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以及國際金融秩序存在著深遠的中長期影響。起端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終結了美國負債消費模式,由此引發了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現行的國際貿易秩序與格局亟待轉型。以美元霸權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明顯缺陷,國際貨幣體系向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將會有所提升。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秩序;發展方向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接連發生的國際金融問題對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秩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當今世界金融體系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特別是2007~2010年美國華爾街爆發的次貸危機,最終釀成了一場國際金融危機,這也進一步揭示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長期霸權地位嚴重影響著國際金融秩序,但發達國家并沒有在國際金融秩序中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而發展中國家卻一直在國際金融格局中被動接受發達國家的安排。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使發達國家內部的金融危機很容易波及至全世界,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秩序造成更為嚴重的危害,所以必須要針對當前國際金融體系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對國際金融格局進行變革,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正確地認識國際金融危機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秩序的發展方向,是能夠讓世界各國準確把握世界金融形勢發展趨勢,并將其作為制定國內金融政策、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基礎的需要。
一、國際金融危機下全球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
1990年之后,美國的負債消費深度刺激著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可以說全球經濟增長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美國負債消費。一方面,美國的負債消費拉動了東亞經濟等新興市場經濟的出口需求,美國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帶動著其他國家貿易順差的相應擴大,而針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也成為了拉動東亞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美國又通過資本市場將東亞經濟體對美順差所形成的外匯儲備回流,進一步支持了美國的負債消費。這種在商品市場上貿易順差與資本市場上外匯儲備回流的“雙循環”支撐著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起端于美國華爾街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體現了美國負債消費模式的弊端,因此,以美國負債消費為基礎的全球經濟增長方式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應大幅調整美國家庭的資產負債結構
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了美國家庭資產的嚴重縮水,所以美國應當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對家庭的消費-儲蓄結構進行適量的調整,這些調整主要包括提高家庭儲蓄率、降低家庭消費率兩方面。因美國在全球金融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這種家庭的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對全球經濟而言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二)應大幅調整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結構
美國金融機構作為負債消費的助推器,所含有的高負債與高杠桿比率對次貸危機的爆發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提高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致使其資產質量相應低迷,因此在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率回歸到正常水平之前,美國應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改變信貸虧損的現狀。
(三)全球融資成本可能會有所調整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揭示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諸多問題,加強金融監管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加強金融監管涉及到場外衍生品交易、杠桿交易、抵押貸款、信貸評級等多個領域的各個業務,因此很有可能會提高全球融資成本。加強金融監管的趨勢一定會金融市場的風險定價回歸到正常水平,但也改變了多年來負債消費的廉價融資成本。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國際貿易秩序與格局的轉型
(一)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興起,變遷國際貿易秩序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興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秩序受到猛烈沖擊,并且這一浪潮還間接影響了國際貿易。各國政府為了救助金融危機下的金融部門和企業,采取多種優惠政策刺激經濟的復蘇,貿易保護措施便是這些政策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國際金融危機下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金融機構,在救助這些金融機構時,各國政府會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支持,并且采用各種優惠政策刺激這些機構向國民提供信貸,這樣也就產生了金融保護主義。另外,各國政府在采取財政刺激政策時,往往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非歧視原則,保護本國產品和企業,出臺一些只雇用本國人、支持國貨、增加進口稅額等政策。總而言之,國際金融危機會使各國企業和國民認識到自己在國際上的身份,在本國經濟陷入危機時,所有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會向本國政府求助,這種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無形之中對其他國家進行了排斥,也由此滋生出了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出現最根本的因素是全球貿易體系的缺陷,這也嚴重威脅著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秩序的根基。
(二)催生綠色低碳經濟方案,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讓政府在救助金融機構、恢復經濟增長的同時,將注意力也放在了氣候變化問題上,并且將以發展清潔能源、減排溫室氣體為核心的低碳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投資領域。奧巴馬在金融危機中上任為美國總統,并且在上任初期便一改以往布什政府的做法,將綠色低碳經濟作為經濟復蘇的一個增長點,提出綠色經濟刺激方案,在方案內計劃對環保、新能源上進行大規模的資金支持,并且試圖以立法的形式推行他的綠色新政。1997年12月,日本東京召開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就此產生。2005年全球平均氣溫又創新高,全球面臨著嚴重的氣候考驗,《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自此開啟了“后京都時代”。《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意味著只有節能、低污染的產品才能夠在國際貿易上獲得大眾的認可,也才能夠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金融危機催生了綠色低碳經濟方案以及新的貿易協定,改變了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較大地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
三、國際貨幣體系走向多元化趨勢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國際貨幣體系在美元霸權下存在的嚴重缺陷,而作為國際最后貸款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時卻無能為力,因此必須全面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美元霸權下的國際貨幣體系終將崩塌,隨之而來的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時代。2009年4月2日落幕的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增資、加強金融監管等全球攜手應對金融經濟危機議題達成多項共識,如果能夠落實G20倫敦峰會的相關改革措施,那么就會相應提升國際貨幣基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以確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的調控作用能有效發揮。
(一)建立多元化的儲備貨幣
新形勢下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要求必須在未來5~10年間削弱美元霸權,建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次貸危機后美國進行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對美元中長期幣值走勢形成巨大貶值壓力,由此造成的新一輪通貨膨脹將會帶來全球美元資產的再度貶值,為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金融風險,所以各儲備持有國家針對這一現狀會相應的減持美元儲備,以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及程度,因此建立多元化的儲備貨幣是國際貨幣體系的總體趨勢。
建立超主權貨幣是儲備貨幣多元化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超主權貨幣的概念早在1969年建立的特別提款權上就得到了體現,特別提款權也被稱為紙黃金,其作用在于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但是在之后的40年中,特別提款權的貨幣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到目前為止,紙黃金的價值也僅僅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均被排斥在貨幣籃子之外。所以說要建立一個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貨幣的代表性。建立超主權貨幣是維護國際金融秩序中長期遠大的目標,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建立新貨幣體系的訴求。另外,區域貨幣的發展也是形成儲備貨幣多元化趨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歐元近幾年國際地位的增加,對美元國際貨幣地位產生了巨大威脅,在國際貨幣體系中開始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從目前來看,歐元還不能替代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但也成為平衡國際金融秩序重要因素。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也是儲備貨幣多元化的主要形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并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增強了中國金融對世界的影響力,在國際交易中人民幣也開始被頻繁使用。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區由美元和歐元成為支撐,但亞洲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區卻缺乏自己的主導貨幣。美元資產是亞洲國家巨額的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使美元資產在金融泡沫擠壓中大幅度縮水,這些持有美元資產的亞洲國家面臨著很嚴重的金融資產損失風險,因此亞洲經濟區需要多元化的儲備貨幣來應對國際金融秩序的變化。隨著中國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的崛起,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人民幣在很多亞洲國家中開始受到追捧,這也成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最重要的市場基礎。
(二)國際貨幣基金改革的核心
治理結構改革是國際貨幣基金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份額改革。成員國的份額與成員國所擁有的權利義務成對等的關系,成員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間繳款一定的金額,之后成員國便擁有了投票權以及特別提款權,這一金額也決定了成員國能夠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的規模。就目前來講,國際貨幣基金的治理結構面臨的兩大問題主要是份額分配不均以及最貧窮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中發言權過于微弱。為了解決以上兩大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了“份額與聲音”的改革探討,但在具體執行時,卻遭到歐美國家的強烈抵制。世界經濟體之間有著嚴重的利益沖突,美國在傳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著一票否決的權利,自然是不愿放棄,這也意味著美國僅僅會出讓有限的份額,并且歐洲國家也不愿放棄投票權與任何比例的份額。
監測功能改革國際貨幣基金改革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著對成員國的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監測的功能,并需要針對成員國的宏觀經濟狀況向總部定期提交評估報告,總部以此評估報告作為是否對成員國提供貸款的考核標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功能維護了各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同時也保證了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質量。當前國際貨幣基金的監測功能存在著兩大弊端:首先是過于偏重工作人員對各國宏觀經濟的雙邊監測,卻忽視了對世界經濟與全球金融市場的多邊監測;其次這樣的基金監測對于那些不向基金借款的發達國家沒有任何的約束作用,相反,發達國家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經濟實力雄厚的優勢,壓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對自己不利的宏觀經濟監測報告。
貸款職能改革是國際貨幣基金改革面臨的第三個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向成員國貸款,當成員國因各方面因素在國境內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支援,以便更為迅速的度過眼前的難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功能是維持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保障。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真正實施貸款功能時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首先,成員國能夠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的貸款規模十分有限,且還要經歷一系列的審核手續,放款周期過長,很難讓成員國及時解決眼前的問題;其次,當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成員國發放貸款時會附加一系列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求借款國實施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這些條件雖然可以改善國際收支,但對內而言會進一步惡化危機國的經濟金融狀況,加深經濟危機的波及面,對借款國而言這樣的藥方簡直得不償失,這也是很多成員國在面臨經濟危機時不喜歡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最根本原因。
四、結語
國際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提高了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難度,使國際資本流動更加趨于不穩定性,加快了國際金融秩序的轉型。就目前來看,全球資本鏈正由老牌的歐美國際貿易中心向著發展中國家經濟形態轉變,這也是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秩序的未來發展趨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的加快,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結構已經和國際經濟發展戰略相互接軌,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推動著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秩序的轉型。
參考文獻
[1]向雅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法律路徑研究[D].武漢大學,2012.
[2]王漢儒.國際貨幣體系視角下世界經濟失衡的根源探析——對世界經濟失衡的另一種解釋[J].財經論叢,2012,(3).
[3]劉春喜.金融發展差異與中美經常項目失衡的關系:微觀層面的一個文獻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2,(12).
[4]王漢儒.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失衡根源與再平衡困局——基于國際貨幣體系的視角[J].財經問題研究,2012,(5).
[5]王子先.研發全球化趨勢下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關系的思考[J].國際貿易,2013,(9).
作者簡介:丁怡(1994-),女,重慶人,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