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青青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文化館 550025)
試分析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廣場舞蹈
祝青青(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文化館550025)
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對經濟、政治的反映。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化隨之發展,近年來,由于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群體越來越龐大,而老年人的休閑娛樂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便是廣場舞蹈。如今,不僅僅是老年人對廣場舞蹈喜聞樂見,中年人和兒童也是如此。群眾文化與大眾文化類似,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廣場舞蹈便是群眾文化,因此應促進其發展。本文將明確廣場舞蹈的起源及其特征,分析發展廣場舞蹈的現實意義,以及探究廣場舞蹈的教學路徑。
群眾文化;廣場舞蹈;起源及特征;現實意義;教學路徑
群眾文化一詞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指人們在除自身職業之外自我參與、娛樂和開發的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人民群眾自樂自娛自教為主導,以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形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人民群眾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舞蹈是一種文化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更是群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們進行感情表達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傳遞了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祭祀、民族的圖騰信仰等。
(一)起源
廣場舞蹈最早起源于人類早期的社會生活,其產生創造于人民群眾之中,因此人民群眾是廣場舞蹈的主體,集創作者與表演者于一身,并且還不斷促進其發展創新。我國是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龐大集體,因此廣場舞蹈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且參與群眾人數眾多。當前,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人民群眾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的增強,廣場文化活動實現了廣泛開展,廣場舞蹈也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和關注。廣場舞蹈如今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生活中關鍵的組成部分,受到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屬性以及不同職業歸屬的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二)特征
廣場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第一,特殊性。即要求所表演的廣場舞蹈應與觀眾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交流,不是任意舞蹈種類都能夠進行廣場表演;第二,自發性。即進行廣場舞蹈由人民群眾自發組織,所用的音響設備、舞美燈光等都有人民群眾自己籌集和準備;第三,自娛性。廣場舞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民群眾進行自娛自樂的一種工具,在得到精神宣泄的同時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第四,集體性。廣場舞蹈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表演方式是集體舞,表演場地為寬闊的廣場,這些因素都決定了廣場舞蹈的集體性;第五,音樂節奏歡快。廣場舞蹈表演的表演者與其觀眾是形成一體的,要求現場氣氛應較活躍,因此在選曲方面大都會選擇熱情歡快的歌曲;第六,結構簡單,但情緒飽滿。廣場舞蹈的表演者大都是上了一定年紀的群眾,并且廣場這一表演場地不可能展現非常好的舞美,因此廣場舞蹈大都結構簡單,廣場舞蹈主要以表演者和歌曲的飽滿情緒來吸引觀眾,得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一)釋放壓力
如今,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在這種背景下,多數人由于繁重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壓力極易產生負面情緒,生活的緊張、學習和工作的疲勞使得人們壓力極大,疲勞情緒難以得到紓解。廣場舞蹈在自由且隨意的空間中,讓人們能夠進行情感的釋放和宣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疲勞情緒,達到釋放人們壓力的作用效果。
(二)豐富群眾文化
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發展,使得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創新,由此誕生了廣場舞蹈。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廣場舞蹈以隨時隨地的宣傳和使人民群眾親身體驗,潛移默化得激發人民群眾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從而加強人民群眾與舞蹈藝術的聯系,使得人民群眾能夠更好地欣賞和參與舞蹈藝術,使得人民群眾在欣賞和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廣場舞蹈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的人民群眾,豐富著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促進群眾身心健康
廣場舞蹈是對肢體進行有節奏的控制和運用,有利于促進人的肢體協調和身心健康。并且廣場舞蹈簡單易學,運動強度也較小,適合廣大的人民群眾參與。廣場舞蹈的主體為中老年人,此外廣場舞蹈存在娛樂性,因此中老年人能夠通過廣場舞蹈這一休閑娛樂活動放松心理的同時鍛煉身體,促進自身身心的健康發展。
(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廣場舞蹈這一群眾文化在其建設和開展的過程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其重要目的。廣場舞蹈這一文化交流形式,是人民群眾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廣場舞蹈有著集體性,因此人民群眾在廣場舞蹈的溝通交流和表演中能夠提升集體凝聚力,增強團隊意識,使得人民群眾感受到集體的力量。以及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事物的感知、感受能力,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五)為群眾文化提供平臺
廣場舞蹈由歌曲、舞蹈、民間音樂等多種形式構成,表演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使其成為了群眾文化的載體和平臺。廣場舞蹈作為群眾文化的載體和平臺不僅要使人民群眾發揮其主體作用,還要重視廣場舞蹈自身活動情境形式的創設等,讓人民群眾能夠深刻地感受廣場舞蹈的內涵,進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
(六)提高群眾生活品位
廣場舞蹈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追求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在陶冶人民群眾情操、豐富人民群眾思想感情和提高其情操的同時展示群眾文化的意趣,在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味的同時滿足人民群眾休閑娛樂的需求。廣場舞蹈的學習過程不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抒發情感和感染他人的過程,促進人民群眾間的思想交流以及人際關系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生活品味。
廣場舞蹈的教學路徑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全體廣場舞蹈表演人員在一邊觀看舞蹈教學視頻的同時,一邊跟著模仿和學習視頻中的動作。第二,廣場舞蹈表演人員中舞蹈天賦較高的人員先進行學習,然后再對其他廣場舞蹈表演人員進行教授。
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廣場舞蹈作為群眾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廣場舞蹈為群眾文化提供平臺,能夠釋放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能夠促進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發展,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味,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應大力促進其發展。
[1]胡夢穎.當代中國社區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4.
[2]孫曉燕.闡述群眾文化活動中廣場舞蹈[J].藝術科技,2014(05).
[3]杜民.淺析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廣場舞蹈[J].大眾文藝,2014(17).
祝青青(1985.10-),女,土家族,貴州銅仁人,助理館員,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文化館。