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瑩 (承德市歌舞團 067000)
?
淺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群眾音樂文化的發展與作用
陳華瑩(承德市歌舞團067000)
摘要:1921年7月底的一天,南湖浩渺煙波上,停泊一艘單夾弄中型畫舫,舫中十多位外地青年從中午11時開會直到傍晚6時分。他們在小船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構,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進步音樂運動越來越對整個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帶來不可否認的重大影響。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群眾音樂文化;發展;作用
什么是群眾音樂文化呢?群眾音樂文化是群眾文化的一種,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是群眾文化活動中影響最廣泛的形式之一。
群眾音樂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廣泛性
群眾音樂文化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載體,具有廣泛性。
2.形式多樣
群眾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戲曲、歌曲、舞蹈等。
3.傳播快
好的群眾音樂作品,通過各種途徑,會在人民群眾中迅速的傳播。
4.時代性
群眾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實反應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
5.傳承性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一部分群眾音樂文化會以各種形式流傳下來,比如歷史記載或是代代相傳,直到今天還有一部分地區保留著最傳統的音樂文化,是今天人們研究歷史的“活化石”。
正是群眾音樂文化的這些特征,賦予了它極強的社會功能性,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文化生活起到了引導和教化的作用
1919年至1949年的30年間,中國的革命逐步進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新民主主義階段,中國的新文化獲得了全面迅速的發展,1927年以后,白色恐怖一度籠罩中國大地,工農革命運動被迫處于退卻狀態,在這種突變的政治形勢下,城市群眾的音樂文化生活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外國歌舞電影的大量進口和各式各樣歌舞團體應運而生,《毛毛雨》《桃花江》等低級庸俗的歌舞音樂,也迅速彌漫全國各大中城市,在這種形式下,中國共產黨中央為了團結革命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力量,于1930年3月2日首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左聯”通過自己的理論綱領和組織綱領,他們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以工農勞動大眾的解放為目標,熱情投入了當時中國的無產階級政治運動。“左聯”的成立,給予當時我國文化界中的一切進步力量以極大的鼓舞。以“左聯”為首的革命文化戰線建立后,立即向反動的文化逆流展開了極其尖銳復雜的斗爭。為群眾音樂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主要的形式有:
1.在群眾中放映進步電影,《母性之光》《漁光曲》等。
2.一系列舞臺劇、活報劇的演出,《揚子江暴風雨》《回春之曲》《放下你的鞭子》《洪水》《復活》等。
3.積極展開革命群眾歌曲的創作。其中以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前進歌》等最為重要,這些歌曲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大眾反帝愛國的斗爭,聶耳在這些歌曲里表達了當時中國人民空前高漲的斗爭熱情,以及他們對反帝斗爭充滿了勝利的希望和信心,這些歌曲給予當時各階層的愛國群眾以極大的鼓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左翼群眾音樂文化的傳播,給予當時泛濫成災的低級庸俗的歌舞音樂以有力的抵制,并給予當時各階層的愛國群眾以極大鼓舞。
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公開號召建立全國一致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共同負起抗日救國的重任。為了進一步推進全國救亡抗日斗爭,開展了群眾性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組織進步的作曲家創作了一大批抗日歌曲,如麥新創作的《大刀進行曲》,表現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憤恨,張寒暄創作的《松花江上》,曾在當時群眾中流傳很廣,影響極大。這些歌曲直到今天仍被廣泛傳唱。
1938年,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在延安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由于黨和邊區人民政府的關懷和支持,邊區的群眾音樂文化活動一直非常活躍,通過1942年大家學習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文藝整風運動后,根據地的音樂工作者普遍對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提高了認識。
1.1943年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把各個藝術部門的新文藝工作者、民間藝人,以及廣大的群眾都團結起來了,這樣一種群眾性的藝術創造的壯舉,具體體現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文藝工作者必須與群眾相結合”的文藝方向。
2.新民歌和民歌改編曲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開來。
3.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對戲曲方面和說唱音樂方面進行了改革,在邊區的群眾音樂文化活動中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大的影響。
4.1945年4月,歌劇《白毛女》在延安演出成功,引起了解放區廣大人民群眾極大的興趣,激起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廣場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和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建國初期全國人民沉浸在當家作主的喜悅中,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高漲,群眾音樂文化仍以群眾歌曲為主,群眾歌曲的主題以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為主,其中《歌唱祖國》(王莘詞曲)這首歌曲因其明快雄壯的韻律而廣為傳唱,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各種重大活動的禮儀曲、開幕曲或結束曲。《社會主義好》(希揚詞、李煥之曲),是新中國50年代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歌曲進行速度,旋律奮發激昂,高度頌揚了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的人民新中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同時唱出了全國人民堅決跟定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春風開遍大江南北,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群眾音樂文化也悄然地發生了變化。
1.由激昂奮進、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轉向了刻畫內心、風格細膩的抒情歌曲。如關貴敏演唱的《我們的生活比蜜甜》(鐘靈、周民震作詞,呂遠、唐訶作曲)等歌曲,這些歌曲以優美的旋律抒發內心的情感,勾勒出美好的生活,受到群眾的喜愛。
2.港臺歌曲的傳入:鄧麗君、劉文正的歌曲一夜之間被廣大群眾街頭巷尾的傳唱,流行歌曲深入人心,但是,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靡靡之音”,需要禁止。
3.1980年,李谷一演唱《鄉戀》,這首歌曲旋律深沉舒緩,歌詞細膩感人,歌曲纏綿悱惻、如泣如訴。根據旋律和歌詞的走向,李谷一就嘗試了用半聲演唱,使歌曲聽起來更加抒情和打動人心。《鄉戀》在編曲上運用了架子鼓、電吉他等西方樂器,融入了現代的元素,這首歌曲與弘揚主旋律的群眾革命歌曲有很大的區別,《鄉戀》這首歌曲播出后聽眾非常喜愛,但同時也出現了斥責、非議甚至是聲討,一度被列為禁歌。其實,當時受到群眾喜愛,又遭到批判的還有蘇小明的《軍港之夜》,程琳的《小螺號》等,其實 這些歌曲面世后的批判針對的不僅僅是一首歌,而是一種新的文藝形式。
4.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應廣大的群眾點播要求,李谷一演唱了《鄉戀》等9首歌曲,從此《鄉戀》這首“黃色歌曲”終于正名,被譽為中國內地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從此標志群眾音樂文化進入以流行音樂為主的時代。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全國人民的年夜飯大餐,一直舉辦至今。
5.1986年,崔健寫出第一首搖滾歌曲《不是我不明白》,接著他以絕佳的創作狀態,寫出了《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從頭再來》《不再掩飾》等歌曲,1988年7月16日,人民日報以一篇1500字的文章“從《一無所有》說到搖滾樂——崔健的作品為什么受歡迎”作為文藝版頭條發表。這是搖滾樂歌手首次在內地的主流媒體上被報道,搖滾樂逐漸被更多的群眾接受,隨著90年代一大批流行音樂創作者的出現和歌星的二度創作,越來越多的音樂形式出現并被廣大的群眾所接受,群眾的音樂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 。
近年來,隨著政府的支持,媒體的高度發達,群眾音樂文化向著多元化、人文化發展。
1.雖然在群眾音樂文化中聲樂仍然占一定的比例,但是舞蹈、音樂小品等也齊頭并進,向著多元化發展,群眾音樂業余團體越來越多,水平逐年提高。
2.隨著電視臺選秀節目的普及,許多優秀的群眾音樂人才走進人們的視野,如“大衣哥”,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感。
3.隨著城鎮進程化的發展,城市、農村建起了規模較大的廣場、公園,為廣場舞的普及與提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4.專業歌舞團體送戲下鄉,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社區和群藝館開展群眾音樂文化的組織與指導工作,體現人文化發展。
201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3年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群眾路線,是黨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做群眾工作的工作方法,是黨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基本特征的具體表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群眾音樂文化將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姿態引導群眾文化向前進!
參考文獻:
汪毓和編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第二次修訂版).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