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廈門市海滄區文化館 361026)
廈門市海滄區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張潔(廈門市海滄區文化館361026)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廈門市海滄區著力實施文化強區戰略,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果。
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實踐
近年來,廈門市海滄區深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5]2號)文件精神,緊密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和“美麗廈門?活力海滄”定位,持續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構建覆蓋城鄉、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榮獲“廈門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先進區”稱號。
一是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區、街道兩級均成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各街道及責任單位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二是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領導小組不斷健全完善相關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出臺《海滄區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海滄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2015—2020 年)等多項工作制度,有力保障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一是投資6.8億元建成海滄區文化中心、體育中心;投資2.6億元建設東孚街道文化中心、新陽街道文化中心;區圖書館RFID智能館藏系統、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一批文化惠民項目相繼投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均獲評國家一級館。
二是結合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建設,財政投入2300萬元,保障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全區4個街道均建有面積300平方米以上且按標準配置的綜合文化站,達標率100%,其中50%的街道綜合文化站面積超2000平方米;全區38個村居均建有面積200平方米以上且按標準配置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率100%,其中52.6%的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面積超400平方米;同時在基層建立6個圖書分館、21個圖書流通點、23個農家書屋和個41個公共電子閱覽室。
一是依托海滄廣場資源優勢,每月定期在區文化中心廣場、阿羅海城市廣場、青礁慈濟祖宮景區等處常態化開展“美麗廈門?活力海滄”系列廣場文藝活動,每年達100場次以上。演出內容、形式、范圍不斷拓展,影響力持續提升。并舉辦 “美麗廈門?活力海滄”系列展覽活動,每年開展大型文化藝術展20場次以上,繁榮海滄文化藝術氛圍。
二是深入基層指導、協助街道、村居實現每個村居每年放映電影12場以上,組織較大規模群眾文體活動8次以上。常態化開展“美麗廈門?活力海滄”五送文化(送文藝演出、送藝術培訓、送流動展覽、送書籍報刊、送電影放映)進臺企活動。
三是結合重大會展、節慶及賽事活動,持續組織開展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海峽兩岸樂活節、海峽論壇兩岸特色廟會、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廈門瑪瑙旅游文化節、海滄汽車文化節、海滄市民節等活動。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面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機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37號)等文件精神,把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
二是持續深化同廈門歌舞劇院、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廈門歌仔戲傳習中心、廈門閩南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等機構合作,并發揮“以獎代補”機制作用,扶持文化精品生產和基層民間劇團人才隊伍建設,搭建各類展示“種文化”成果平臺,提高基層文化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
三是借助社會力量,立足海滄特色,緊密結合“互聯網+”時代特征,打造“橋?空間”文化藝術沙龍,為不同人群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供給。
一是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發文公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名錄》524處。組織開展文物保護單位和涉臺文物申報工作,現有國家、省、市、區級文保單位11處,涉臺文物古跡8處。編纂海滄旅游文化叢書之《海滄古韻》和《海滄探幽》2冊。
二是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共調查登記非遺項目1621項,編輯《海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4冊。申報各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1項、市級4項、區級1項。拍攝制作《保生大帝信俗》《海滄蜈蚣閣》《閩臺送王船》《新垵五祖拳》《海滄土筍凍制作技藝》《閩南天然香制作技藝》非遺宣傳片6部,并建成保生慈濟文化生態展覽館及區非遺展廳“阮厝邊”。
三是扎實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成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專家委員會、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有效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試點和傳習中心建設。
四是啟動拆遷村落民俗文化調查工作。與廈門大學合作,組建名俗文化調查專家小組,深入村居實地采集第一手民俗文化資料,完成《風土海滄》系列叢書之《水美鐘山卷》《鳳舞東嶼卷》《金沙后井卷》《龍佑溫厝卷》《絲蘊三都卷》5冊的編撰,其他村居調查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五是保護和開發滄江古鎮。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海絲文化”元素,建設滄江古鎮。將其打造為“古鎮人文旅游”“都市休閑街區”以及“自貿文商區”,并引導開發利用古民居資源,通過“文化活化”,彰顯海滄深厚的人文底蘊。
一是深入實施《海滄區文化人才發展規劃(2013-2016年)》(廈海委辦〔2013〕64號)、《海滄區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和培育暫行辦法》(廈海委辦〔2013〕70號),加快推進公共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夯實街道、村居文化協管員、文藝骨干和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業化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
二是制定并實施《海滄區城鄉社區網格員管理辦法(試行)》(廈海政辦〔2015〕46號),在全省首推并實施基層專職文化協管員網格化管理制度,并大幅提升村居文化協管員工資待遇,達全省領先水平。
三是扎實推進基層文藝團隊建設,建成少年兒童藝術培訓基地5個、群眾文化示范點6個、基層文體活動廣場92個;組建民間文藝團體188支4666人、招募注冊文化志愿者623人、聘用村居專職文化協管員38人。
今后的工作中,海滄區還將持續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全面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鞏固評建成果,補強薄弱環節,完善基礎設施,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水平,創新發展模式,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