乏科學正確的引導,不僅不能使旅游業向生態旅游轉型,而且還會出現循規蹈矩,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局面,所以,正確定位農村生態旅游,加強對其正確的認識至關重要。
2.農業生態旅游配套實施落后,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
近幾年來,由于全球旅游業發展速度加快,我國旅游業受到國際旅游業的影日益加大,其從而也為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農業生態旅游是我國現代旅游業發展的轉型方向,其決定了我國旅游業未來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在我國旅游業中將占據重要地位,但由于農業生態旅游發展較晚,許多旅游地配套設施較落后,其硬件設施不能大量滿足游客的需要,并且資金投入有限使得許多硬件設施存在著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給旅游地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發展困難。
除此之外,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農業生態旅游的保障制度嚴重缺乏,制度建設嚴重不到位、不全面,如旅游地缺乏相關的衛生許可證、質量保障標準以及營業證等。因缺乏相應政策法規的支持與規范,使得農業生態旅游在發展中出現隨意性、盲目性、低水平、高風險、低安全等不利旅游業發展的問題。農村生態旅游配套設施落后,又缺乏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優惠政策的后盾支持,使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嚴重影響了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進程和發展水平。
3.政府對農業生態旅游支持力度不足
雖然農業生態旅游在我國發展已有二十多年,但其被廣大游客熟知并且迅速發展時間較短。農業生態旅游涉及范圍廣,形式多樣,但大多地區政府都沒有充分發揮其正確的引導作用。農業生態旅游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幫助,缺乏制度的規范、缺乏統一管理和科學的經營模式,往往都是盲目開發,千篇一律,地方特色不明顯比比皆是,有的旅游目的地還存在著道路不暢、設施設備落后,衛生條件差、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等不利生態旅游發展的因素,嚴重影響了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動力。
農業生態旅游如若沒有政府作為保障,其發展道路將會更加艱辛。許多好的農業旅游基地缺乏資金進行廣告宣傳和新聞媒體的推廣,始終不能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從而影響該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許多生態旅游地為不斷的吸引游客,滿足游客需要而不斷提高商業攤位的加入量,使得經營環境變差,秩序混亂,同時缺乏明確的環境衛生條例規定,致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其諸多負面影響出現和存在,制約了農村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4.缺乏專業農業生態旅游管理人才
由于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旅游發展模式在市場上出現時間并不長,成熟性也不高,雖然其發展速度快,空間大,但專業的農業生態旅游管理人才還是相對較缺乏,這使得農業生態旅游的旅游形式少,活動單一,發展項目數量完全不能滿足游客需要。并且許多農業生態旅游形式沒有創新,缺乏創意,不能達到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齡段的游客的需求。加之,目前農業生態旅游主要側重于游客對花的觀賞、水果的采摘等單一的旅游活動,沒有充分發揮農業耕作,播種到收獲這一農事過程,不能讓游客切實體會到生態農業的實質性特色,也使得具有樂趣性、知識性的農業旅游項目不能得以推廣和運用,使得農業生態旅游缺乏特色,不易吸引更多游客的光臨。
就農業生態旅游的管理具體而言,許多農業生態旅游都是農戶的個人投入資金或者集體集資投入,其管理模式更趨向于民營化,沒有正規統一的制度管理,對管理人才的選擇極為不合理,任人唯親的現象較為普遍,使得沒有管理經驗和管理水平的人居于管理者地位,不僅不能達到農業生態旅游管理的目的,而且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嚴重阻礙了生態旅游的發展進程。
三、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景
我國地域遼闊,農業生態資源豐富,在長久的歷史發展時期,農業一直是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部分,農業不僅解決了我國大量的人口生存問題,還緩解了環境與人口之間的壓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不僅使我國大量的農業生態資源得以充分運用,還使農業收入得到提高,對協調我國經濟與環境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業生態旅游越來越受廣大游客的青睞,滿足了多層次,多樣化的人群需求,緩解了我國過度開發旅游資源對環境產生的破壞,使農業在新的模式下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使我國旅游業尋找到了新的發展道路。所以,農業生態旅游在我國旅游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具有資源豐富、多樣化、高水平的優勢,其優勢為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庫。我國民族眾多,各個地方的農業特色迥異,文化習俗多元化,吸引力強,為廣大游客提供了豐富的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和較多的生態旅游選擇,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國地域寬廣,氣候多樣,農業資源繁多,并且各個地區生態資源各有千秋,從北到南,有北方草原、北國風光、中原大地、江南水鄉和熱帶森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就地勢地貌而言,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平原、海灘等不同的旅游地特征,我國民族繁多,其習俗文化、農業文化、鄉土藝術等豐富的民風資源世界有名,除此之外,我國各地有豐富的美食資源,其制作方法獨特,吸引的大量不同國家的游客。以上豐富的旅游資源,將我國農業生態旅游業推向了新的發展高峰。
2.充足的農業生態旅游客
根據我國旅游資源管理的不完全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超過了22億人次,農業生態旅游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了4400億元人民幣,從事農業生態旅游的人員790萬人,其中農民人數630萬人,占據總人數80%,帶動了近550萬戶農民脫貧致富,在2020年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的接客數量將年均增長10%以上。所以,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可知,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游客量相當充足,為穩定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提供了可靠的游客資源保障。我國的農業生態資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旅游業發展中農業生態旅游將成為其主要發展方向,成為我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將指日可待。
3.農業生態旅游見效快,收益高
在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規的保障前提下,農業生態旅游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潛力將不斷得以開發。一方面,農業生態旅游活動可以就地取材,開發、建設費用低,由于農業生態旅游地需要改造和重建的區域少,資金花費較小,在保障原生態的條件下,不需要花費較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旅游地的建設中,在較短時間內將出現可觀的成效。另一方面,農業生態旅游地客源豐富,并且游客的旅游活動項目主要集中于農業生產過程,讓游客加入帶農業生產中去,如采摘花果,釣魚、捕撈、狩獵等方式,不僅到達了游客身心愉悅的目的還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未來的農業生態旅游中將成為主要發展項目,其發展空間大,成效快,經濟效益好。
參考文獻:
[1]王晨.我國農業生態旅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前景探討[J].旅游縱覽月刊,2015.
[2]孫斐.我國生態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的探討[J].商業文化月刊,2012.
[3]凌虹.生態旅游與生態旅游開發[J].農村生態環境,1999,15(3):28-32.
[4]楊振之.旅游資源的系統分析[J].旅游學刊,1997,12(3):49-53.
作者簡介:張云屏(1992.08- ),女,漢族,四川南江人,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